从适应区到习惯,再到能力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休闲斜挎包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6 06:23

适应区:

你不敢接触数学,数学思维能力太差,很绞尽脑汁,很是费力。

你不敢接触计算机科学领域,学习逻辑电路,学习控制系统理论;不敢接触信息理论,信息是什么,如果定量计算信息量;还有信息通信理论更是需要一定的计算机科学基础。

你不敢接触编程,不敢接触软件。

你也许已经适应了接触英语,因为至少几十年的英文教育,你已经有了这个适应区。但是未必能真正的有英语语言能力,能很好学习英语,建立语言能力。

你有母语语言能力,但是未必能有文学能力,未必有文学素养。

你未必可以在生活中,很好在接触经济学概念的同时,吸收理解经济学概念,有了自己的经济学思维。

你对历史略知一二,但未必有历史方面的理解角度。


每一个人的智力能力总是有限的,在对某一方面,总要有一个适应区,因为需要慢慢建立自己对这一方面的思维习惯。但是有的人思维的建立很快,有的人建立很慢。我记得我对软件的理解就很慢,对编程的接触就非常的低智化。

人接触新鲜事物的过程中,建立自己认知思维的过程的快慢就是区分每一个天分的重要体现。这个适应区建立的时间长度,这个适应区建立的广度都是人智能的区分。

你怎么看自己的适应区建立,是不是自己的适应区太多了,不想接触计算机,不想接触英语,不想接触经济理论等等,这是自己能力存在很大盲区的表现,别让自己的思维存在较大的盲区。


习惯:

慢慢在建立适应区之后,就是习惯的铺设。习惯了使用历史思维思考,习惯了使用数学思维看事物,思考事物。习惯了抓住文学语言语句和思考人文文化。习惯了计算机角度理解当代通信,数据服务和智能化。这就是思维慢慢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习惯的建立是在慢慢在有了适应区之后,理解,学习和接受某一方面的事物变得相对简单,自然;没有了吃力之言。

有些人天生的就对某一方面有习惯思维,这也许是和0-3岁之间的脑开发和早期启蒙教育有关。总之这些人就是有天赋而言。智力好的人,对很多方面都是有习惯思维的,接受某一些方面也都是随之自然。比如语言方面,数学方面,运动方面,艺术方面,人文文化方面等。

我是一个建立习惯较为吃力的人,这就注定我比一般的人要多出力,多走弯道,多坎坷。


能力建立:

有了习惯,那么长时间的坚持,便有了能力。这一方面的形成,不光光有天赋就可以达到的。因为它需要积累,需要有体系而立体的思维,经验和知识储备。能力是要有输出的,比如具体的产品,具体的文章,具体的价值指导和判断,具体的正确的论断,具体的研究成果等。能力也需要普遍的人来认同,有些人在某一些方面有了一点了解,便说自己对这一方面有能力,要自我反思,自己在这方面是不是得到大家的认可;你的输出成果又在哪里?

现实生活中,你自己又有那些方面确实建立了能力,比如语言能力(你能讲一口很好的英语吗),数学思维能力(整个物质世界是什么样的数学体现),计算机科学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