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看到的关于《孔雀》影评

来源:互联网 发布:友盟数据分析报告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09:32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是一部压抑的电影,我想,在片尾那只孔雀,无人逗弄,自说自话的绽放绚丽,演员名单静悄悄的升起,表明电影已经结束的时候,我兀自呆呆不能言语,想说点什么,却失了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
  就这般郁闷着,像阅读了苏童的小说,潮湿的青苔,镜头拉近而显得扭曲的脸,相互仇恨而不得不继续仇恨下去的人们,拗断脖子而垂死的公鸡,委顿于地,喉腔中最后的几句呻吟。
  尽管故事淡定到几乎平铺直述,毫无跌宕,音乐这么美,拍摄这么有油画感,却一直揪着心,不敢想,接下来又将发生什么。
  其实,也没发生什么,不过是一个个梦想、幻想、理想的破灭,最后,妥协于现实,安分守己的,照着既定的轨道,活下去。
  从一个绝望到另一个绝望。
  
  他们说,这电影是拍给70年代的人看的,照我的理解,是因为讲述70年代的故事,其实看过以后,才发现不是这样的。
  老虎灶台上的黑水壶,粉笔涂白的球鞋,蜂窝煤,天台上的萝卜干,自制西红柿酱……,固然,勾起我童年的回忆,看到会心处,由不得一笑,笑过之后,却有哭的冲动。那样的琐碎,原来,才是生活的真。
  编剧李樯,接受采访时说道:他的原意,是“歌颂”另一种颠覆的“伟大”。按照我们传统的思维,如何个人奋斗,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终于成就其辉煌,才是一种伟大。而他的理解,认命于现实,放弃梦想,收敛了所有的自我,何尝又不是一种“美”?
  他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斯人”并非“所有人”。
  他还说:生活是一个牢笼,有些人爬了出来,成就了自我,因为站得高,集所有光环与瞩目,有了话语权也有了“被歌颂权”。而那些没有爬出的沉默的大多数,终其一生,无非浑浑噩噩,庸碌劳作,而他们,在放弃所有奋斗、叛逆、不甘,而甘于自我的平淡、乏味,并享受这样的人生,接纳这般“庸俗”的自己,又何尝――不需要勇气?这样的“甘于”,能否称之为“伟大”?
  这样的残酷,又这样的真实。
  生活,说白了,无非就是活着罢,坚持着,活下去,是一种勇气。如今看来,还可以活的颇有滋味,简直是一种智慧了。
  这样的观念,80年代的人,能理解并感悟到么?我深刻怀疑,纸上得来终觉浅,才知此事需躬行。

(一) 父母
  父亲是肉联厂的工人,看起来沉默,本分,不过,老实人的泥性发作,往往惊人,不过是发现青春期的儿子高卫强书本中的一张手绘裸体少女图画,就仿佛天崩地裂,对儿子的期望变成绝望,歇斯底里,不惜将他撵出家门。
  愚昧之人的可恨之处,不在于忽视自己的自尊,而是连带了忽视最亲最近的他人的自尊。
  他是极度渴望被认同的,不但被邻居认同,也按照当时社会所有的舆论标准,近于苛刻的矫枉过正的塑造自己的理想家庭。
  拉开门,他悲鸣道:邻居们,来看啊,我家出了一个流氓。
  
  母亲多半上过卫校,学过一点针灸。对自小得过脑病,有些痴呆的大儿子高卫国,因愧疚于心而宠溺过度,小心翼翼的护着。所有的父母都是偏心的,出奇的是,那比人弱的、残缺的,却得到最多的爱。因了爱,她不惜老了脸皮,去堵纺织厂厂花陶美玲,塞钱,请她来家里吃饭,以解痴呆儿子的相思之苦。
  她的绝望,是当她不得不认同这一点:她对痴儿的呵护,不见得就得到其他人的认同,包括自己的另外两个子女。当她发现弟弟妹妹准备老鼠药给痴呆哥哥喝的时候,那一刻隐忍的绝望,使得她当着他们的面,用老鼠药灌给一只鹅,让两个未遂的凶手,亲眼看看死亡的残忍现场,惊心动魄。
  
  都是一个爱啊,只是这爱,这般沉重、卑微、委曲求全。虽但尽人事以求无愧于心,却因爱的方式,伤了最爱的子女们。

(二) 姐姐高卫红
  她是一个有追求的女孩子,因为不甘于小镇平淡,以为生活在别处,众人看来,难免各色、叛逆、旗帜鲜明。
  她也是一个有些小聪明的女孩子,不惜偷家里的钱去买烟酒,意图贿赂招兵的军官,以圆了自己的伞兵梦想,挫折了。无非是聪明得还不够。
  她还是一个决绝的女孩子,义无反顾,因为年轻,无所顾忌,为了换回她的手工降落伞,那是她青春梦想的见证,而她唯一的资本也是最原始的资本,在小树林中,奋然一脱,用那种任人鱼肉、麻木又冰冷的眼神。悲壮而非勾引。
  她很温情,自己出嫁了,母亲陪嫁的一块手笔,她舍得掳了下来,送给自己的痴呆哥哥。
  她也很残忍,是对自己的残忍,只是当时与她看来,婚姻是筹码,换取她远离小镇的生活,脱离那些家庭妇女的诸如洗瓶子,带孩子之类的工作,用整个青春做代价也是可行的。
  其实,她还是一个纯真的孩子,孩子因为不懂权衡和计算厉害关系,发乎于心直抒胸臆的简单判断,斩钉截铁的残忍,看起来,如此触目惊心。
  她渴望被救赎,小心翼翼的呵护了心底残存的理想,只是绿肥红瘦的光景,见了那招兵的帅哥,原来也和她一样,泯然众人:一个粗砺的老婆,一卷卫生纸,一个不再修饰的下巴,曾经明亮而风发的双眼开始猥琐含糊。帅哥问道:您贵姓?
  于是索性绝望了,呼啦拉似大厦倾。青春在自己的迷乱茫然不知所措中,尚未意识到之前,就被挥霍的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曾经的意气、活泼、逍遥、倔强,再也输不起了。她哭了,与其说是哀叹爱情,不如说是认命于自己的人生。
  心比天高又如何?幻想越多,绝望也越多。

(三) 哥哥高卫国
  我们有时候甚至是有点羡慕一个傻子的。
  因为傻,所以不会拐弯抹角的用所谓的思索来遮蔽双眼,往往出乎意料的抵达幸福的真谛。
  被他人欺骗、戏弄也是无妨的,因为没得失心、利禄心,甚至没有自尊心,使得傻子可以过滤掉痛苦,直接获得简单的快乐。痛苦这个词,对傻子而言,是不存在的吧。因为痛苦缘自于思索和比较。
  依了这个角度,大抵说来,傻子倒是很“自私”的,老天赋予每个人的痛苦和快乐都是一样比例的,内容不同而已。傻子就有这样的本事,只接受到快乐,那些他人看来不可容忍的侮辱、漫骂、欺负、嘲笑和背叛,统统的,都转嫁到他身边的亲人身上。
  所以他弟弟,用伞狠狠的朝他捅下去,混不顾他在泥泞中辗转,泪雨混合,却嘶喊着说“他不是我哥哥”。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对这个弟弟高卫强,只能心酸的理解,而不能空洞的谴责,那样一个爱面子,又敏感的惨绿少年,凭什么,他背负着比其他人多一倍的痛苦,还要求他比同龄人懂事和善良?
  傻子倒是从未绝望过,因为他从未眼高于顶不切实际的希望过,他卑微的生活理想,一点一点的得到满足,一个老婆一个家,三餐温饱,而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看了电影,反复想着这句揭语。呵,我不敢把自己定位于高于剧中人物的层面来滥施同情。如果非要说同情,我同情我自己。
  多年前愤青时代,我也叛逆的把“教育欺骗我,生活再教育我”这句话挂在嘴边。现在想来,生活赋予的教育,不是指望我愤世嫉俗啊。
  我应该庆幸我受过教育,懂得思考吗?沾沾自喜的满足于相对不那么匮乏的物质生活吗?冷漠的叹息几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吗?或者用我现在的自作聪明的所谓生存法则,带入当时的社会环境,具体而微的假想一下,如果是我,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做吗?
  个人头顶一片天,当我满足于目前,怵然心惊的想到,几十年或者十几年之后的少年,看一部关于我们现在的电影,叹息的多?还是同情的多?
  或者,我应该后悔我的教育吗?如若没有教育,恐怕我也会像电影中的人物那样,局域在内地的小城,用我现在看来浑浑噩噩的生活方式,过一种平实而恬淡寡味的日子。因为少了一些思索,所以貌似幸福。也因为逐渐绝了梦想和期望,从此再也无失望或绝望。

从自我意识开始,一个个梦想,有的实现,有的破灭,我们逐渐修改自己的理想,开始务实的活着。把生活当作活着,未必不是一种智慧。
  某影评人说:看了这部电影,简直让人不想继续活下去。
  不过,我们都会继续勇敢的活下去,顾不得那些彷徨和失落,纵然偶有心中空空荡荡,可是,其他人,也同我一样的啊。
  生活就像片尾的那孔雀,从来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百般逗弄,也未必就展开它的尾翎。可是,当你走了,放弃了,它却自得其所的怒放起来。
  恒河砂数的挫折伤心失落,灰败着情绪,一而再,再而三的将众生打入现实的尘埃,偶尔的一点亮色、兴奋和来之不易的快乐,却如悬崖峭壁上那甘甜的露珠,使得我们继续活下去。
  “甘于”,何尝不是一种勇敢,一种美,一种伟大?
  纵使堕落到尘埃极处,内心那点小小的欢喜,满怀讶异,却兀自开出一朵花!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