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总结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每日好店报名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14:55
 

周六张总和大家来了一场互动形式的中国式沟通,确实是获益良多啊,当时脑海里都萦绕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要与别人沟通成功,先与自己沟通成功”,“好的团队是1+1>2,结合前个周六周末的培训,我也来一个中国式的总结。

       中国人比较含蓄,很多东西都蔵在心里,憋不住了就写成文字,再加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便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当然其中不乏才华横溢且沟通能力极强的人材,文有孔子,没有强劲的沟通能力怎样收下门徒几千?虽然我没见过他讲课,但我觉得他总不能每人发一册由竹片制成的“书”就可以说明几千人了吧?武有刘备,这家伙忽悠别人的能力极强,而且忽悠得别人肝脑涂地,死而后已,死而无憾,首先在煮酒论英雄的死亡约会中忽悠了曹操成功“顿开金锁放蛟龙”,接着冒着严寒风雪跑了几趟诸葛亮的家就把诸葛亮这个上知五百年,下通五百年,明知刘备不可能完成统一中国的任务的鬼才忽悠了出来,然后在长坂坡假装要把阿斗扔在地上以抚慰赵云,甚至不用费太多功夫就把刘璋的整个汉中忽悠到手中。到了末期,刘备要想说服别人已经不用说太多的话了,他随随便便做个动作已经可以令别人顶礼膜拜了,因为他以“仁义道德”这几个字建立起了与别人心灵沟通的桥梁,这就是“君子以厚德载物”。上述的人材要么成为开宗创派的大家,要么成为建功立业的皇帝,这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我觉得他们都是“要与别人沟通成功,先与自己沟通成功”的代表,我觉得这句话可以理解成为“要与别人沟通成功,先知道自己和别人需要什么”,孔子想开宗立派,他必须先知道别人凭什么要接受他的儒家学说,很简单,君王想利用儒家学说“治国平天下”,蚁民想利用儒家学说“修身齐家”;刘备想要得到天下,他知道像他这种没有任何势力的末落皇族在乱世中很难召集人手,于是把他的忽悠技术发挥到极致,他知道关羽和张飞这两个武功极高的通缉犯兼愤青想要建功立业,他知道赵云这个遇人不淑的千里马想遇到伯乐,他知道马超很想报曹操的杀父之仇。他们都造就了一种氛围,令团队中的人大的目标是一致的。

       结合到我们团队自身,我们的大目标大方向也是一致的,我们都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我们也需要“和而不同”,还没毕业的实习生们都得到更多的历练,我们这些正式的员工想更出色的完成任务得到奖励和晋升机会,老板想产品做得更好卖得更多,这些“不同”是成功的必要也是定时炸弹,实习生们想学习更高深的技术但不知道如何去学,正式员工们想出色地完成任务但有时得不到所有人的配合,老板想产品卖得好卖得多但苦于产品满身是bug

       以往我们的沟通链的传递方向大致是这样的:老板à项目经理à普通员工,这种方式其实不算沟通,只能算是指派和分配,如果我们想获得更加成功的沟通,必须双向沟通!张总在给我们PM的几个要求中就有提到“懂得主动和我沟通,让我掌握产品研发状况,并且寻求我的理解和支持”,张总这就是在寻求双向沟通;PM们在PMQQ群里呼吁在构建新模块时先在群里咨询一下是否存在类似的模块而不要重复发明轮子,这也是寻求双向沟通;我在互动平台V3的群里呼吁无论遇到什么错误都是不正常的必须即时上报,遇到问题半个小时内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不了也须向PM申请帮助这也是寻求双向沟通。

       不过我们的沟通链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我当上了PM后确实已经主动了很多,但昨天我发现了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互动平台V3的页面本来是外包给亢嵬做,但亢嵬效率极低,已经有同事善意地提醒我千万不要重蹈同楼社区当初的覆辙被页面拖累了,但我竟然不知道如何去迈出改进的一步,昨天张总主动联络余荣辉并将页面任务外包给他我才发现自己深深的不足,为什么我连向张总提一下资源不足就完事了这么简单的事都办不到?同样的道理,我也要求项目组成员须主动向我沟通,但项目开展以来没有人向我发过主动汇报工作进度或寻求帮助的邮件,除了曾伟龙外也极少有人主动来我的位置寻求我的帮助,更多的是自己埋头单干然后实在干不下去了就在群里扔一句xxx不行了,也没要求我过去帮忙解决,然后我等不下去了就自己主动去帮忙解决了。当然我说这些不是为了摆谱摆架子,但这样的沟通方式多累多没效率啊。

       先缓一缓讨论这些显式的沟通,我先总结一下上周五的研讨会“怎样突破程序员职业生涯的瓶颈”,这题目比较泛比较大,其实讨论一个星期也讨论不完的,不过我从一个多小时的研讨中也收获甚多,虽然里面有很多东西是只可以言传不可以意会的,但写下来会有更深的体会。

       怎样突破自己的技术?

web开发中的普遍现状是:学生刚从校门里走出来,觉得公司用的技术很牛,但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适应了公司所用的框架和技术,觉得也不过如此。但又苦于找不到学习的方向,于是便停滞不前,可能会导致自己三五七年后的知识体系依然没有大的变化,除了coding比别人快比别人熟外跟应届生没有什么差别,我在www.javaeye.com中看到有很多干了三年以上的人简历中除了写精通Spring,精通Hibernate,精通SSH集成开发外就写不上任何东西了,精通SSH集成开发值得炫耀吗?可能现在未毕业的学生都知道怎样进行SSH集成开发了,而且这些人真的精通了Hibernate了吗?他们只是精通了使用HibernateAPI,我们经常说开源框架怎样怎样,以为只了解它的原理就行了,但我们真的了解这些开源框架的原理吗?我们又从这些开源框架里学到了什么?我们了解这些框架的原理的途径是通过书本或网上的资料,而这些书本和网上的资料的作者又是怎样了解框架的原理?除了有一部份是转载外,大多数都是读通了这些框架的源代码,然后写本书出来告诉大家这些框架是如何运行如何使用的。运气好的话这些作者真的是理解了框架的原理,我们也得到了正确的信息;运气不好的话作者其实自己也只是一知半解,我们被糊弄了还屁颠屁颠的当了真理。大家可能会问我怎么办?我们自己去看这些框架的源代码呗。

       06年大二的时候,我的专业老师安排我做一个叫“基于JXTA的校园网问题求解系统”去参加广东省高校杯的比赛,这个叫JXTA的东东其实是一个由Java开源社区主导的 P2P的开源框架,我要做的这个“基于JXTA的校园网问题求解系统”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个有分组聊天、私人聊天的点对点即时聊天软件,JXTA这东西已经发展到了2.x版本了,除了官方的一些资料和小例子外几乎没有任何的参考资料,市场上能买到的书籍都是1.x版本的,但1.x2.x已经差别极大而且1.x只是个雏形,不过万幸的是JXTA的拥有者为了促进JXTA的发展,做了功能极其完善示例,这个示例有400多个文件,我整个暑假呆在学校的宿舍里,花了两个多月把这个示例修改成我需要的形式,不得不承认国外的软件开发者的水平不是国人能望项背的,这段时间是我技术发展极快并完成了数据结构、设计模式和面向对象的入门,虽然我的这个参赛作品最终只拿了三等奖,但我可以很自负地说从这个过程当中所得到的技术是其它人正式工作一年也学不到的,而且这个例子里有一些很有趣的实现如FIFOMapFIFOSet这些数据结构我在做互动平台v3的时候还用得上!

       上述的经历可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向大家说出了一个事实:我研究了一个小小的开源框架的例子后技术已经突飞猛进了,如果把HibernateSpring这些著名的开源框架研究透了的话就算成不了大师也是一个技术专家,再也不用为怎样提高Hibernate的性能而头疼了!

       怎样突破自己的思维?

       我们在遇到一个比较棘手,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的时候,总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和别人讨论了N久也不动手,一动手了做出来的东西却没有想像中那样好,而且还经常欠缺扩展性,到了后来却埋怨自己当初很多问题没有考虑。但当同样的事情又再次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时,我们会忠告别人:别想太多了,做了再说。这是为什么呢?

       公有公理,婆有婆理,结合自身的体会和经验,我觉得除了在需求分析和框架构建时需要不断研讨不断推敲外,具体的实现很多时候可以拍拍脑袋就开始,不必花过多的时候思考上,但在实现的过程中肯定需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推敲扩展,

怎样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经历不等于经验,因此要不断总结,总结是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确实是很重要的。周五我们在开研讨会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为什么周俊的水平比我们高这么多的,林有旗提到:周俊牛b在很快就可以搜索到相关的资料;陈大洵提到:周俊每遇到什么好东西,就会立刻记录下来。当然,我们认为周俊经验比我们老,水平比我们高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我们有他这种良好的工作习惯吗?上一次某个城市招标,张总跟我们几个PM在负责搞标书,张总负责标书中除技术外的部份,我们负责标书中的技术方案,张总很快做好了他负责的那部份,而我们则要慢吞吞的弄到凌晨3点。为什么张总这么快我们就这么慢呢?我分析过在标书中张总很多东西都是复用以前的方案的。我们几个PM以前没有做过标书,但技术说明书总做过吧,但我发现我以前做的技术说明书可复用性很低,才导致在这次标书制作中拖了后腿。在这次以后,我就更加认真,更加频繁地写东西,一来可以锻炼写文档的能力,二来也可以认真的总结。而在去年元旦后,我也发现邓文峰和陈大洵都越来越认真地用各种工具每天作工作总结,这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工作要认真、细致、主动。举个小例子,刘坚楚昨天跟我说:志聪,新闻大类跟新闻小类没有关联的,不如删掉了吧。但我之前已经反复说了很多次,我们的新闻发布引擎是尽量跟动易文章系统功能是一致的,动易文章系统的新闻大类跟新闻小类是有关联的。而且新闻大类跟新闻小类的关联我之前已经做过并提到cvs了,可能被某个人覆盖掉了。但不管怎样,我觉得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应该说删掉算了,而是问为什么会这样,应届生刚出来工作的时候应该多问别人为什么,不要害怕被人骂,被人骂其实也可以算是一种总结的方式,而且如果虚心接受的话作用还挺大的,而且技术是没有害羞的,别人不会整天手把手的教你。现在水平比别人低没所谓,只要不断学习和不断总结,总有一天会超越别人的。我第一家工作的公司的主管经常骂我干活丢三落四;我刚来到智晟的时候也经常说这东西不会那东西没有,好像任何事都必须事先为我准备好一样,张总以前也经常骂我找藉口,当然,这是应届生常见的情况,但如果这种习惯和思维不能被迅速改正的话,任你学历有多高天份有多高技术有多牛b,绝对会影响你以后的发展。再结合之前讨论的中国式沟通,可能某些同事不太喜欢说话,不太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但可以通过QQ或邮件私下交流吖。在寻宝项目中萧肖坤、曾伟龙和我互相交流极多,虽然我们三个性格都不一样,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还产生过龌龊,但我们很快就解决了问题,最后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没有完美的人,只有完美的团队”,“1+1>2的效果。

高效率地利用工具提高生产力。学校与公司最大的不同是学校是以教育为目的,一项任务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只完成了70%的话虽然拿不了70分,但拿个60分是不成问题的;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一项任务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只完成了70%的话不仅拿不了70分,可能连拿零分的机会也没有,因此我们必须以各种方式提高生产率,除了不断强化自己的技术外,还需要不断从学习怎样高效率地利用工具提高生产力。应届生刚工作的时候都是沿用在学校里的开发方式,例如做网页的时候不用DreamWeaver,用了DreamWeaver不知道如何使用Webwork的标签,编程的时候不用快捷键,编辑文本不用UltraEdit等文本工具,部署的时候还是用MyEclipse提供的笨笨的部署方法而不是使用tomcat配置虚拟目录文件。这些高效率的开发方式其实不用上网找,多从身边的人学习也可以了,当然我们这些过来人也应该作出指引,我会将我所有用到的自以为高效的工作习惯写到员工指引中,大家也应该一起来完善这个员工指引,但最关键的是要多从身边的人学习和不断改变自己的习惯。

       怎样沟通

在沟通培训中的人有几种特征,在现实中很少有完全符合某种特征和只具有单一特征的人,更多的是几种特征的混合体,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在沟通中这几种特征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以便对症下药,逐个击破。结合前面说到的对沟通的体会,我们还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说话方式,肢体语言,甚至是QQ、邮件中的文字方式,例如有很多同事打的字是不带任何标点符号和语气助词的,让人看了有一种硬梆梆的感觉。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