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简介

来源:互联网 发布:数据应用案例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6 03:54
       弗洛伊德不仅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也是思想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和爱因斯坦、马克思合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理论和思想不仅仅让心理学方面的大人物精神鼓舞,更让所有的思想家或推崇或批判。不管怎样,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影响(不能说是贡献)范围之广还是常常被我们所低估了。
        这里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些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希望对那些渴望了解弗洛伊德的人能够对他以及他的理论有一个基本的概念。
       
人格结构模型
        弗洛伊德最初把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或者称无意识,区别于前意识)。这种划分方法也可以成为“脑解剖模型”。从这种划分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催眠学习的经历对弗洛伊德的影响。意识是指我们正在意识到的地方,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在”。但是,我们正在意识的内容远远是人格的全部,实际上,有一大部分知识是我们当下没有意识到的,但是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可以“意识到”很多知识,这些知识,就构成了我们的前意识(有兴趣的人可以比较一下意识、前意识这对概念和工作记忆、长时记忆这对概念,或许有启示哦)。但是,人格当中亦然存在着这样的一部分,这部分除了极少数特殊状态下,无法被直接带入意识当中。这一部分人格构成,就是潜意识。在弗洛伊德的理论当中,这一部分占据人格的最大部分。
        但是随后,弗洛伊德就对这个脑解剖模型进行了修改,提出人格由本我(id)、自我和超我。这就是成熟的人格结构模型。本我(据说id这个称呼来自他一个学生的提示)是指我们人格当中最为原始的部分,遵循着快乐原则,代表着个体满足自身各种欲望的本能。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人格所含有的只有本我这一成分,但是显而易见的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个体发现自身的欲望并不可能总是得到满足,因此,人格当中的自我出现了。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主要是按照现实环境的限制来行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本我的不现实的欲望。随着儿童的发展,到五岁左右,人格当中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出现了。超我主要是社会规范、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内化之后的结果。这个部分遵循着理想原则,更好的限制着本我的那些不被接受的欲望。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和本我、自我、超我是人格的两种划分方式,两者之间存在交叉,自我和超我同时存在于三种意识层面,而本我则只存在于潜意识当中,但是这却是人格当中最强大的一部分。
       
心理动力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就像是一口大锅,里面各种欲望推动者整个心理系统的运作。在这些欲望、本能当中,弗洛伊德最强调的是性本能(libido,又可以称为力比多)。弗洛伊德将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归于性本能的推动,或者是性本能的直接体现,或者是性本能的变形出现。弗洛伊德对性本能的强调正是他受攻击的原因。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弗洛伊德重新开始考虑自己的理论体系。他在性本能的基础之上又加上了死本能,认为这是一种追求破坏和毁灭的一种本能。弗洛伊德对自己理论体系的思考和修正贯穿了他的一生。
       
人格发展的性欲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左右着个体的发展,根据性兴奋的不同部位所提出的,他将人格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口唇期:0——18个月,此时嘴唇、口舌是最主要的性兴奋点。如果这个时期个体获得的刺激不够或者是过头,就会在以后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口唇期人格”,表现为依赖性、攻击性或者是嗜烟酒。
        肛门期:18个月——约3岁,这一时期肛门成为最主要的动情点,而且这一时期刚好是小孩子如厕的训练时期,如果这一时期受到创伤,则会形成“肛门期人格”,表现为呆板、固执、爱整洁或者是过于慷慨。
        性器期:3——6岁,此时,儿童已经注意到性器官的不同,并且伴随着以性器官作为性兴奋点的行为。弗洛伊德特别强调这一时期,此时男孩子面临着俄狄浦斯情节,又称恋母情结,并出现了阉割焦虑。同时,女孩子也面临这相似的问题。
        潜伏期:6岁——青春期,性欲表现不再那么明显。
        生殖期:青春期及以后,此时的儿童对异性保有浓厚的性趣。如果前面的发展正常,此时他们将面临正常的性机能。
        弗洛伊德的人格性欲发展阶段理论中有两个比较重要的词汇,关系到他对心理问题形成过程的解释,这就是固着和退行。关于这两个概念,很多人存在不同的看法,我也不能肯定自己的观点就是正确的,所以这里稍微提一下,感兴趣的可以找相关的资料看看。
       
心理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曾经提及过心理防御机制,因为本我的很多欲望并不能得到社会的欢迎,因此,为了减少压制它们时的焦虑感,我们发展出了一系列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自己并没有对这方面有什么系统的论述,倒是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第一次做了系统的总结。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升华、替代、拒绝、反应生成、理智化、投射等等(我们可以看看现在心理学界公认的五种应对方式,相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实际上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是无所不在的)。
        
进入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因为受到意识和前意识(应该说自我和超我更好吧)的压迫,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很难得被我们所认识到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来了解个体的潜意识当中的情况。这些途径包括: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和象征性行为等等。在这些途径当中,最为中国人所了解的就是《梦的解析》一书了,解梦是弗洛伊德所推崇的佳方式。最受关注的就是催眠了,可是实际上,弗洛伊德正是因为放弃了催眠才创造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是如此的庞杂,以至于这里所说的一点点不足以让大家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特别是精神分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让弗洛伊德理论更是青春常在。有兴趣的可以进一步了解。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