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协议层次及其服务模型

来源:互联网 发布:cnabs 中国专利数据库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08:49

分层的体系结构

  •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协议是“水平的”。
  • 任一层实体需要使用下层服务,遵循本层协议,实现本层功能, 向上
    层提供服务,服务是“垂直的” 。
  • 分层的优点:
    1. 模块化的分层易于系统更新、 维护
    2. 结构清晰,有利于识别复杂系统的部件及其关系
  • 分层的缺点:
    1. 一层可能冗余较低层的功能。例如许多层中都提供了差错恢复功能。
    2. 某层的功能可能需要仅在其他某层才出现的信息。

OSI参考模型

  • OSI参考模型有七层:从上到下依次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如图所示:

  • 详细介绍一下每层的功能,传输的数据形式,相关的协议:
    1. 物理层功能是将该帧中的一个一个比特从一个结点移到下一个结点。传输的数据形式是比特流。传输介质为双铜绞线、单模光纤等。
    2. 数据链路层:将分组从一个结点(主机或者路由器)移动到路径上的下一个结点。数据形式为帧。传输介质包括以太网、Wifi和电缆接入网的DOCSIS协议。
    3. 网络层:负责源主机到目的主机数据分组(packet)交付。数据形式为数据报(datagram)。在这一层包括著名的IP协议。
    4. 传输层:在应用程序端点之间传送应用层报文。数据形式为报文段。传输协议包括TCP、UDP。
    5. 会话层:提供了数据交换定界和同步功能,包括了建立检查点和恢复方案的方法。是最“薄”的一层。
    6. 表示层:使通信的应用程序能够解释交换数据的含义。这些服务包括数据压缩和数据加密以及数据描述。
    7. 应用层:支持用户通过用户代理(如浏览器)或网络接口使用网络(服务),是网络应用程序以及它们的协议停留的地方。数据传输形式是报文(message)。传输协议包括HTTP,SMTP(电子邮件),FTP(文件传输协议)。
  • OSI参考模型数据封装与通信过程

TCP/IP参考模型

五层参考模型

  • 五层传输模型包括: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
  • 每层的作用与七层模型类似,它是综合了OSI和TCP/IP的优点:
    1. 应用层: 支持各种网络应用
      • FTP, SMTP, HTTP
    2. 传输层: 进程-进程的数据传输
      • TCP, UDP
    3. 网络层: 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的数据分组路由与转发
      • IP协议、路由协议等
    4. 链路层: 相邻网络元素(主机、交换机、路由器等)的数据传输
      • 以太网(Ethernet)、 802.11 (WiFi)、PPP
    5. 物理层:比特传输
  • 五层模型的数据封装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