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逻辑整理

来源:互联网 发布:知其雄守其雌 曾国藩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20:07

求因果方法

因果方法

1) 原因和结果:事物现象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如果某个现象的存在必然引起另一个现象的发生,那么这两个现象之间就具有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一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而被灵异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2) 因果关系的特点:

   ①. 时间先后性:原因和结果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的。原因总是在结果之前,结果总是在原因之后。但前后相继只是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若只是根据两个现象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就做出它们有因果关系的结论,则犯了”以先后为因果”的逻辑错误。

   ②. 共存性: 原因和结果总是共同变化的,但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上,在一定的因果链条上,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又是确定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如果把原因当成结果,把结果当成原因就会犯”因果倒置”的逻辑错误。

   ③. 复杂多样性: 因果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固然有”一因一果”等情况,但也存在”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等情况。

求因果五法:

1) 同求法:

   ①. 定义:求同法又称契合法,就是根据被研究对象出现的若干不同的场合中只有一个相关因素相同,从而确定这个唯一相同因素与被研究对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②. 结构形式: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1)      A、B、C      Z
      (2)      A、D、E      Z
      (3)      A、F、G      Z
      …      …        …
      ———————————
      所以,A与Z有因果联系。

   ③. 注意事项:异中求同
      (1) 进行比较的场合越多,结论的可靠程度越高。
      (2) 各场合有无其他共同情况: 要求各个场合中除了一个情况以外,其他情况都不相同。如果应用时出现了几种共同的情况,那么,必须在这几种共同情况之间寻找他们相同因素。

2) 求异法:

   ①. 定义:求异法又称差异法,就是根据被研究对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个场合中,其他相关因素都相同,只有一个相关因素不同,从而确定这个差异因素与被研究对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②. 结构形式: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1)      A、B、C      Z
      (2)      无A、D、E     无Z
      ———————————
      所以,A与Z有因果联系。

   ③. 注意事项:同中求异
      (1) 严格要求所比较的两个场合中的其他情况相同。
      (2) 两个场合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必须是唯一的。

3) 求同求异并用法:

   ①. 定义:也称”契合差异并用法”,简称”并用法”、”契差法”,就是根据被研究对象出现的一组场合中,都有一个相同因素;在被研究对象不出现的场合中,都没有这个因素,从而确定这个因素与被研究对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②. 结构形式: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1)      A、B、C      Z
      (2)      A、D、E      Z              正面场合
      (3)      A、F、G      Z
       …      …       …
      (a)      无A、B、C     无Z
      (b)      无A、D、E     无Z             反面场合
      (c)      无A、F、G     无Z
       …      …       …
      ———————————
      所以,A与Z有因果联系。

4) 共变法:

   ①. 定义:就是根据被研究对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其他相关因素不变,只有一个相关因素发生不同程度的不同程度的变化,而被研究对象也随之发生相应的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确定这个相关因素与被研究对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②. 结构形式: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1)      A1、B、C      Z1
      (2)      A2、D、E      Z2
      (3)      A3、D、E      Z3
       …      …        …
      ———————————
      所以,A与Z有因果联系。

   ③. 注意事项:
      (1) 与被研究对象Z发生共变的情况应当是唯一的。
      (2) 现象之间的共变关系有一个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公变关系也许就会发生变化。

5) 剩余法:

   ①. 定义:就是根据已知某一复合原因与被研究的复合现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并且已知复合原因中某部分与研究对象中的某部分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确定复合原因中剩余部分与被研究现象中剩余部分存在因果联系。

   ②. 结构形式:
      复合情况(A,B,C,D)是被研究对象(a,b,c,d)的原因
         A 是 a 的原因
         B 是 b 的原因
         C 是 c 的原因
      ———————————
      所以,D是d的原因。

   ③. 注意事项:必须确认复杂现象中的一部分(a,b,c)是某些情况(A,B,C)引起的,而且剩余部分(d)不可能是这些情况(A,B,C)引起的。


论证

论证与推理

1) 什么是论证: 论证就是运用若干真实的理由去说明某个思想结论的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

2) 论证与推理的关系:论证是由推理组成的,推理存在于论证之中。推理是论证的工具,论证是推理的应用。推理是一个从前提到结论的过程,强调的是逻辑关系,论证除了关注逻辑关系之外,还要考虑内容。

   ①. 联系: 一个推理和一个论证可以用相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②. 区别: 推理不断定已知条件为真,论证必须断定已知条件为真。

论证的构成

1) 识别论点

   ①. 看引导词:
      表观点:认为、以为、观点是
      表结果:因此、所以
      表结论:表明、说明、结果是
      表建议:建议、忠告

   ②. 首尾句原则

2) 识别论题:根据论点识别论题 (论点是对论题的回答)

3) 识别论据:除了论点,剩下的不完全是论据,因为定义与背景对论点没有作用。

论证分析

1) 论证构造方式

   ①. 演绎论证

   ②. 归纳论证

   ③. 类比论证

2) 论证常考题型

   ①. 论证的加强

   ②. 论证的削弱


寄语

       努力需要讲究方法,打拼需要掌握技巧,不是一味地付出和透支,就能换来最好的自己。当你过度透支自己的时候,请对自己好一点;当你失败的时候,也请千万别破罐破摔。请记住,不是每一次出发,都能成功到达,但只要终点不变,保持行走,你一样可以用别的方式抵达。

—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