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一)——MP神经元模型, BP算法, 神经元激活函数, Dropout

来源:互联网 发布:黑暗之光披风升阶数据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7 00:17

https://antkillerfarm.github.io/

前言

神经网络本质上不是什么新东西。十年前,我还在上学的时候,就接触过皮毛。然而那时这玩意更多的还是学术界的屠龙之术,工业界几乎没有涉及。

及至近日重新拾起,方才发现,这十年正是神经网络蓬勃发展,逐渐进入应用阶段的十年。各种概念层出不穷,远非昔日模样。

Deep Learning虽然在学术界的大牛看来,属于旧概念的炒作。然而由于神经网络本身的非线性和连接的复杂性,其中的概念的确比一般的浅层算法复杂的多,从这个角度来说,称其为Deep,也算有些道理。

这里最主要的参考文献包括:

《机器学习》,周志华著。

《Deep Learning Tutorial》,李宏毅著(台湾大学电机工程学助理教授)。

http://www.useit.com.cn/thread-13132-1-1.html

《Deep Learning》,Ian Goodfellow、Yoshua Bengio、Aaron Courville著。

原版:

http://www.deeplearningbook.org/

中文版:

https://github.com/exacity/deeplearningbook-chinese

注:这本书基于markdown文件,使用tex编译而成,可作为编写大型书的代码参考项目。
安装方法:
sudo apt install texlive-xetex texlive-lang-chinese texlive-science xindy
make

其他参考文献将在各相关部分列出。

Deep Learning圈子的主要人物:

这里写图片描述

注:Yann LeCun,1960年生,法国科学家。Pierre and Marie Curie University博士。Geoffrey Hinton是他博士后时代的导师。CNN的发明人。纽约大学教授,Facebook AI研究所主任。由于他的姓名发音非常东方化,因此被网友起了很多中文名如燕乐存、杨乐康等。2017.3,Yann访华期间正式公布中文名:杨立昆。

Léon Bottou,法国科学家,随机梯度下降算法的发明人。

Yoshua Bengio,1964年生,法国出生的加拿大科学家。深度学习的另一个宗师。

这三个法国佬,都是好基友。只不过Yann LeCun和Yoshua Bengio研究神经网络,而Léon Bottou研究SVM,学术上分属不同派系。

Geoffrey Everest Hinton,1947年生,英国出生的加拿大科学家,爱丁堡大学博士,多伦多大学教授。连接主义的代表人物,多层神经网络的宗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一般将Geoffrey Hinton、Yann LeCun和Yoshua Bengio并称为深度学习的三大宗师。

MP神经元模型

MP神经元模型是1943年,由Warren McCulloch和Walter Pitts提出的。

注:Warren Sturgis McCulloch,1898~1969,美国神经生理学和控制论科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先后执教于MIT、Yale、芝加哥大学。

Walter Harry Pitts, Jr.,1923~1969,美国计算神经学科学家。
这个人的经历,实在是非典型。家里贫穷,大约是读不起大学,15岁的时候,到芝加哥大学旁听Bertrand Russell的讲座。Russell很看重这个年轻人,但由于他只是访问学者,于是在回国之前,将Pitts介绍给Rudolf Carnap,后者为Pitts安排了一份在学校打杂的工作。这一打杂就是五六年时间,最后凭借论文,获得芝加哥大学的准学士学位(因为他始终都不是正式学籍的学生),这也是他一生唯一的学位。
但是如果看看Pitts的合作者的阵容,就知道Pitts水平之高了。他们是:Warren McCulloch、Jerome Lettvin、Norbert Wiener。

MP神经元模型如下图所示:

这里写图片描述

即:

yj=i=1nwijxiθj

上式其实就是《机器学习(一)》中提到的逻辑回归。

生物神经元和MP神经元模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生物神经元 MP神经元模型 神经元
j
输入信号
xi
权值
wij
输出信号
yj
总和
膜电位
i=1nwijxi
阈值
θj

从上图亦可看出,如果将阈值看作输入为-1.0的哑节点的连接权重,则权重和阈值可统一为权重。神经网络训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根据样本调整权重和阈值的过程。

参考:

http://blog.csdn.net/u013007900/article/details/50066315

单层感知器 vs. 多层感知器

神经网络的层数越多,其表达力越丰富,如下表所示:

这里写图片描述

ANN简史

这里写图片描述

BP算法

误差逆传播(error BackPropagation)算法最早由Paul J. Werbos于1974年提出,然而此时正值ANN的低谷,未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到了1986年时,由David Everett Rumelhart重新发明了该算法。

注:Paul J. Werbos,1947年生,哈佛大学博士。

David Everett Rumelhart,1942~2011,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博士,先后执教于UCSD和斯坦福。美国科学院院士。

这里写图片描述

BP算法的核心思路:

1.利用前向传导公式,计算第n层输出值。

2.计算输出值和实际值的残差。

3.将残差梯度传递回第n1,n2,,2层,并修正各层参数。(即所谓的误差逆传播)

BP算法的推导过程教材已经写的很好了,这里只对要点做一个摘录。

链式法则

Chain Rules本来是微积分中,用于求一个复合函数导数的常用法则。这里用来进行残差梯度的逆传播。

由《机器学习(一)》的公式3可得:

Δwhj=ηEkwhj

whj先影响βj,再影响y^kj,然后影响误差Ek,因此有:

Ekwhj=Eky^kjy^kjβjβjwhj(1)

这里写图片描述

随机初始化

神经网络的参数的随机初始化的目的是使对称失效。否则的话,所有对称结点的权重都一致,也就无法区分并学习了。

BP算法的缺点

虽然传统的BP算法,理论上可以支持任意深度的神经网络。然而实际使用中,却很少能支持3层以上的神经网络。

这里写图片描述

如上图所示,sigmoid函数不是线性的,一个小的输出值的改变,对应了比较大的输入值改变。换句话说,就是输出值的梯度较大,而输入值的梯度较小。而梯度在基于梯度下降的优化问题中,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层数的增多,反向传递的残差梯度会越来越小,这样的现象,被称作梯度消失(Vanishing Gradient)。它导致的结果是,虽然靠近输出端的神经网络已经训练好了,但输入端的神经网络仍处于随机状态。也就是说,靠近输入端的神经网络,有和没有都是一样的效果,完全体现不了深度神经网络的优越性。

和梯度消失相反的概念是梯度爆炸(Vanishing Explode),也就是神经网络无法收敛。

神经元激活函数

tanh函数

除了阶跃函数和Sigmoid函数之外,常用的神经元激活函数,还有双曲正切函数(tanh函数):

f(z)=tanh(x)=sinh(x)cosh(x)=exexex+ex

其导数为:

f(z)=1(f(z))2

这里写图片描述

上图是sigmoid函数(蓝)和tanh函数(绿)的曲线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

上图是sigmoid函数(蓝)和tanh函数(绿)的梯度曲线图。从中可以看出tanh函数的梯度比sigmoid函数大,因此有利于残差梯度的反向传递,这是tanh函数优于sigmoid函数的地方。但是总的来说,由于两者曲线类似,因此tanh函数仍被归类于sigmoid函数族中。

下图是一些sigmoid函数族的曲线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

有关sigmoid函数和tanh函数的权威论述,参见Yann LeCun的论文:

http://yann.lecun.com/exdb/publis/pdf/lecun-98b.pdf

稀疏性

从数学上来看,非线性的Sigmoid函数对中央区的信号增益较大,对两侧区的信号增益小,在信号的特征空间映射上,有很好的效果。

从神经科学上来看,中央区酷似神经元的兴奋态,两侧区酷似神经元的抑制态,因而在神经网络学习方面,可以将重点特征推向中央区,将非重点特征推向两侧区。

无论是哪种解释,看起来都比早期的线性激活函数y=x,阶跃激活函数高明了不少。

2001年,Attwell等人基于大脑能量消耗的观察学习上,推测神经元编码工作方式具有稀疏性和分布性。

2003年,Lennie等人估测大脑同时被激活的神经元只有1~4%,进一步表明神经元工作的稀疏性。

从信号方面来看,即神经元同时只对输入信号的少部分选择性响应,大量信号被刻意的屏蔽了,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精度,更好更快地提取稀疏特征。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经验规则的初始化W之后,传统的Sigmoid系函数同时近乎有一半的神经元被激活,这不符合神经科学的研究,而且会给深度网络训练带来巨大问题。

参考:

http://www.cnblogs.com/neopenx/p/4453161.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ctivation_function

ReLU

ReLU(Rectified Linear Units)激活函数的定义如下:

f(x)=max(0,x)

其函数曲线如下图中的蓝线所示:

这里写图片描述

从上图可以看出,ReLU相对于Sigmoid,在解决了梯度消失问题的同时,也增加了神经网络的稀疏性,因此ReLU的收敛速度远高于Sigmod,并成为目前最常用的激活函数。

由于ReLU的曲线不是连续可导的,因此有的时候,会用SoftPlus函数(上图中的绿线)替代。其定义为:

f(x)=ln(1+ex)

除此之外,ReLU函数族还包括Leaky ReLU、PReLU、RReLU、ELU等。

Dropout

Dropout是神经网络中解决过拟合问题的一种常见方法。

它的具体做法是:

这里写图片描述

1.每次训练时,随机隐藏部分隐层神经元。

2.根据样本值,修改未隐藏的神经元的参数。隐藏的神经元的参数保持不变。

3.下次训练时,重新随机选择需要隐藏的神经元。

由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Dropout的理论证明尚属空白,这里只有一些直观解释。

1.dropout掉不同的隐藏神经元就类似在训练不同的网络,整个dropout过程就相当于对很多个不同的神经网络取平均。而不同的网络产生不同的过拟合,一些互为“反向”的拟合相互抵消就可以达到整体上减少过拟合。这实际上就是bagging的思想。

2.因为dropout程序导致两个神经元不一定每次都在一个dropout网络中出现。这会迫使网络去学习更加鲁棒的特征。换句话说,假如我们的神经网络是在做出某种预测,它不应该对一些特定的线索片段太过敏感,即使丢失特定的线索,它也应该可以从众多其它线索中学习一些共同的模式(鲁棒性)。

阅读全文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