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要走怎样的职业之路

来源:互联网 发布:20m网络限速多少合适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23:08
做为用户体验的设计师,我们处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没有既定的职业发展道路,也没有保险的铁饭碗。不同阶段的设计师,都会遇到一些瓶颈,瓶颈期最容易对职业发展产生困惑和动摇。设计新人会不确定要不要选择这个行业?工作三五年的会疑惑自己三十岁以后还能不能做设计?是不是一定要做管理层,不适合做管理怎么办?工作时间更久的会思考除了做设计还能做什么?会不会被年轻人取代?.....其实产生困惑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发展目标不明确,二是对与目标匹配能力的不自信。关于发展目标,我们可以从前辈的发展情况看一下设计师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


从设计师职业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出,有做设计管理、设计专家的,也有跳出专业的范畴做产品总监的,也有需要更综合能力做合伙人、创始人的。其实这说明了我们可以在专业领域发展,也可以跳出专业领域做任何职业,而这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能力。IDEO总裁TimBrown在《设计改变一切》这本书中表明,将设计创意的能力提升到用创意性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你可以做任何事情。也就是TimBrown一直在推崇的“设计思维”。(推荐大家看这本书)


那我们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并向具有“设计思维”的能力而努力呢?
在腾讯的职位晋级模型中,每个岗位的能力都会分为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


通用能力是指各个工作岗位在职场上通用的能力。设计师,尤其是视觉设计师,很容易因“艺术气质”陷入自己的独特的性格里,而忽视自身通用能力的培养。作为工作多年,对通用能力后知后觉的视觉设计师,把近几年积攒的觉得很有用的心得告诉大家,看似鸡汤,实际很有用。


1.积极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信自己工作的价值,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提升自己,并提高设计的影响力。这种态度可以帮助自己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先想到跳槽或转行。


2.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协作
主动的沟通和表达自己可以提高团队协作的效率,并快速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用户体验的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设计作为产品的落地层,设计价值的实现与产品价值的实现是绑定在一起的,与项目团队良好的沟通,有助于设计方案更好的解决产品需求。


3.工作管理
管理能力是工作必备的能力,与是否要做管理层无关。从对自己支持的需求的管理,到设计流程的管理,到项目的管理,都需要设计师主动去学习。


4.保持思考与总结
对于工作有思考和总结的习惯,可以形成有效的设计理论沉淀和经验积累,指导接下来的工作。可以从项目总结开始,形成输出总结的习惯。


5.保持学习的好奇心
我们处在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对比十年前设计师的工作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保持学习的好奇心,才能适应时代对这个职业的要求。


6.勇于挑战
勇于接受挑战,走出舒适区,尝试做一些“设计之外”的工作,才能更全面综合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影响力范围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合理完成迭代需求。
在此阶段对设计工作的评价标准为:是否美观、易用,是否能高效完成工作,是否能按统一的规范完成设计输出。


阶段二:独特的设计语言。
设计语言有特色并且准确的传达出产品的品牌气质与调性。


阶段三:影响产品的创新。
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基于用户需求的对产品有影响力的创新,并推动落地。


阶段四:战略驱动。
此阶段即Tim Brown说的“Change by Design(设计改变一切)”——设计思维。即用创意性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合“人的需求、技术的可行性、商业化需求”,影响公司的战略方向。


设计师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过程,也是不断扩大自己系统化思考范围的过程,只有对业务相关环节,进行综合的了解,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思考的格局。这也是行业对设计师从业能力要求的变化。十年前会画超写实图标的设计师是我们推崇的大神,现在的大神是通过设计驱动业务的设计师。下图是从视觉设计师的角度来定义横向发展的模型,每个维度并不精准,需要针对每个设计师的个人发展计划和项目环境去定义。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与用户体验设计师相关的行业趋势:
1.机器正在提升设计的生产力,也在淘汰低端设计人员。
创客贴、fotor等在线设计工具,让小企业、商家的营销设计变得简单,运营人员可以跳过设计师,直接通过简单的模板和选择就制作出简单的banner和H5专题页。虽然这种设计很难有创意性也与品牌塑造没什么关系,但是原本学个PS不动脑子做设计的人就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了。


阿里在16年的“双十一”,通过人工智能设计了1.7亿个banner. 这种亿级的设计产量,是以前所不可想象的,通过与机器的结合真正做到了高度个性化推送,大大提升了商业效果。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对设计师生产力的提升,初级的、繁琐的、重复的劳动,机器会逐渐帮我们做,我们可以、也必须更聚焦于脑力思考。


2.新技术让交互形式变得复杂,需要更综合的能力,也可能衍生更精细的职位。
电影《HER》讲述了男主人公与智能操作系统相爱的故事。男主人公心思细腻,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于表达情感。当她遇到了新的智能系统OS1,被她(操作系统)风趣幽默、善解人意所吸引,他们很投缘,彼此需要,像真实的人类一样谈情说爱。他们有一种很重要的互动方式是声音。“她”比拟人类的思想让他们语音交流没有任何问题。这种互动方式比界面更自然随意。故事看似科幻,却也觉得并不遥远。


新技术让人机互动的方式更为复杂、立体。声音、眼动、血压甚至脑电波都可能成为输入方式的时候,人们会摆脱形式的交互界面,智能服务会更无痕的与人们的生活方式联系到一起。这可能需要设计师更综合的能力,也可能衍生出更精细的职位,例如声音交互设计师。


3.互联网产品形式的变化,对设计师价值的衡量重心发生了变化。
随着互联网变成了一种基础建设,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从业者需要对传统商业有深入的了解。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互联网产品,更注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服务的完整性,但是在呈现端却越来越简单,把简单的界面呈献给用户,把简洁的产品提供给客户,把复杂的组织和逻辑留在背后。界面看起越“简单”,越需要背后对用户行为和公司商业模式以及技术运营等的深入研究,而不是把界面的信息主次呈现好那么简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WDClab 作者:joicy
大连中钰睿泓与你分享精品文章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