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

来源:互联网 发布:明基gw2470hl评测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17:46



实事求是:通过这些字面的符号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消化吸收……所以不会的就不会吧~用红色笔标注起来,以待日后理解!

我想看完译本后再看英文原版,总之是一个目的——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

如果有可能我想将原著翻译过来,是尽可能地反应作者的意图!因为我在读该译本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翻译生硬,不能便于表达原来作者的思想和让读者更深入理解原作者的思想。

读书的意义,对照自己生活,结合自己的经历,是不是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反思,改进,提升~

 

如何善用本书

作者建议不要对本书等闲视之,大略读过便束之高阁。当然可以从头到尾浏览一遍先了解全书梗概。但是还是希望我自己在改造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能常常与此书为伴。

也就是说这本书不是看一遍就结束,是需要一直指导你在实践中应用改进自我!

 

尝试着以“老师”的角色阅读,深有体会并实践才能普度众生!自觉而觉他。普度众生是什么?与他人分享或讨论读书心得。

 

……开诚布公地与人分享读书心得,可以改变形象,赢得友谊,甚至带来一群实践七个习惯的同伴!

 

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说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

         收获:成长过程是渐进的,效果却是革命性的。产出/产能平衡原则。

前三个有关个人成功的习惯,可以大幅提高你的自信。更能认清自己的本质、内心深处价值观以及个人独特才干与能耐。凡是秉持自己信念而活,就能产生自尊与自制力,内心平和。

         我有能力改变不良旧习惯,代之以意味着高效、幸福和互信人际关系新习惯。

……成长是人生中最大规模的投资。

得之太易者必不受珍惜。唯有付出代价,万物始有价值。上苍深知如何为其产品制定合理的价格!

……

 

 

 

 

 

 

 

 

 

习惯一谈的是“你是创造者”,习惯二谈的是“第一次创造”。

 

变化的世界,不变的原则

 

……大家不要赞美我,因为这些原理并非我首创,我只是发掘并把它们整理出来而已。

         我对生命的一种最深刻的感悟就是:要完成最渴望的目标,战胜最艰难的挑战,你必须发掘并应用一些原则或自然法则,因为它们左右着你的苦苦期待的成功。

 

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互相依赖和合作

 

我现在就想得到

……我们不应该满足于校园教育,要不断重新教育和重塑自我。必须训练头脑,大量投入,不断磨练,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要重视平衡的原则,要平衡现在和将来需要,前者满足今天需求,后者满足投资并提高竞争力,以取得持久成功的需求。平衡原则同样适用于健康、婚姻、家庭生活等各方面。

 

谴责和抱怨

         自己所遭受到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没有抓住根本的说法是:但有些人虚怀若谷,能认可并承担周围环境的责任,有足够的勇气秉承任何必要的首创精神,能够以非常创意的方式,找到所面临的挑战的出路)

 

绝望无助

         没有什么宿命论,不要丢弃希望,不要抛弃理想,不要听天由命,不要停滞不前。……历史上那些鼓励人们怀抱希望,励志成长的原则却提倡“我就是我生命的创造力”。(永远要记住,我是我自己生命的主宰!

 

缺乏人生平衡

         ……尽管我么付出良多,尽量有效利用时间,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并利用现代科技不断提高效率,然而让人不解的是,我们越来越陷入在一些鸡毛蒜皮小事情上不能自拔,而把健康、家庭、品德以及许多重要的事情放在了工作之后,舍本逐末。……可事实上,心灵的平和宁静远非这些技巧所能带来的,而取决于人们是否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是否懂得轻重缓急,并能抓住生活的重点,客观地面对现实。(如何不舍本逐末?如何分清轻重缓急?

 

我的定位在哪里

……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杰出成就或攸关生死存亡事件常常由某个铁腕人物的决绝意志来成就。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卓越的成就,通常是留给那些深谙什么是“我们”——团队精神的人们。

真正伟大的事业,通常只会由思维开阔、内涵丰富的头脑,经由忘我合作精神——互敬和双赢——取得。(作者所说的合作是指什么意思?我该如何合作成就我的伟大事业,机器人,图像处理,机器视觉……

 

渴望理解

在人们心灵深处,没有比渴望理解更强烈的需要:希望他人聆听、尊重、重视自己声音,希望能影响他人。记住如果你想有影响力,就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甚至能够影响他人,不只是有好的表达能力和技巧等各种沟通技巧,最最重要的是,关键并不在于良好的沟通—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言谈有理有据!问自己一个问题?可以想想:当别人在诉说时,你并非努力聆听或试图理解对方,而常常忙于准备,看自己接下来该怎么说,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但如果你是诉说的一方,看到对方如上面你——被诉说对象时候,你是否觉得他没有在倾听你,在尝试理解你……然后你就觉得你没有能够影响他,你就不太想表达自己,之后对于他的诉说你也是如此对待,不想去倾听,因为你觉得他不值得你去倾听!

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要想别人倾听理解你,你首先能够做到理解和倾听别人!

要想把握想人家诉说的真正内涵,要同时把握倾听和诉说这一整体!他们不分!

而影响力的初显,始于他人发觉你正在受到他们影响。当对方发觉你敞开心扉,虔诚地聆听,并理解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感觉自己有了影响力。可是,这种相互立即尊重的影响力是以互相理解为前提,而互相理解基于谈话者全心全意地做一个专注、主动的聆听者,至少谈话一方首先学会聆听。

记住你的任何寻求外界的帮助都需要你先付出!理解也一样,先付出(理解和尊重其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

冲突和分歧

……差别导致分歧和冲突,追求竞争最大化不能实现情况下,创造性地采取合作!

个人停滞不前

 

个人的停滞不前

人的本质是思维的——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

请比较一下两种问题解决方式(文化倾向和原则),思维模式

         怎样才能获得一种长久的解决办法,并明了生活的方向?请你不仅要把人类普遍苦难铭记于心,也要把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磨难牢记于心。这样才能发现永恒的、千百年沉淀下来的、

原则性很强的方法。

 

身体

头脑

心灵

精神

文化

保持现有的生活方式,用手术和药物解决健康问题(问题产生后,事后诸葛亮)

看电视,“自娱自乐”

善于利用和他人的关系,表达并分享主观的、自我的兴趣爱好

向日渐风行的怀疑论和犬儒注意妥协

原则

调整现在的生活方式,恰当地运用已有的、放之四海皆准的、被普遍接受的健康原理,预防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把问题或注意力用在如何保持和预防疾病上,而非事后诸葛亮。让我想起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

开拓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终身教育

尊重对方,专注地聆听,并无私地奉献他人,将带来巨大的满足感

要铭记,这些原则正是我们的力量源泉。这些自然法则,在我个人看来,冥冥中有某种天意,满足了我们追寻生命意义的基本要求,并鼓励我们探究生命的美好

很多人弥留之际,希望自己花更多时间工作或看电视?没有一个人希望这样。此时,人们想到的是爱人、家人和他们付出过爱心的人。

        

         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生命的最后,也把幸福感、成就感和对后人的福祉置于“自我实现”之上,他称为“自我超越”。

 

……以服务他人为核心,以这些原则为基础的人生规划。

 

身体力行这七个习惯是个不断挣扎的过程。最主要的是,你做得越好,就会发现面对的问题变得越复杂(所呈现的现象越丰富多彩)。

 

 

 

 

 

 

 

 

 

 

 

 

 

第二章——七个习惯概论

提纲挈领

习惯——纲+领

 

纲举目张

习惯——纲

 

习惯对我们生活是一贯的,习惯如那个框架,生活的框架,将生活支撑起来!

这种支撑作用的结果——长年累月,我们的品德

思维方式——行动——习惯——性格——命运

可以说,习惯暴露我们的本性——思维方式,左右我们生活,左右我们的成败!

 

有一句话,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优秀是一种习惯

说到习惯,咱们提一下——拖延症,你做的任何一件事情是不是都有它的影子!

 

习惯可以打破,而且需要坚持不懈努力!(角度问题:改掉习惯角度)

顺便想提一下:自然!自然而然!当我们需要很费力去做某一件事情时候,我们就不自然,也就没有顺其自然,从而自然而然~

 

另外一角度呢?我们要打破的是我们提出来的“坏习惯”概念所指的那样东西,为何不说,我们要培养一种好习惯呢!当我们把当天事情当天完成的好习惯培养起来了,我们不就打破了坏习惯了吗!

 

 

成熟模式图(Maturity Continuum)

从依赖(Dependence)——独立(Independence)——互相依赖(Interdependence)

……渐渐在身体、智力、情感和经济方面变得独立,直到有一天终于能够很好地照顾自己,能够自我管理和自力更生。

……人性的较高层次必须通过人家关系来体现,人生是互相依赖的。

 

真正独立的品德都能够让我们行事主动,摆脱对环境和他人的依赖,是值得追求的自由目标,但仍非高效能生活的终极目标。

 

保持产出和产能的平衡会帮助你更有效第利用物质资产。

 

金融资产,我们最宝贵的赚钱的能力。需要持续投资以增进自己的产能。

人力资产

 

产出和产能平衡的原则!

唯有在金蛋(产出)与鹅的健康和幸福(产能)之间取得平衡,才能真正实现效能!这是效能的精髓所在!

 

 

最令人鼓舞的事实,莫过于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价值。——亨利戴维梭罗

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一代又一代地不断实现重大进步,关键就在于此,即思考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这也是我们能从自己和他人经验中吸取教训,培养和改善自身习性根本原因。

 

选择的自由

维克多*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美国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感人事迹:

弗兰克尔是一位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学影响的决定论者。该学派认为一个人幼年经历会造就他的品德和性格,进而决定他的一生。

身为犹太人,他曾被关押在纳粹死亡集中营,本人饱受凌辱,历尽酷刑……

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与狭小糗事,忽然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后来他称之为“人类终极的自由”。

……

对于物质环境,纳粹享有决定权和一定的自由,但是弗兰克尔享有更伟大的自由——他强大的内心力量可以帮助他实践自己的选择,超越纳粹的禁锢。……

选择自由:自我意识;想象力(Imagination);良知(Conscience);独立意志(Independent Will.

生而为人,如果也像动物一样,只是听命于本能及后天环境影响,发展自然极其有限。但若能加以锻炼和开发,则会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我们独具的人类潜能,选择自由是我们最大的能力!

……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积极主动是人类的天性,即使生活受到了外界条件的制约,那也是因为我们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被外界条件控制,这种选择称为消极被动。

没有人能够限制你,只有你自己。

如有一些人很容易被自然天气所影响,比如风和日丽时候就兴高采烈;阴云密布的时候就无精打采。而积极主动的人则心中一片天地,无论天气是阴雨绵绵还是晴空万里,都不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只有自己的价值观才是关键因素,如果认定了工作第一,那么即使天气再坏,敬业精神依旧不改。

         消极被动的人还会受到“社会天气”的影响。别人以礼相待,他们就笑脸相迎,反之则摆出一副自我守护的姿态。心情好坏全都取决于他人的言行,任由别人弱点控制自己。

积极主动的人理智胜于冲动,他们能够慎重思考,选定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而消极被动的人则截然相反,他们感情用事,易受环境或者条件作用驱使。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积极主动的人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只不过他们会友谊无意地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选择对外界物质、心理和社会刺激的回应方式。

美国总统罗斯福夫人曾说过:“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圣雄甘地也曾说过类似的话:“除非拱手相让,否则没人能够剥夺我们的自尊。”可见最刻骨铭心的伤害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竟然会听任这些遭遇发生在自己身上。

关于作者“积极主动”演讲:除非我自愿,否则没有什么事可以伤害到我,我的痛苦都是我自找的!激发一位观众谈谈自己的个人经历。

         因此,伤害我们的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悲惨遭遇的回应。事实上越痛苦的经历,越能磨练意志,开发潜能,提升自如应对困境的能力,甚至还可能感召他人争取同样的自由。

……

         我们也可能有幸认识一些这样的人,身处困境——或罹患重病,或严重残障——却始终顽强拼搏,令人钦佩,发人深省。他们超越了痛苦和环境,让生命价值得以体现和升华,并对他人产生震撼、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逆境旺旺能激发思维转换,使人以全新的观点看待世界、自己与他人,审视生命的意义,进而思考如何回应,这种更宽广的视角反映的就是可以提升和激励所有人的态度价值观。

 

——继续努力,干得好,很不错,已经完成了24%,接近1/4,坚持做下去,细水长流,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小流已成江海。

 

采取主动:

 

人性的本质是主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的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

针对有意跳槽的人给出如下建议:采取更多主动,如考察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也是自己喜欢的行业现状,甚至思考自己想要去的公司正面临何种困境或难题,然后以有效的表达方式向对方证明自己能够协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是事业成功的重要诀窍之一。(思考问题的角度:与公司是合作共赢,平等关系)

         针对上述做法,前来咨询的人通常不否认这种做法的确有助于求职或晋升,但是又常常以各种借口拒绝采取必要步骤来实践这种主动。借口如下:

我不知道如何去调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或自己擅长的行业?

如何知道某行业或者某公司面临的难题呢?谁能帮助我呢?

我不知道该如何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

针对上面的情况,大多数人只是坐等命运的安排或者幻想贵人相助,事实上,好工作是靠自己争取过来的。(爱情,职业什么东西都是自己争取过来的!)

        

变被动为主动

         采取主动是实现人生产能与产出平衡的必要条件……其余六个习惯都以积极主动为根基……

         积极行动不同于积极思考。我们不但需要面对现实,还要面对未来。但真正的现实是,我们有能力以积极态度应对现状和未来,逃避这一现实,就只能被动地让环境和条件决定着一切。

积极表现在首先语言上:积极向上的,不断进取的态度!不要推卸责任!如此旺旺会强化宿命论!说者一遍遍被自己洗脑,变得更加自怨自艾,怪罪别人和环境!

         积极主动的人则以实际行动表现爱。行动才产生爱的感觉!

25%

想要变得聪明和伟大就去多多看那些书,然后实践它!

聆听自己的声音

我们可以利用自我意识检讨自身观念,以语言为例,它能真切反映一个人对环境态度。

消极的语言源自于决定论,本质是推卸责任,推卸责任的言语往往强化宿命论。说者一遍遍被自己洗脑,变得更加自怨自艾,怪罪别人和环境,甚至把星座也扯进去。(正语,业力)

……双方婚姻没有那种感觉……为例子:

在所有进步社会中,爱都是代表动作,但消极被动的人却把爱当成一种感觉。积极主动的人则以实际行动来表现爱。就像母亲忍受痛苦,把新生命带至人世,爱是牺牲奉献,不求回报。

 

至此任何美好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过来的!甜美的爱情,美好的婚姻,幸福的家庭,事业的成功,爱的奉献给社会……

关注圈(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与影响圈(关注圈内可以被自己掌控的)

 

直接控制(问题与自己有关,可通过培养正确习惯来解决)、间接控制(问题与他人行为有关,改进施加影响方法来解决,例如移情而非针锋相对)和无法控制(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我们的过去或现实的环境。微笑真诚与平和接受现实)

 

扩大影响圈

在对环境选择回应方式同时,对环境影响力也得到增强。

 

如果和我可以

人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应该为自己营造有利环境,而不是坐等好运或噩运降临。

 

手杖的另一头——必然后果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与回应,但后果仍由自然法则决定,非人力所能左右。

原则制约我们的行为,顺之则产生积极效果,逆之则导致消极后果。所以我们在享有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必须承担随之而来的后果……

 

作出承诺,信守承诺

影响圈的核心就是做出承诺与信守诺言的能力。积极主动的本质和最明白的表现就是对自己或别人有所承诺,然后从不食言。

承诺也是成长的精髓,自我意识与良知的天赋让我们能够自我检讨,发现有待改进的地方、有待发挥的潜能以及有待克服的缺点,然后想象力与独立意志的天赋会配合自我意识,帮我们做出承诺,确立目标,矢志达成。

找到两种能够直接掌握人生的途径:

一是做出承诺,并信守承诺;

二是确立目标,并付诸实践。即便只是承诺一件小事,只要有勇气迈出第一步,也有助于培育内心的诚信,这表示我们有足够的自制能力、勇气和实力承担更多的责任。一次次作出承诺,一次次信守诺言,终有一天荣誉会超越情绪的力量。

做出承诺与信守承诺正是培养高效能习惯的根本力量。知识、技巧与意愿都是位于影响圈内,改善其中任何一项都会改善三者之间的平衡,三者的交集越大,就说明我们对于习惯及其原则修养越完善,就越能够以崇高的品德实现平衡而高效的生活。

 

积极主动:为期30天的试验

我们不一定非要像弗兰克尔那样,在经历了死亡集中营的遭遇以后才开始认识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同样可以训练我们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以应付人生巨大的生活压力。

如果能对选择的自由加以善用,那么假以时日,自由的范围会越来越大,反之就会越来越小,直到只能“被动生存”,即按照他人——父母、同事和社会——的意志生活。

我们要对独立意志的天赋加以利用,对自己的效能和幸福负责,对身边的环境负责,这是后面每一个习惯的基础。

 

 

 

 

习惯二以终为始

——自我领导的原则

自我设计,自我领导,自我管理

太多人成功(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呢?追求外在物质)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外界的认可)利(外在的物质财富)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事物(亲情,友情,爱心……)。(因为他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外在的追求名利上,而忽略了那些真正能够让他们幸福快乐的东西,比如亲情,爱情,友情……因此,我们务必掌握真正的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使生活充满意义!

什么意思呢?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呢?也就是怎样把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那些方面?

那么问题来了,真正的愿景是什么呢?

如何思考:假如我还有三天光明;假如我还只有今天一天生命;假如……又如乔布斯那样假设,或许能够触及内心深处某一些基本价值观。

和内在力量相比,身外之物显得微不足道。——奥利弗·温德尔

“以终为始”的定义

约瑟夫·爱迪生(Joseph Addison)的话:

……生前为不同观点唇枪舌战的文人墨客的遗体相邻而居,不禁感到那些内讧、派系斗争、人间是非的渺小。……

         ……于是我又忍不住想到后审判日那天,我们都将同时接受上帝的审判。

         虽然习惯二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和生活层面,但最基本的应用,还是应该从现在开始,以你的人生目标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发生何事,都必须遵循这一目标,即由个人最重视的期许或价值观来决定一切。牢记自己的目标或者使命,就能确信日常的所作所为是否与之南辕北辙,而且每天都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不敢懈怠

 

以终为始说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朝着方向来作为行动开始)。这样不但可以对目前处境了如指掌,而且不至于在追求目标过程中误入歧途,白费工夫。毕竟人生旅途的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走冤枉路,许多人拼命埋头苦干,到头来却发现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错了墙,但是为时以晚,所以说忙绿的人未必出成果。

         许多人功成名就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发现自己牺牲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上至达官显贵、富豪巨贾,下至平头百姓、凡夫俗子,无一不再追求更多的财富、更大的势力或更高的声望,可是却常常被名利蒙蔽了良知,为成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所以明确真正的目标很重要,然后才好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实践使命。

         你希望在盖棺定论时获得的评价,才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成功。这样看来,我们所谓的“梦寐以求”的名利,什么成就啊或者财富可能根本不是我们所要的……

 

任何事情都需要两次创造

“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的: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现在头脑中构思,即头脑中的第一次创造;

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者第二次创造。

以建筑为例,在拿起工具建造之前,必须现有详尽的设计图;而绘制出设计图之前,许先在脑海中构思每一细节。有了设计图,然后有施工计划,这样就按部就班,才能完成建筑。设计蓝图代表整个愿景,整个建筑过程以它为准绳。

         教育子女也要有目标(你人生规划的一部分——在子女教育上的目标)

吧制定目标看得与实践本身同样重要,影响圈就会日益扩大……

 

主动设计还是被动接受(人生)

“任何事情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是个客观原则,但“第一次的创造”未必都是经过有意识的设计。有些人自我意识薄弱,不愿主动设计自己的生活,结果就让影响圈外的人或事控制了自己,其生活轨迹屈从与家庭、同事、朋友或环境的压力。如果说人生是一出戏,那么这些人的人生剧本就是源于早年的经历、所接受的教育或外界条件的制约。(如果将人生比作一出戏的话,那么几乎大多数人的人生剧本的设计是在自己薄弱自我意识情况下,依据自己经历和经验,所接受的教育的知识,甚至是基于自己产生的种种限制基础上做出来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些经历和教育及所接受的外界条件让你有知识去设计自己的人生剧本,但远远不够,不是你有意识地去设计自己的人生剧本,因为很多事情或者情景并非如你所愿的发生!如中高考,尤其是高考,这次考研也算!成功地设计了这次!还有聚会聚餐场景,你想要表现自如,畅所欲言,畅所欲玩~但是你自己没有经过设计,当然你只能被动接受!!!!你没有做出选择,其实你已经选择让别人帮你选择了!)

这类剧本大多是源自于个人喜好,不符合客观原则,之所以会被接受,那是因为某些人内心脆弱,依赖心理过重,渴望被接纳和获得归属感,向往他人的关怀和爱护,而且一定要让别人来肯定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是否能够控制,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存在第一次创造。每个人的走完生命旅程的一生就是根据第一创造而来设计的第二次创造的结果,或者是自己主动设计的,或者是外部环境、他人安排、就有习惯限定的。自我意识、良知和想象力这些人类的独特天赋让我们能够审视各种第一次的创造,并掌控自己的那一部分,即自己写自己的剧本。换句话说,习惯一谈的是“你是创造者”,习惯二谈的是“第一次创造”。

 

 

领导与管理:两次创造

“以终为始”的另一个原则基础是自我领导,但领导(Leadership)不同于管理(Management)。领导是第一次的创造,必须先于管理(Management);管理是第二次的创造,会在第三个习惯中谈到。

领导与管理好比思想与行为。管理关注基层,思考的是“怎样才能够把事情做好”;领导关注高层,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业”。用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和华伦·贝尼斯(Warren Bennies)的话来说:“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则是做正确的事。”

“管理是有效地顺着成功的梯子往上爬,领导则判断这个梯子是否搭在正确的墙上”。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更突出了有效领导的重要性,无论你身处在独立期还是互赖期。与路线图相比,我们更加迫切需要的是一个愿景或目的地以及指路的罗盘。世事难料,没人可以预见未来,一切都要靠自己判断,而内心的罗盘则能够使你判断正确。

         成功,甚至求生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你流了多少汗,而还在于你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方向是先于努力,因此无论在那个行业,领导先于管理,都重要~

 

个人生活中的领导意识更为匮乏(个人领导意识缺乏的时候,你就处于非领导意识下,意味着你被动接受外界环境的种种价值观会产生作用,此时你已经做出了选择,选择被外界环境所领导压迫),很多人连自己的价值观都没有搞清楚,就忙于提高效率,制定目标或完成任务。我相信为人父母者也难免会走入类似的管理误区,只想到规矩、效率与控制,忽略了目的、方向与亲情。

 

31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改写人生剧本:成为自己的第一次创造者

 

161215

改写人生剧本:成为自己的第一次创造者

         人类的自我意识天赋是积极处世的基础,另两项天赋,想象力良知,则使我们能在生活中发扬积极精神,施行自我领导。

         想象力能让我们在心里演练那些尚未释放的潜能;良知能让我们遵循自然法则或原则,发挥自己独特的才能,选择合适的贡献方式,再有就是确定自己的指导方针以便将上述能力付诸实践;而想象力、良知、自我意识的结合则能让我们编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每个人成长过程都承袭了许多来自他人的“人生剧本”,因此更确切一点说,我们是改写,而不是编写自己的人生剧本,即对已有思维的转换。当我们认识到人生剧本的低劣以及思维定式的低效,就会积极地加以改写。

使用独立意识、想象力和良知进行自我领导,改写自己“人生剧本”(埃及总统萨达利)

当我们因袭的“人生剧本”有违我们的生活目标时,我们能够利用想象力和创造力书写新的剧本,它将更符合我们内在价值观。

 

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家庭教育方面(否则会影响到孩子未来啊!):

假设你是一位严厉的父亲,每当子女做出非我所期望的行为的时候,立刻会火冒三丈,把此时应该教育子女的真正目的抛弃到脑后。拿出作为父亲的权威,压迫或者迫使子女屈服。也许这样会制止孩子,但是也只是孩子处于恐惧才不去那么做,此时是恐惧作为他产生接下来行为的动机……之后会出现非常糟糕的结果……

同理,在你的敌人即使出现了所谓的效果错,你会很有恶意地指出来,表现在语言上可能会让人家很伤心,虽然你是说了实情,但是这个实情也只是你的一个表达自己对人家不满的载体!这不是真正的正语,正语是以一种人家可以接收到行为给人家指出来,发自内心告诉劝人家!这是不是佛所说的“嗔”呢?这是人生病一种表现!不正常表现!……

 

你上面的这种表现是由于你在无意识情况下,被动接受环境影响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排除外来的不合时宜的价值观和一些制约,由此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与方向,和对生命负责,来改写人生剧本,让自己人生真正符合自己的意愿!一定要结善缘,和任何一个人结善缘!不善缘会激发所有的贪嗔痴……

 

……

可以排除外来的不合宜价值观与其他制约,由此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与方向,和对生命的负责,来改写人生剧本,让自己的人生真正符合自己的意愿。

 

以终为始意味着要带着清晰的方向和价值观来扮演自己的家长角色或其他角色,要为自己人生第一次创造负责,为改写自己人生剧本负责,从而使决定行为和态度的思维模式真正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正确原则

 

它还意味着我们每天都要牢记这些价值观,因为这会让我们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以价值观为行动准则,一旦生活有变,就可以根据个人价值观决定因应之道,无须受制于情绪或外界环境

 

个人使命宣言

         以终为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撰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学或基本信念。宣言主要说明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品德),成就什么样的事业(贡献和成就)及为此奠基的价值观和原则。宣言的内容与形式可以因人而异,以我的朋友罗尔夫·科尔(Rolfe Kerr)为例:

家庭第一

借助宗教的力量(只是外在一种工具,对他来说)

在诚信问题上决不妥协

念及相关的每一个人

未听取正反双方意见,不妄下断狱

征求他人意见

维护不在场的人

诚恳但立场坚定

每年掌握一种新技能

今天计划明天的工作

充分利用等待的空闲时间

态度积极

保持幽默感

生活与工作有条不紊

别怕犯错,怕的是不能吸取教训

多请教别人

专注于当下的工作,不为下一次任务或提升操心

 

另一位兼顾家庭与事业的女性个人使命

家庭是平安、祥和与幸福的地方,我要以智慧来创造整洁温馨的环境,衣食住行要巧安排,特别重要的是要教导子女善良、进去与乐观,还要培养他们的特长。

自强自立,积极处世,追求人生目标;主动抓住机遇、应对环境,而不是消极被动

避免养成恶习,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理财:金钱是主人我的努力,量入为出~

志愿参与志愿服务和慈善捐款,奉献金钱,才智已改善他人生活

 

自己的呢?……

 

核心区

制定个人使命宣言必须从影响圈的核心开始,基本的思维定式就在这里,即我们用来观察世界的“透镜”

 

我们要在此处确立自己的愿景和价值观;

利用自我意识检查我们的地图或思维定式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基于正确的原则(我们所确立的愿景和价值观);

利用良知作为罗盘来审视我们独特的聪明才智和贡献手段;(符合人性和自然的态度对待我们的聪明才智——各种技术发明创造!)

利用想象力制定我们所渴求的人生目标,确定奋斗的方向和目的,搜罗使命宣言的素材。(未来的规划设想)

 

当我们专注于这个核心并取得丰硕成果时候,影响圈就会扩大,这就是最高水平的产能,会有力提高我们在各生活领域效能。(??)

 

这个核心还是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的源泉

“安全感”代表价值观、认同、情感的归属、自尊自重与是否拥有个人基本能力。

人生方向”是“地图”和内心的准绳,人类以此为解释外界事物的理据以及决策与行为的原则和内在的标准。

“智慧”是人类对生命的认知、对平衡的感知和对事物间联系的理解,包括判断力、洞察力和理解力,是这些能力的统一体。

“力量”则指采取行动,达成目标的能力,它是做出抉择的关键性力量,也包括培育更有效的习惯以替代顽固旧习的能力。

         它们相辅相成——安全感与明确的人生方向可以带来真正的智慧,智慧则能激发力量。若四者十分健全且均衡发展,便能产生高尚的人格、平和的个性与完美正直的个体。

        

一个人的安全感一定介于极度不安全和极度安全之间,前者说明你的生活总是被变化莫测的外力所干扰和左右,后者说明你对于自己的真正价值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人生方向也有两个极端,一个是以“社会之镜”及其他不确定的变化性因素为基础,一个是以坚实的内在方向为基础;

智慧则一端是完全扭曲事实的错误地图,一端是所有事物和原则都适度关联的正确地图;

就力量来说,最低层次是成为别人手中的提线木偶,事事由人,最高层次就是完全依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不受外人和外界的干扰。

 

这四者的成熟程度,它们之间的平衡、协调和整合的情况,它们对生活各方面的积极影响,都取决于你的基本思维定式(模式)。

 

 

 

以金钱为中心

钱重要性无法否认,因而追求财富无可厚非。但若过度~则得不偿失~

有人为了逐利,不惜将家庭及其他重要事物摆在一边,而且以为别人都认同这种做法。我认识一位可敬的父亲,准备带子女出游时,忽然接到公司要求加班电话,但是他回绝了,因为“工作还会再来,童年却只有一次”。

感觉还是那个问题,怎样平衡好工作,家庭,生活……——>幸福美好的生活

 

以工作为中心

只知埋头苦干的“工作狂”,即使牺牲健康、婚姻、家庭与人际关系也在所不惜。他的生命价值只在于他的职业或工作……

任何妨碍工作的因素都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安全感……(思维模式!)

这要看情况,如果这个工作是为了国家呢?邓稼先!

 

以名利为中心

欲望驱使……必须靠名利与物质来肯定自我的人……

 

以享乐为中心

……这在享乐之风盛行的速成主义世界里不足为奇。电视与电影向人们展示了另外一些人的财富和安逸生活,从而激发了人们的渴望。

适度娱乐可以使人身心舒畅,有利于家庭及其他人际关系的改善,但是短暂的娱乐和刺激并不能给人持久的快乐与满足……这些都是快乐,非长乐,至乐……

 

         休太长的假期,看太多的电影或电视,打太多的电子游戏,长期无所事事,都等于浪费生命,无益于增长智慧,激发潜能,增进安全感或指引人生,只不过制造更多的空虚而已。

 

         马尔科姆·马格里奇(MalcolmMuggeridge)在《20世纪见证》(A Twentieth-Century Testimony)中写道:

         回忆往昔,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当时看上去至关重要的,妙不可言是事,现在看来竟是微不足道,甚至是有些荒谬。比如看似耀眼的成就、名望和赞扬,得到金钱或女人后的快乐,就像撒旦一样游走于世界各地,经历“名利场”里的一切。

         现在想起来,所有这些自我满足都不过是海市蜃楼,黄粱一梦。

 

以敌人为中心

首先不要制造你的敌人,要去搞清楚误会,消除误会……

本科阶段的经历:自己和同宿舍人处的不好,有矛盾,导致自己时时刻刻都在找他的茬,怨恨不断积累~让自己以敌人为中心~只要是待在宿舍里或者路上遇见都会引发自己不满情绪!总之,四年时间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一定要将问题掐死在苗头,往往就是因为自己一个念头,一时冲动导致不可估量后果~

蝴蝶效应~别小看这个~

所以一定一定要结善缘!

眼前的:卜令正同学、桂振钊同学:创造机会跟他道声歉和代乾龙(时刻对人家敞开交朋友的大门,不要以恶意代替!)

 

以朋友或敌人为中心的人没有内在安全感,自我价值变化无常,受制于他人的情绪和行为;人生方向也取决于他人的回应,时时揣摩如何反击;他们的智慧受限于以敌人为中心的偏执心理;毫无力量可言,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把宗教当做目标而不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会削弱智慧和平衡感。虽然宗教声称能通过教导赐人以力量,但也只是以上帝身份传授力量的工具的身份,并未声明就是力量本身。

 

以自我为中心

唯有以造福人群,无私奉献为目的的追求自我成长,才能在这四方面不断长进。

如宿舍里,实验室里,班级里……自己遇到困难时候总是非常希望别人能够耐心给自己解答和帮助!但是一到别人遇到困难了,需要自己帮助的时候,总是感觉自己时间在白白浪费掉!

这还是自私自利啊,没有付出就不会有回报的哦!

如上次陆同学让你帮他谢谢签名,评语……然后你就表现出不耐烦态度!这样的话,人家下次如何帮助你呀!!

 

 

识别自己的生活中心(基于上面讲的生活中心

现状如何?生活中心是什么?

详细考察支撑自己人生的因素。

以学习为中心(对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影响)

安全感:在学习时候才感觉到自在

人生方向:学习需要和学习成果衡量一切

智慧:只会扮演与学习有关角色,视学习为生命

力量:受限于学习

以朋友为中心

 

如果以敌人为中心:

力量有限,只是来自愤怒、嫉妒、厌恶和报复心

 

以自我为中心:单枪匹马施展力量,无法与他人合作

 

生活中心如此摇摆不定,情绪上难免起起落落,一会儿意气风发,一会儿颓唐沮丧;一会儿斗志昂扬,一会儿落魄消沉。缺乏固定人生方向,没有持久的智慧,也没有稳定的力量与自我评价。(自己状况有些类似)——肯定有原因的!

还是要建立明确清晰的生活中心,由此才能产生高度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使人生更积极、更和谐。

 

以原则为中心:原则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以什么为中心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做任何一件事情的出发点呢?为了一个念头,一个想法……

安全感:

一种寄托,心安,有助于自我改善,抓住变中的不变

人生方向:

 

智慧:

向生活学习,把生活当做学习和奉献的课堂

力量:

自我意识、知识和积极心态,摆脱环境和他人制约。

以什么为中心——思维模式

 

面临选择的时候,以之前讲的那些中心和以原则为中心有所不同:

         主动选择,没有受到环境或他人影响,通盘考虑,综观全局:工作需要;家庭需要等。

有效选择,考虑后最佳方案,基于原则,后果可以预料

         因为已经独立,可以选择有效的互相依赖。

以原则为中心的人总是见解不凡,思想和行为也独具一格,而坚实、稳定的内在核心赐予他们高度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度过积极充实的一生。

        

 

习惯三 要事第一

——自我管理的原则

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接下来就是如何区分设置事情的优先级?!)放在第一位。由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它们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当你没有意识的时候,就是你在这一方面没有自己的原则价值观时候,你的行动被你的感觉、情绪和冲动甚至是外在环境决定!

(比如:上研究生了,去听讲座,第一次听讲座,之前从未接触过讲座?带着很多疑问(也就是缺乏自我意识指导的价值观准则)未作任何准备而去听讲座,然后你的认识仅仅局限在你周围环境中人或物来决定了你对这个讲座的认识和所能采取的行动!……一旦你慢慢熟悉了这一切,你对讲座的认识就到此为止停滞不前了~~然后如果你还是无意识情况下,你一直都会处于这种无意识认识之下,这种认识指导了你的行为,其实可想而知你行为处在的水平!!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不断精进,不断提升,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所以接下来如何进行对讲座再认识,重新认识?!注意这个认识决定了你的行动:去准备你的讲座吧!所以世界是自己的!每个人活在每个人眼中的世界!!!然后你所能做的就是让你眼中的世界更加不断美好!

 

 

 

在你目前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能够彻底改观你的个人生活(工作局面),但是你一直没有去做?

         把握习惯三和习惯一与习惯二关系!

 

习惯一告诉我:“我是创造者,我掌控自己的人生。”这个习惯的基础是人类特有的四大天赋,即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以及最为重要的是自我意识虽然这是我从小见惯了的事情,整个社会也都是这个样子,但是这根本就行不通,我不喜欢这种没有任何实际效果的解决方法,我能够改变它。

 

习惯二是关于第一次创造或者智力上的创造的习惯,其原则是想象力和良知这两大天赋。想象力是一种超前感知的能力,是对目前无法亲眼看到的潜力和创造力的认识,而良知是发掘每个人身上独有特征的能力。良知在伦理道德方面担当对个体进行指导的责任。这个习惯同我们的基本思维定式和对自己最高期望值、价值观密切相关。

 

         习惯三是关于第二次创造或者体力上的创造的习惯,对前面两个习惯实施、执行和自然表现。它要求我们运用独立意志努力实现一个目标,即以原则为基础安排人生

 

         牢记管理与领导迥然不同。从本质上说,领导是一种高效率右脑型活动,常被人们称为一门艺术,其基础是一种哲学理念。如果你需要解决一些个人领导方面问题,通常都要先问自一些人生最本质问题。

 

一旦确定了人生方向,你就应该对自己进行有效管理,让生活与设想一致。相对于自我领导来说,有效的自我管理所涉及的大都是左脑所擅长的能力分解、分析、排序具体运用以及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等。关于提高个人效能的方法,我总结出一句话:左脑进行管理,右脑进行领导。

 

独立意志:有效管理的先决条件

独立意志:做出决定和主动选择,并根据这些决定和选择采取具体行动能力。有了独立意志,我们就可以主动作为,而不是被动听命,而且在发挥其他三大天赋拟定出计划之后,就能积极实施这些计划。

 

注意体会和理解这个“意志”的含义:人的意志很神奇在总能战胜命运,身体力行地证明独立意志所具有的价值和潜力(无数像海伦凯勒一样战胜命运!)

 

如何使用独立意志?在平常做出每一个决定时候合理运用独立意志!信守承诺,言行一致!

 

《成功的普遍共性》一文作者格雷一直致力于研究所有成功人士身上普遍存在的共性:成功者能为失败者所不能,纵使并非心甘情愿,但为了理想与目标,仍可以凭毅力克服心理障碍。也就是要事第一!(再次体会要事第一的内涵:原则理想价值观第一,而非情感冲动)

克服这种心理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使命要有习惯二中所明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内心要有燃烧的激情,让自己对所有其他不相关的事情大声说“不”。克服这种心理还需要有独立意志,愿意为自己所不愿为之事,能够做到在特定时刻始终坚持自己既定价值观,不屈服于一时冲动和欲望。

 

四代时间管理理论的演进

         触及人生管理与时间管理问题。时间管理精髓:如何分辨轻重缓急与培养组织能力。

 

         时间管理理论发展:

便条和备忘录(忙绿中调配时间)——行事历与日程表(规划未来)——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订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效率。——根本否定“时间管理”,主张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与其着重时间于事务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平衡上。

 

时间管理矩阵(重要+紧迫+不重要+不紧迫)

紧急+紧迫

立即处理,这类事务会消耗掉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如果整天都处理危机,满脑子都是问题,忙于应付各种紧迫任务。如果过分重第一类事务,它们范围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占据你全部时间和精力。有些人每天都在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疲于奔命,因此只能借助于第四类既不重要也不紧迫事务来逃避现实。这就是大部分时间精力用于处理危机人所过生活。

 

高效能人士总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类事务,因为不论是否紧迫,这些事情都不重要,他们还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在第二类事务来减少第一类事务数量。

第二类事务包括建立人际关系、撰写使命宣言,规划长期目标,防患于未然。人人都知道这些事情很重要,却因尚未迫在眉睫而避重就轻。

 

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重要不紧急事务上,处理第一类事务就会减少。彼得·德鲁克:高效能人士脑子里装的不是问题,而是机会。他们不会在各种各样问题上浪费时间和精力,思维模式是预防型的,防患于未然。

 

只要能确定自己在第二类事务,而且即知即行,可以事半功倍。在时间管理领域被称为:帕雷托原则(以20%活动获得80%的成果)

 

勇于说“不”

         要集中精力于当急的要务,就得排除次要事务牵绊,需要有说“不”的勇气。

在紧迫与重要之间知道取舍。

         强调分辨轻重缓急以及按部就班行事。

无法辨别事情重要与否?

无力或不愿有条不紊地行事?

缺乏坚持以上原则的自制力?

是上面这些问题导致你现在的状况吗?他们能够掌握重点,也有足够的自制力,却不以原则为生活重心,又缺乏个人使命宣言。其实最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确立目标”的功夫还不到家使然。而且不能由衷接受“是有轻重缓急”的观念,自然就容易半途而废。

         以配偶或金钱、朋友、享乐等为重心,容易受到第一类与第三类事务羁绊。至于自我中心者难免被情绪冲动所误导,陷入能博人好感第三类活动,以及可逃避现实的第四类事务。这些诱惑往往不是独立意志所能克服,只有发乎至诚信念与目标,才能够产生坚定说“不”的勇气。

 

第四代理论便在旧有基础上,开创新局面。以原则为重心,配合个人对使命认知,兼顾重要性与急迫性;强调产出与产能齐头并进,着重第二类事务完成。

 

 

 

管理方法六标准

         有效地管理生活,需要我们有完善的原则,对个人使命有明确的认识,能兼顾重要的和紧迫的事情,能平衡产出和产能的关系。    

         让第二类事务成为生活中心有效工具满足以下六个重要标准:

         和谐一致

平衡功能:管理方法应有助于生活平衡发展,提醒我们扮演不同角色,以免忽略了健康、家庭、个人发展等重要人生层面。(之前我是以为某方面的成功可补偿其他方面的遗憾,但这非长久之计。事业的成功无法弥补破碎的婚姻、孱弱的身体或性格上的缺失)

         围绕中心:最有效的方法是:以一星期为单位制定计划。一周7天,每天有不同优先目标。就事件本身重要性安排行事历。

         以人为本:重点在人不在事,更注重人际关系得失。

         灵活变通

         便于携带

         第二类事务活动是有效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需要一个有效工具将生活的中心转移到第二类事务。

         以实现第四代时间管理的方法工具:

 

个人管理四步骤:

         作者原话:虽然我的工作主要是教授高效率原则性问题,一般不讲授具体的实施计划,但如果能够以原则为基础,以第二类事务为生活中心,对一个星期内的事务进行具体安排,将有助于更好理解第四代时间管理方法的原则及其巨大潜能。

         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日程安排需要以下四项关键步骤:

确认角色:

         第一步就是要写出你自己关键角色。(如果你还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那么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先记下来。)

角度:

家庭(儿子;表堂兄弟姐妹……)

工作角色(自己想要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一些事情……)

社区事务中角色……

……

对于上面这些角色分为两种:

终身志向理想规划(需要长期坚持,每天或每周思考这些问题)

一周的角色和任务(7天时间需要专注的领域)

选择目标:

         第二步就是思考下一周计划中每一任务栏下你最想做的一两件要事,作为选定的目标。

 

安排进度:

         为每一项目标安排具体实施时间。(如起草个人使命宣言,不妨安排两个小时专门做这件事。有充分时间思考,反省,寻求灵感)

         如果定的目标是通过锻炼增强体质,安排一周三到四天,每天一个小时锻炼,当然也可以安排一周七天每天锻炼一个小时,以确保达到既定目标。

         确认角色并制定目标后,可以把每项任务分配到一个星期中某个具体日子去做了。

 

以周为单位,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的日程表

让你感觉很踏实,知道自己已经安排好了一周的要务

每日调整

 

规划长期目标:个人奋斗目标——职责——具体任务

 

规划每周目标:职责——任务——计划(时间表+分配时间)

 

第四代个人管理理论,在于承认人比事情更重要。而芸芸众生中,首先要顾及的便是自己。它比第三代理论高明之处: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良知为导向,针对个人独有的使命,帮助个人平衡发展生活中不同角色,并且全盘规划日产生活。

 

习惯四 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双赢者,我要成为双赢者,我要把生活看作是一个合作的舞台而非角斗场(自己给自己制造敌人)!寻求第三方向利益!看事情不要按照老的思维: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尤其是这个非胜即败,做任何事情,不要怕失败,怕失败那就是二分法思维,只是看到失败,但是你有没有看到经历了这件事你是不是进步了呢?学习到了一些东西呢?尝试了呢?获得了……他人之得不必视为自己之失,既然不是,那为什么不去真心为人家成功而高兴呢!!

 

多多读“硬书”,书要不断读“软”!

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无产阶级文化

人活着要多跟曾经活过的人对话,这就是书!

先建立自己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先解决基本生存问题!

 

学校强调竞争,运动比赛也在强化竞争观念,提醒观众与选手,人生同样是一场零和游戏,必须分出胜负,而且唯有击败别人才能成就自己!(体系出了问题)

 

          现实生活需要相互依赖而不是单枪匹马,你的很多梦想都需要通过与他人合作才能实现,而赢输模式是最大的障碍。

         舍己为人(输/赢)

         “我是个和事佬,只要能息事宁人,我做什么都行”

         “我认输,你赢了”

         “就这样吧,我听你的”

这种人没有标准,没有要求,没有期望,也没有将来。他们通常喜欢取悦他人,喜欢满足他人希望。别人的认同和接收能够给他们力量,他们没有勇气表达自己感受和信念,总是服从别人意志(问问自己是不是这样!)可是被压抑的情感不会消失,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以更加丑的方式爆发出来!!若是一味

        

 

2017/5/24

自我提升和完善

85%

平衡更新

 

 

 

 


第十一章 再论由内而外早就自己

七个习惯浇灌出来的最高级、最美好和最甘甜的果实就是齐心协力,就是把自己、爱人、朋友和同事合而为一。


上帝(佛)行事由内而外,尘世行事由外而内;尘世让世人摆脱贫穷,上帝(佛)则先让世人摆脱内心的贫穷,然后由他们自己摆脱贫穷;尘世通过改变环境来造就人,上帝(佛)则通过改变人来早就环境;尘世塑造人的行为,而上帝(佛)改变人的本质。—— 埃兹拉·塔夫脱·本森(Ezra Taft Benson)美国前农业部部长


我想讲述我的一段亲身经历,因为其中体现了本书的精髓,而且希望大家借此体会其中蕴含的基本原则。

若干年前,为了安心写作,我带着全家离开自己从教的大学,去夏威夷休假,在瓦湖岛北岸的拉耶住了整整一年。晨跑后送孩子上学后,肚子到甘蔗地旁边一所僻静房子里写作。房子在学院旁边,一天在学院图书馆书架间漫步,一本特别的书引起了我的兴趣,其中一段文字让我彻底改版了余生。我反复玩味这段文字,它主要阐释了这样一个简单的理念: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这一理念引发我内心革命!在反思中,这句话开始对我的生活模式产生了影响。我仿佛跳出了自己的角色,成了一个旁观者,身处那段距离中来观察院子外界的刺激。我可以选择甚至是改变回应的方式,还可以选择成为或者至少影响这种刺激。这种内在的自由感令我狂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