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之禅笔记-策略模式

来源:互联网 发布:第三方软件下载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9 23:59
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模式,也叫做政策模式(Policy Pattern).
定义:Define a family of algorithms,encapsulate each one,and make them interchangeable.
定义一组算法,将每个算法都封装起来,并且使它们之间可以互换。


策略模式使用的就是面向对象的继承和多态机制,非常容易理解和掌握。
策略模式的三个角色:
Context封装角色:
它也叫做上下文角色,起承上启下封装作用,屏蔽高层模块对策略、算法的直接访问,封装可能存在
的变化。
Strategy抽象策略角色:
策略、算法家族的抽象,通常为接口,定义每个策略或算法必须具有的方法和属性。
ConcreteStrategy具体策略角色:
实现抽象策略中的操作,该类含有具体的算法。

策略模式的重点就是封装角色,它是借用了代理模式的思路,它和代理模式的差别就是策略模式的
封装角色和被封装的策略类不用是同一个接口,如果是同一个接口那就成为了代理模式。

封装角色:
public class context{
//抽象策略
private Strategy strategy = null;
//构造函数设置具体策略
public Context(Strategy _strategy){
thisstrategy = _strategy;
}
//封装后的策略方法
public void doAnything(){
this.strategy.doSomething();
}
}

高层模块:
public class clien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声明一个具体的策略
Strategy strategy = new concreteStrategy1();
//声明上下文对象
Context cotnext = new Context(strategy);
//执行封装后的方法
context.doAnything();
}
}

策略模式就是这么简单,它就是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继承和多态机制。
一个类实现多个接口很正常,你要看清楚哪个接口是抽象策略接口,那些事和策略模式没有任何关系,
者就是你作为系统分析师的价值所在。

策略模式的优点:
算法可以自由切换:
者使策略模式本身定义的,只要实现抽象策略,它就成为策略家族的一个成员,通过封装角色对其进行
封装,保证对外提供“可自由切换”的策略。
避免使用多重条件判断:
一个策略家族有5个策略算法:使用策略模式后,可以有其他模块决定采用何种策略,策略家族对外
提供的访问接口就是封装类,简化了操作,同时避免了条件语句判断。
扩展性良好:
在现有的系统中增加一个策略太容易了,只要实现接口就可以了,其他都不用修改,类似于一个可反复拆卸的
插件,者大大地符合了OCP原则。

策略模式的缺点:
策略类数量增多:
每一个策略都是一个类,服用的可能性很小,类数量增多。
所有的策略类都需要对外暴露:
上层模块必须知道有哪些策略,然后才能决定使用哪一个策略,这与迪米特法则是相违背的,这是
原装策略模式的一个缺点,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使用其他模式来修正这个缺陷,如工厂方法模式、
代理模式或享元模式。

策略模式的使用场景
多个类只有在算法或行为上稍有不同的场景
算法需要自由切换的场景。
需要屏蔽算法规则的场景;

策略模式的扩展:
策略枚举定义:它是一个枚举;它是一个浓缩了的策略模式的枚举。

最佳实践
策略模式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式,它在项目中的使用是非常多的,但它单独使用的地方就比较少了,
因为它有致命缺陷:所有的策略都需要暴露出去,这样才方便客户端决定使用哪一个策略。
在实际项目中,我们一般通过工厂方法模式来实现策略类的声明,可以参考混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