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文学作品

来源:互联网 发布:bugclose 源码下载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7 09:01

小时候,学校的墙壁上一般会贴上高尔基爷爷的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老师也经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这些鸡汤话的激励下,广大娃娃们踏上了漫长的读书之路。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好书,为了考个好中学、或者好大学,只要是能提高考试分数的书,都一股脑的使劲往脑子里读,哪些不能提高考试分数的书,自然就读得少或者干脆不读。对于贫穷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即使是想读些闲书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弄来,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应试教育考试之外的闲书在拓展人的视野,增长人的见识方面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当年学了那么多年的数理化,除了增加了点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外,真不一定能赶得上读几本名著对自己的帮助大。

书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书籍记载了人类的历史,新的发现,优秀的思想,以及积累的所有知识。人类二千多年文字记录的历史中,尽管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的基本需求其实没有变化多少,无外乎就是马洛斯提到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现在的人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和困惑,绝大多数前人已经碰到过。因此当在生活中感到迷茫、遇到问题的时候,阅读一本书也许会豁然开朗,或许能迅速从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这个角度上,读书可以丰富人的阅历,充实人的心灵,能在书中找到与之对话和共鸣的人。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产生和传播一本书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据统计,目前全球有2亿四千多部书,并且现在平均每天有约36万7千本书出版,这么多的书,有好书、也有废书、还有坏书。这么多的书,必须选择对自己有益的好书才能对自己带来帮助,节省宝贵的时间。

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否是好书?对于技术类的书籍,评判标准很简单,就是能够把技术原理能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给读者讲清楚。比如艰深的相对论理论,如果一本书能够讲到一个高中生都能懂的程度,这无疑是一本好书。一本讲机器学习的书,能够讲得稍有编程基础的人都能看明白,说明也是一本好书。对于文史哲类的书籍,如何判断其好坏,上述标准估计就不好使了,比如一本文学作品,平铺直叙,情节简单,语言单调乏味的话,肯定不是一本好的作品。本人是一名典型的理工男,上学期间理工科一直以压倒性优势盖过文史哲方面的课程,以前的教育经历中也不曾意识到文史哲等“文科”在社会中的重要性。等在社会上冲刷了一段时间,见识了更多的人和事之后,越发觉得文史哲学科对于促进社会发展,丰富人的心灵和思想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社会将不需要那么多人来做技术工作,很多理工科的工作中将有很多会被计算机所取代。而文史哲方向由于其研究的对象集中体现在人的思想、感情、想象等方面内容,能够被机器人代替的难度将更大一些。最近通过查阅一些资料,通过总结归纳,发现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史哲方向),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学性:文学性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用以构造作品结构、传达作者意图、刻画人物事件的表现手法、叙事方式、叙述安排、语境塑造的技巧和范式的总和。它是由“作者思想”到“文本呈现”这一过程之间的桥梁,表现为创作者通过这一系列文学技巧与表达手法,通往对人性与世界本身的探寻、以及结论的表达的过程。具体表现形式分为文字本身(也就是语言层面、句式,修辞手法,文风)和叙述结构(叙事方式,行文结构,氛围、故事结构)两个方面。由于文学本身模糊的不确定性和体裁的多样性,不同体裁间对于文学性存在与否评价标准也会相应的有所不同。散文、小说、诗歌等不同体裁的文章表现形式会有很大差异。

真实性:艺术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文学创作作为艺术活动的一种,同样根源于现实。真实性是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应该具备的价值追求和审美素质,是一部好作品的必备特性,文学创作中的真实并不是指原封不动地照搬现实中的一切现象和事物,作家在自己生活环境或从他人的人生经历中寻找自己的感兴趣的部分,将其作为素材,然后在情感的作用下,通过艺术的手段,创作出一部文学作品。真实性包括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两部分,生活真实是客观存在的人和事,而艺术真实是建立在生活真实基础上,作家再创造出来的一个假定的真实世界,是主观的理想世界,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艺术真实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经过作家的选择、提炼、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用于表现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判断一部作品的好坏,应该看该作品在何种程度上反应了人性的真实和社会的真实,在多大程度上发现了人和世界的可能性?比如鲁迅笔下的阿Q,他与那个时代完美地契合,直到现在,我们都能从他身上找到一种人的普遍性。比如张爱玲,她笔下的城市和人物,让我们看到了世俗的真实。国外的如托尔斯泰,他笔下的安娜所展现出来的是生命的真实,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人在杀人后内心的善与恶的厮杀,这是灵魂达到的深度。

思想性:思想性与真实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必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所思所想。面对自己的内心写作,是对一个艺术家最基本的要求,是最高也是最低的标准。一个作家能否正视自己,是对作家本身的考验,“文字工作者大多都是以掏空自己甚至毁灭自己来创造精神财富”。读者读一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偷窥到一个人表面上看不到的东西,因此一个作家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藏着,掖着,能够超越当前多数人的表面认识,通过抽象和提炼,探索多样化的人性,从而对社会和人性形成更加普遍认识。比如杨绛的《干校六记》、巴金的《随想录》、卢梭的《忏悔录》都是从自己内心出发来探索人性。

现实性:文学作为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形式,客观的反应社会现实是其本质任务。作家应勇敢地直面所处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不因权威,政治,威胁等因素回避社会问题,通过文学的描述,联系生活实际、自身经历,客观真实地反应社会现实,剖析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文学的价值要真正得到实现,需要靠读者的参与和认同。作家写作的目的应是让社会中人们看不见的东西或者容易被忽视的东西变得可见,让本来很重要而人们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让读者重视起来,让本来应该知道而不知道的东西让人们知道,从而唤醒人们的愚昧,促使人们对生活进行思考,改变自身想法,最终改造世界。真正的文学是坚持从生活出发,真实地描绘生活,要么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反映人民生活的现状,大到一个国家的兴亡,小到一个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历史性:由于文字具有传承和记载功能,因此文学作品的一个理所当然的功能就是抛开各种因素的影响,客观地还原历史上的某段或悲壮、或感人、或愤怒的可令人吸取教训的历史片断,将其客观的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刘震云《1942》这本书中对河南发生大饥荒的描写;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反应的20世纪初渭河平原50年变迁,反应这段历史时期农村的斑斓多彩和触目惊心;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反应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城乡青年,在面对现实的挫折、压力、抉择的时候,对理想、爱情坚韧执着的追求;高行健写的《一个人的圣经》对文革那段历史时期的描写。作家都在试图用他们的笔来恢复人们对民族的记忆,用个人的肩膀去承担属于整个民族的重量,从而表达了他们对那个时代的思考。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能够从上述一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拓展读者对人自身、对人生、对自己所处的社会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此外,在阅读的时候,读者还可以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判断作品的构成,思考作者是怎么写出该作品的?作品在书中给了自己哪些启迪,告诉了自己哪些不曾知道的知识,带来了哪些新的认识。如果通过阅读作品,得到的新东西越多,无疑这部作品就是好的作品,如果读的东西都是自己所知道的,这部作品就相对不是好作品。因为跑过长跑的人才知道跑完马拉松的人是多么了不起,每天锻炼的人才能明白炼成六块腹肌所需要付出的汗水。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