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UTO-ID应用情况调查报告

来源:互联网 发布:exchange 域名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01:45
中国AUTO-ID应用情况调查报告作者:王俊宇 周锋 王天扬 闵昊(复旦大学Auto-ID实验室) | 阅读次数:21 来源: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时间:2005年1月11日13:43

 

一、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来自国际同行的竞争的日益迫近,使得中国企业对改善其供应链越来越关注。尽管AUTO-ID技术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还比较陌生,但他们都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来建立一种低成本的、高效率、具有适应性的和可见性的供应链。随着中国逐渐成为成长最快、最有希望的国际市场,上述技术将在中国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2003年8月,SAP中国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AUTO-ID实验室就RFID技术在中国的应用状况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调研。调研对象为位于中国公司的CIO和IT经理人,样本数量为200名。调研问卷涉及如下内容:

  当前的数据输入和单品跟踪方式;
  对RFID技术的了解情况;

  计划应用RFID的领域;

  接受RFID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

  实施RFID的时间表。

  尽管RFID技术在中国尚处在起步阶段,我们仍收到52封有效问卷和很多有价值的反馈。基于上述调研问卷,我们对调查结果和中国应用RFID技术的方式和前景总结如下。

二、 调查结果

(一)当前使用的数据进入和单品跟踪方式

  这部分的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当前用于数据输入和单品跟踪的条码系统的使用状况。大约一半以上的公司已经在其库存管理领域采用条码技术,其他的也认为该技术很有益处。他们感到的最大问题是“时间和劳动力消耗”以及“标签容易损坏,而且错误率高”。扫描方式和距离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单品跟踪方面,74%的调研对象目前采用手工方式输入数据,19%的调研对象采用条码技术进行跟踪,另外19%的调研对象尚未采用任何跟踪办法,对材料状态一无所知。总的来说,自动数据输入在中国尚未流行。

  另一方面,尽管78%的公司使用了先进的材料管理软件,如SAP公司的“Material Management Module”,来获取关于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库存数据,但问题在于他们难以高效率地获取准确无误的数据,以充分发挥SAP MM和其他集成应用软件的潜力,而且56%的调研对象选择人工输入数据,而22%的调研对象选择条码,这可能导致数据输入的矛盾和错误。

(二)对RFID技术的了解情况

  这部分的调研目标是了解中国对RFID技术的了解情况。31%的调研对象从未听说过该技术,40%的调研对象听说过该技术,但对其应用情况没有深入的认识。只有9%的调研对象对RFID技术在制造业、物流、零售等领域的应用较为了解。总的来说,他们认为在其公司内部缺乏对RFID技术的了解。这表明近期在中国进一步进行RFID解决方案的市场推广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办法可以是论坛、网站宣传或者演示系统。

(三)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领域

  图1为调研对象在生产、物流、服务等领域面临的问题的分布情况。选择的问题共有7项,依次为:1)高库存,难以从供应链获得数据;2)无法获得POS数据;3)频繁发生的库存短缺;4)偷盗;5)生产管理和WIP货物的管理;6)质量控制和管理;7)防伪。由于允许多个选择,所以总的比例大于100%。

图1  企业在生产、物流、服务方面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除1名调研对象之外的其他所有调研对象都认为可以通过RFID技术解决他们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以上领域中,高库存和生产管理是两个最重要的考虑因素。这反映了这个领域中生产商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兴趣。他们希望通过应用新的RFID技术,计算机可以看见物理目标,允许他们在整个供应链中自动跟踪单品。他们相信RFID技术可以为他们的生产、购买和销售提供全新的工作方式和思路。

(四)RFID应用领域

  图2为计划应用RFID技术的领域的统计情况。图中的表项依次为:1)制造业;2)分配中心;3)运输;4)仓储;5)零售;6)现场维护和服务;7)其它。由于可以多选,总比例大于100%。

图2  计划应用RFID技术的领域

  89%的调研对象选择“仓储”,61%的调研对象选择“制造业”,只有很少的几个选择“零售”和“现场维护和服务”。和美国和欧洲的同行们一样,中国的制造商们对改善供应链状况表现了很大的兴趣:通过更有效的制造和运输方式来降低成本,减少时间和损耗。值得注意的是,对本次调研感兴趣的公司中有三分之二是来自各行业的制造商。而在美国和欧洲,最早对该技术感兴趣的主要是零售商。

  EPC网络是一个自动识别目标的通用系统。预测一项新技术的应用领域总是一件很困难事情。图3为调研对象认为RFID数据可能为他们带来最大效益的应用领域。其中的表项依次为:1)供应链事件管理;2)库存管理;3)销售和分配;4)生产计划;5)材料管理;6)资产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7)报告和智能数据分析。由于可以多个选择,总比例大于100%。

图3  可能产生最高效益的RFID应用

  他们对“库存管理”(89%)和“材料管理”(80%)也都表现出了特别的兴趣。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随着RFID产品价格的降低,EPC网络将首先在容器级和托盘级获得应用,然后随着RFID产品价格的进一步降低,他们将对消费品级的应用感兴趣。例如管理货架库存,减少偷窃和防伪等方面。这时就会出现消费者的隐私问题。可能性似乎无穷无尽,如果隐私问题和其他政策问题能被很好地解决,RFID技术将带来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价格和性能指标会成为新的问题。因此在中国进行AUTO-ID方面的投资也必须对这个领域特别注意,因为东西方文化、法律和社会结构的差异都非常大。

(五)阻碍RFID应用的影响因素

  76%的调研对象认为价格是影响RFID技术被采纳的最重要的因素。但随着RFID产品价格的逐渐降低,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对RFID技术感兴趣。所述价格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单个电子标签的价格;另一方面是派生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如软件、硬件和系统集成等的价格。

  42%的调研对象认为尚未明确的频率和界面标准(指的是和互联网及外部系统之间的接口标准)问题是影响企业采纳RFID技术的重要障碍。

  其他部分公司认为采用RFID技术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利益,甚至有些公司认为根本不可能实现RFID计划。

(六)计划采用RFID技术的时间

图4  计划采用RFID的时间

  尽管AUTO-ID的解决方案将带来巨大的优势和商业利益,但由于成本的原因,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将立即接受这项技术。中国企业何时能接受RFID技术感兴趣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图4表明,在所有52份有效问卷中,69%的调研对象将在未来2年中采用RFID技术,15%的调研对象愿意在半年内开始采用RFID技术,前提是可以获得该技术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大约33%的调研对象认为RFID技术在未来3年中尚不会考虑,即要到2006年才可能在AUTO-ID方面进行大量的投资。

  AUTO-ID在提供巨大的商业利益的同时,也有很大风险。生产商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他们必须决定是否作为早期的接受者,积极的跟随者或者“等等看”的后来者。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早期的接受者将在新技术上花费很多钱,利润将随之下降,但会得到一个较大的市场份额。积极的跟随者会由于技术成本降低而花费较少,但收益率大大降低,市场份额保持稳定。后来者将更加落后,可能很快受到市场的排斥。

  有时生产商为了满足重要客户的需求,必须考虑在产品上安装RFID标签。众所周知,沃尔玛要求其供应商在2006年在所有产品的包装箱和货盘商安装AUTO-ID标签。下表中可以看到中国公司对上述要求的态度。

  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公司对上述要求的反应可以分成4类:1)32%的调研对象采用“顾客至上”的策略,尽管初期投资很高,也将立即采用该技术;2)大部分公司(48%)宁愿选择和客户沟通的方式,尽量延迟采用该技术;3)16%的调研对象非常谨慎,他们宁愿冒失去客户和市场份额的风险,等待市场完全成熟再采取行动;4)极少数的公司(3%)由于价格问题不打算采用RFID技术。

(七)与商业伙伴的合作情况

  AUTO-ID的目标是提供一种新的,开放的全球“物联网”,自动地识别任何地点的任何物体。追求的目标是为公司提供一个近乎完美的可视的供应链。如果这样的系统被广泛接受,可以大大减少数据采集方面的人为错误、减少库存、保证产品的正常库存、减少损失和浪费、增强安全性和保险性。但另一个问题随着而来:他们是否愿意和其他商业伙伴分享数据或者和商业伙伴共同开发RFID,共同分担利益和成本?调查表明,尽管14%没有给出答复,一半以上的中国公司愿意选择和他们的商业伙伴合作。但仍有33%的调研对象标识不能接受。

三、 总结

  在调研的结束时,统计了所有调研对象对于采纳EPC和RFID技术以改进供应链管理和促进商业应用领域的总的态度。

  统计结果表明,调研对象采取的态度与产业和客户群密切相关。总的来说,中国公司对这种新技术及其在商业应用中的巨大潜力的态度可以分成3个层次:

  处于第一层的生产商和零售商对这种新的技术态度非常积极,并可能成为早期的市场采用者,约占调研对象总数的33%。他们希望尽快使用该技术并从中受益。

  处在第二层的生产商和零售商计划在近期谨慎地开始投资AUTO-ID。如果进行更多的推广,他们非常可能转化为上述第一层。

  处于第三层的企业对采纳RFID技术持保留态度,他们同意AUTO-ID/RFID技术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具有很好的投入/产出比,但出于以下原因使得他们在近期不会采纳这种新技术:

  在市场上尚无流行的、成功的集成解决方案;

  标准问题仍然是个主要的问题;

  尚无早期的迹象表明生产商和零售商的协同应用领域;  

  生产商和零售商之间在期望和商业利益方面仍然存在矛盾;

  安全性和RFID标签的可靠性;

  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