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电真相

来源:互联网 发布:网络与信息安全协会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07:25

作者:王涛  

    北电成为现在的北电,是在2000年。那一年它105岁。

    彼时,高达124.50美元的股价让它跃上了荣耀的巅峰。不过这更像是一场成长的祭礼,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北电就此便陷入了无尽的迷茫当中。直至2009年1月14日,筋疲力尽的北电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申请了破产保护。

    总部位于加拿大的美国公司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北电是属于加拿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其实,它真正的身份应该是“总部位于加拿大的美国技术公司”。

    真相的披露是在2006年。该年阿尔卡特收购朗讯科技之后,后者原来所参加的涉及美国国家安全的相关组织的资格被美方取消,阿尔卡特朗讯公司对此提出异议,其中的一个理由就是,从属于加拿大的北电一直位列其中,因此美方应该一视同仁。

    但是通过资产清查,最后得出了结论:北电有超过50%的资产属于美国,并且从其高层管理人员构成上看也是以美方人员为主(当时公司CEO迈克·扎菲罗夫斯基即为马其顿裔美国人)。因此,北电的主体属于美国,只不过其源起于加拿大,并内含该国相当一部分资产。

    尽管如此,北电在加拿大人的心目中依然有着特殊的地位。这不仅因为它是一家历史悠久的百年老店,还在于它是该国为数不多的全球性大公司之一,并且在技术创新方面它也曾做到了全球领先。

    稍加对比便可清楚北电的与众不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C省)是加拿大通信公司比较集中的地区。该省共有500多家通信公司,从业者共2万多人。也就是说,平均一家公司仅有40人左右。在加拿大,200多人的公司就可以被称为大公司。而拥有几万员工的北电在这样的产业环境中无疑会有鹤立鸡群之势。

    由此也不难想见,此番北电沦落到申请破产保护的地步,对加拿大人而言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我们看到在北电宣布破产保护的同时,加拿大工业部随即发布了一份声明,称“将继续与北电合作,希望北电恢复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但是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在加国执政的保守党政府代表的是中小企业利益,反而对大企业带有一定偏见。所以,加国政府最终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北电施以援手还有待观察。

    对于北电的未来走向,有分析人士认为,一者是继续生存下来,但从此只能偏安一隅,做局部市场产品;再者被收购,公司更名,就像美国世通公司(WorldCom)那样;还有就是最坏的结果,彻底破产。

    疯狂的种子

    北电在锱铢累积间向上走过了百年才到达自身发展的顶点,但是它衰落到破产边缘却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以如此短的时间经历天堂地狱式的动荡,在同类大型厂商中实属少见。回顾起来,这一切也是与它如同押宝般的激进冒险风格分不开的。

    事实上,在上一个世纪交替之际,北电便已经在企业经营中埋下了疯狂的种子,其后,这种非理性便在企业的商业运营中一再执拗地出现。

    那还是在1999年的时候。当时,北电认为3G时代已经来临!从这个战略判断出发,它开始动用公司所有的力量推进3G技术、产品的研发,为此甚至不惜完全停掉了对2G产品的研发。北电的做法会让人们明白什么才叫做孤注一掷。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还在后面。为了给自己的新战略寻找到强势的支点,北电全力游说美国运营商Verizon上马WCDMA。要知道,Verizon运营的是CDMA网络,并且它也是北电CDMA产品线的大客户!也许只有现实本身才敢于编造这样的故事。

    这种自杀式的行为似乎只能用疯狂来形容。其代价是2G客户对北电的做法极为不满。虽然北电当时在3G市场上取得了较大的份额,甚至一度超过行业龙头爱立信,但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时北电的3G客户全部不是自己原有的2G客户。

    北电在3G产品线上的惊险之旅一直持续到2006年。该年9月,在看到已经失去了规模效益之后,北电将UMTS部门的主要业务出售给了阿尔卡特。盘点起来,北电在研发上先后投入了近20亿美元,但是从阿尔卡特那里套现的金额仅为3.2亿美元。

    按照当时北电方面的说法,公司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将集中在4G网络市场。为此,北电在原来的UMTS产品线上保留了核心网和后续演进技术LTE。同时北电也把WiMAX列为公司未来核心的战略产品线。

    WiMAX一度被北电看作是重新翻转电信市场的杠杆,但是它的万丈雄心却在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北美市场遭受沉重打击。在2007年SprintNextel的WiMAX设备招标中,此前一直被认为是稳操胜券的北电竟然落选,眼睁睁看着不声不响的三星、摩托罗拉等厂商拿走了订单。SprintNextel给出的说法是:北电没有终端。也就是说,被北电视若生命的WiMAX产品线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端到端能力,其产品规划上的缺失至此暴露无遗。

    SprintNextel是美国第二大CDMA网络运营商,它一直也是北电的铁杆客户,在SprintNextel那里,北电有着“万年老二”的雅号,即在其CDMA设备供应上,朗讯永远排在第一位,其次就是北电,而其他厂商则很难再挤进来。有着如此深厚的合作基础,但是在WiMAX问题上北电并没有抓住机会。

    此役过后,北电锐气尽失,并最终选择了放弃。2008年6月,北电宣布与以色列的奥维通公司签署WiMAX战略合作协议,其核心用意在于北电将缩减投资,不再从事WiMAX研发,转而在奥维通那里定制WiMAX设备。但是随着2009年1月北电宣布彻底放弃WiMAX业务,这一合作也宣告结束。

    从历史上看,北电的产品规划是典型的分散风险式布局,即在多个主流通信技术路线上都有自己的强势声音。自2000年以后,北电开始不断地大幅调整自己的产品线。但是最终却无奈地走到了无东西可卖的境地,而在原有的GSM和CDMA市场上,北电也正在遭受其他厂商的抢食。

    失血的成本

    上世纪的网络泡沫成就了很多通信公司的短暂辉煌,而与之相随伴生的则是人力成本的疯长,北电也不例外。

    在1999年,一个刚刚入职北电的北美硕士生就可以拿到6.5万美金的起始年薪,而在1994年的时候,这个数字为3.2万美金。也就是说,5年的时间就涨了一倍多。当时美国所谓的中产阶级家庭,其“家庭”年收入一般在5万~6万美金之间,而这仅相当于北电新员工“一个人”的年收入。

    那一段时期的确是通信人的黄金年代,不过其内里的真实逻辑链条是:股票市场的泡沫化导致通信行业的泡沫化,最后又在从业者工资泡沫化上得以呈现。薪酬待遇上去容易下来难,这也是纳斯达克崩盘后北电们所遇到的共同难题。此时唯一的选择就是裁员。由此我们也看到,2000年以来,北电的裁员一直没有停止,断续延至今日。在北电管理者的心目中,“人是最宝贵的,但也是成本最高的”。

    北电的人力成本不仅体现在普通员工的工资上,其走马灯式的更换高层人员也让它在管理成本上耗费弥多。有在北电工作过的人士谈到,北电每年都要召开销售大会,他本人从2003年开始共参加了三次,而每次见到的CEO面孔都不一样。高层的频繁更替给北电带来的最明显变化就是公司的“口号”也不断改变,但问题是这些口号都没有最终转化为真实的产品。

    北电的研发成本也是居高不下。其UMTS技术产品线的研发就是在成本最贵的欧洲和北美地区进行的。所以说北电出售该产品线,有市场规模效益的因素,也应该有成本控制的考量。

    2003年东窗事发的财务丑闻也让当时刚刚有所起色的北电再次遭受重创。在经历一番劳民伤财的地毯式财务审查后,2006年12月27日,北电和股东达成24.5亿美元的和解协议,其内容包括北电向股东赔偿5.75亿美元现金,并发行约相当于其现有流通股14.5%的股票,按照北电当时股价估值为16.4亿美元。它也是美国证券欺诈集体诉讼历史上最大的和解案之一。

    矛盾的声音

    对一家成熟的跨国公司而言,在对外发表言论时一般都要斟酌再三,同时对自己的产品和市场策略宣讲都会有其完整严密的逻辑。但是在北电那里此类规则似乎并不重要,这在3G和WiMAX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北电在放弃UMTS产品线的主要业务后,其对外口径是3G技术已经成为“老技术”,3G话题也是“老生常谈”,而“跳过3G”才是正途。不消说这会给3G网络运营商们带来怎样的不快,而在一些正全力推进3G发展的国家那里,想必北电也不会挣到正面的印象分,更为不妥的是:这是一个难以自圆其说的说辞。不要忘了,北电在UMTS上还保留了核心网业务,在cdma2000上也在继续投入,而它们恰恰都是无可置疑的3G业务。

    否定3G的初衷是在于力推WiMAX。在北电那里,WiMAX已经被“升格”为4G技术,而这一点连WiMAX真正的领导者英特尔也没敢说过。因为一个显见的事实是,WiMAX在2007年10月被ITU接纳,但是它的确切身份是“3G标准之一”。

    3G和WiMAX接连折戟之后,北电对所谓4G的态度开始软化。2008年9月,迈克·扎菲罗夫斯基暗示,4G业务“在未来几年可能会有丰厚回报,但也充满风险”。此情形与刚开始时的狂热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把话说绝,让自己没有一点回旋的余地,这种刚性有余弹性不足的舆论风格给北电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颜面无光那么简单。

    不彻底的本地化

    中国大陆市场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北电在这里也不可谓不煞费苦心,至少在时间和空间布局上,北电并不比其他厂商差,但是如果评估其效果,未免就要大打折扣。

    纵观北电在中国大陆市场上的发展,一个重要的症结在于它始终没有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本地化。正像某业内人士指出的那样,中国大陆市场的本地化不是“中国话化”,也不是“普通话化”,语言交流无障碍并不等于对市场的理解就没有障碍。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它们一般尊奉的信条是“有本地人才不一定能够成功,但是没有本地人才就一定不会成功”。看一看此前北电中国区的领导团队构成,就会明白其短板所在,为何会产生无谓的内耗?这一点的确需要北电反思。

    当年北电在中国的3G标准TD-SCDMA上曾有巨大投入,它也是国外厂商中第一个实质性支持TD-SCDMA的厂家,在核心网环节号称占据当时TD-SCDMA试验网的“半壁江山”。这也有赖于当时几位熟知中国市场形势的本地人才的大力推动。但是后来这一努力半途而废,北电方面选择了退出,真可谓功亏一篑。

    此事折射出来的是北电总部对中国大陆市场没有足够的耐心,而这种急躁的心理也直接导致了北电大中国区前任总裁兼CEO毛渝南的离职。由于企盼多年的中国大陆市场3G商用一直没能实施,北电方面决定对大中国区降格以待。此前毛渝南直接向北电全球CEO汇报,降格后改为向亚太区汇报。因此,2006年毛渝南从北电离职,而他在北电就职10年间所积累的市场经验也随之流失。

    北电在中国的布局较早。1995年成立广东北电研发中心,2001年成立北京研发中心。在2008年,按照北电的规划,由北京和广州园区组成的中国实验室将成为北电除渥太华研发中心之外的另一个全业务研发基地,其研发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几乎涵盖北电所有的产品目录。从成本等角度考虑,北电研发重心向中国偏移无疑有其必要性,但是正如上面所述,执行层面的缺失导致事倍功半。

    在这里还有一个细节颇值得玩味。北电在1995年便踏足广东,而且多年来在当地也有很大的投资,但是北电在广东电信市场上却鲜有斩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事情。麻雀身上藏有一切荒谬的根源。果真如是?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