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听什么,看什么,评什么…

来源:互联网 发布:节点分布图制作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1 02:04

【语文课,听什么,看什么,评什么,怎么评?】听课也好,观课也好,听什么看什么,无非是这么几个方面。首先要看学生的学,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其次看老师如何指导学生学的,而不只是老师如何来教知识的。

第三是看课堂上的互动,所谓的互动又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二是生生之间的互动,三是人与文本的互动,四是教材、人与生活的互动。第四看教与学如何与生活关联的,或者说是教与学是如何从师生生活出发又回到师生生活的生活。


所谓的课堂教学评价,无非也就是从看到的这几个方面进行的。评课,议课,就是一起商量如何把课上得更好——怎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怎么能使我们的指导和帮助更有效,互动的方式如何选择与变化,所教所学如何为生活等更好地提供某种可能。其核心问题就是是教教材,还是教方法。这个当中要思考的,大概有这样几个问题:


一个是教学目标如何确定,新课程改革的时候,我就写过一篇文章,《警惕新课程实施中的程式化教学》。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变革”,有许多就是在一种新的程式化下起步的。其流程不外乎“导入新课——揭示目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问题探究——拓展延伸”。但这些具体的环节为什么这样安排和呈现,往往又是不着边际的。比如说呈现出来的“教学目标”或者“学习目标”,往往总是一厢情愿的。

是老师教的目标,还是学生学的目标,还是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考试说明中的考试目标……我们往往是不会去思量的。一般而言,教学目标的设定无非就是从教师指导用书那边来,这个目标也不是实际施教的教师提出来的,是教参的编写者的提出来的。这样麻烦就来了,教学双方在课堂上其实就是一个个木偶,教师则是一个传声筒。

教参的目标就这样变成了教师的目标,学生的目标。要让教学目标成为学生学的目标,至少得问问学生需要什么,或者至少要了解一下学生学习具体的知识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和障碍。也就是说,有效教学的目标必须是从学生那儿来的,而不只是从课程标准、教学用书那里来的。


【教什么、学什么总得同学生商量商量】。有效教学,强调的是教学的针对性,针对什么,除了教学内容,还有教学对象,也就学生,要的是针对学生的学,而不只是教师的教,更不是考纲的指向,教师用书的建议。

如果狭义地理解语文教学所教的读文,除了试背诵的那些东西,在在升学考试的试卷上考得到吗?考不到。考不到还教什么啊?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是用来教教学生学的。

一堂课下来,我们总会发现尽管老师没有通过多媒体呈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但还是会发现教师是有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的,也有的课虽然呈现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的教育中往往偏离了那些目标。这样的悖论提醒我们的是,教学目标不是写在纸上、呈现在多媒体上的,应该是在教师心中的,并且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场景调整的。


比如说《济南冬天》那么长的课文,有那么多的生字、生词,用一堂课来教,究竟是在课堂上解决,还是在课前解决,还是在课后解决。《石壕吏》这篇文言古风中有不少跟现代文相去甚远的词义、句式的理解,相比与《济南的冬天》里的词语哪个更困难?这些细小的问题,都是要用心思量的。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普遍问题是,忽视了对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要求,更忽视了指导学生运用网络进行文献检索的技能的引领。

【今天的教师普遍忽视了工具书的使用和网络检索的问题】。没有网络的时候,还要求学生每个人带本词典,或者文言文常用词词典。有了网络,我们又不上学生使用网络,当然,我们自己对网络的使用也只停留在找教案,找PPT,找教学视频上。至于这些教案、PPT、视频是否适合我们和学生,又懒得思考。

目标具体,操作性强,我们对学生学的评价才可能是有效的。目标其实就是一个参照系,也就是所谓的标准。


第二点牵扯到教学流程的设计和安排。时下流行的这样那样的教学模式,说白了就是将每堂课的流程固化了,第一步干嘛,第二部干嘛……教师清楚,学生清楚,听课的也清楚,明明白白印在“讲学稿”或者“导学案”上,了无新意,当然也没有惊喜。

但如果从教学的价值去思考,这样的流程是不是符合教学规律,是不是有违教学常识呢?杜威讲教育即生活,生活尽管许多时候是平淡的,但是生活在许多时候也是富有变化,充满乐趣的。现实的课堂,作为师生实实在在的生活,如果总是这样了无新意,没有变化,那给学生带来的不就是单调与枯燥,这样的生活谁会喜欢呢!


【立足于生活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轻松、有趣、快乐的特质在有变化,有创意。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尊重认知规律的问题。

我经常举这样的例子,当我们跟一个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看到他穿什么衣服,还是他的耳朵怎么样,眼睛怎么样呢?会有人将这些分开来看吗?流程的设计要符合认知规律,又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在具体的事实过程中还有有调整。

【一堂课总应该有点节奏感,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还要有适当的休止与延长】。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无视休止与延长,太急了。一个问题抛出来以后,几乎不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请学生出来回答或者板演。试想一下,当别人给我们抛出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都会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吗。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对课堂教学的设计有一个“火车皮”说,教学设计就像一列火车一样,总是由一节一节的车厢组合起来的,加一节是完整的,拿掉一节也是完整的,一般情况下只有施教者知道,学生不知道,听课的同行更不知道。当然需是要经验与功力的,要经过日久天长的实践积累。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总是善于捕捉一闪而过的容易被忽视的,但是确是能有效生成的细节,这时候是要舍得抛弃原有的教案,改变既有的思路,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的】。


第三就是看生成了。

比如学生在朗读《济南的冬天》读成了冬天的济南,老师可能也会关注到,遗憾的总是一带而过。我们很少会敏锐地发现这是一个有助于生成的契机。是可以组织学生探讨一下“济南的冬天”跟“冬天的济南”究竟有何区别的。

比如把“冬天的济南”这个句子放到原文中去,让学生读读,想想,体会体会。或许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生成。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时候也会误导我们的,当你总让它不可言传,学生早晚有一天真的就不会言传了。类似这样的契机我们就要及时抓住,可以组织讨论,把学生将意会到的那个东西给言传出来。

我们不是讲拓展吗?这时候就可以有类似的这些句子的拓展,通过拓展来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明白语序跟语义是有牵扯的奥妙,同样的词语,语序发生了变化,它的内涵就发生了变化,这里就又牵扯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语言表达的变化性,语言表达的内涵的丰富性。


【这又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小组讨论讨论什么?小组讨论一定要讨论有价值的问题】。讨论济南的冬天和冬天的济南就是有价值的。它背后不仅仅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思维的训练,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当然语文学科思维的训练跟理科思维训练是有区别的,它更多的是形象思维,但是逻辑思维在语文学科里也相当重要,对思辨的训练,对逻辑思维的训练,也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当有意无意地放弃。


第四就是看教学当教给了学生哪些方法。比如如何使用工具书,如何读一篇文章,如何在一篇文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何从文字中探寻独特的意蕴,如何在阅读与写作中形成适合自己的方式与路径……当然一堂课不可能一下子教许许多多的方法,同样一种方法也不是教一次就能解决的。比如前面讲的工具书的使用,就不是教一次就能解决的,碰到了就提醒一下。在语文课堂上,我还是建议学生的案头上要有一本字典,一本词典的。并且要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使用它的。


语文教学跟其它学科的学科最大的区别又在哪里呢?在它没有严格规范的学科体系。语文原本就是包罗万象的,世间所有学科严格来讲都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述或呈现出来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它原本就是一门综合课程,其学科界限并不像其它学科那么分明,所谓跨界是客观存在的,所谓的语文味,往往只是语文教师的一厢情愿。

也不是工具性、人文性,或者二者的结合就可以概括的,语文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性质,那就是语文的思维——形象的、理性的、思辨的。语文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和理性思维,以要达成立人增智的追求,因而语文教师必须抛却工具或者人文的纠缠,探索跨界与综合的有效策略与路径。


【许许多多的时候,语文的具体知识总是会重复出现的。做老师的心里要明白,写作方法有哪些,修辞方法有哪些,哪些我教过,哪些学生学过,学到什么程度,什么东西什么时候教,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去教等等,这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问题】。

如说小组讨论,是不是四个人一转一围一坐就是讨论了?恐怕没有那么简单,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讨论方法,我们可以翻翻《罗伯特意识规则》,从这本书中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讨论还要有一个明确的议题,还要告诉学生是抓住关键句来讨论,还是抓住关键词来讨论,还是抓住修辞方法、写作方式来讨论,还是抓住顺序结构来讨论。

要有明确的指向,不然的话,那个问题在学生那就是老鼠衔鸭蛋无从下手,要告诉学生一个切入口,也就是说在学生讨论的时候,老师就要给学生搭建一个支架,说通俗一点就是给他指明一个方向。


要教给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二十年前,三十年前我们开始做老师的时候很重视板书,板书的目的就是通过简洁的文字将文本的精髓揭示给学生,遗憾的是,因为有了多媒体,我们很少看到语文教师板书了。

今天不少老师已经将思维导图引入了自己的教学中。思维导图是在这个方面进了一步,它是用图形加词语,把教材的内容和特色通过一张图给概括出来,它跟板书的区别在哪里?有人或许会觉得思维导图高大上,如果我们把思维导图理解成板书那就不难了。不过板书是老师的,思维导图是学生的。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学生自己的操作的得来的东西往往掌握得比较牢靠。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提炼,让每个人用自己合适的方式,去归纳总结反思,这就是所谓的个性化的学习】。


阅读教学,其实就是跟学生分享我们自己的阅读体验。跟学生分享我们的阅读体验,必须建立在自己的阅读体验上。因而我们观察教师的教,其实是可以看到教师是翻版教参教辅,还是用自己的体验引导学生的。教教参与教辅的教学,一般来讲是不会生动有趣的,也是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的。

(凌宗伟)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