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指导」让学习碎片化】教学…

来源:互联网 发布:mac qq群文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22 08:25

【「过度指导」让学习碎片化】教学或是陪伴孩子时,切忌过度指导。作家蔡颖卿认为,将知识过于精细的分解,会剥夺了学习者发挥自己消化与统整的能力。

【《民主主义与教育》第11章:经验与思考】

授课或陪伴时,往往因为急切而出现「过度指导」的状况,但编写的太精细的教材,也同样会产生过度指导的缺憾。比起我自己受教育的时代,现代教科书为学生考虑的实在太周详了,这种精致反而影响学习的自由度。


以国中国文课本来说,学生都还没有见到课文之前,拦在前面的是好几项的分析,如:

学习重点:认识作者散文的特色,了解各行各业的甘苦⋯⋯

课文补给站:人物描写

题解:⋯⋯

认识作者:

这些,本应该由阅读者自己在读完文章后自然出现的思绪,却抢先架构在进入本文之前,是非常不合理的思想代劳。


【陪伴时过度指导,会产生惊吓,或干涉发展、预设错误的种种缺失,而教材编写的过度精细,则使得学习者不用发挥自己的力量,完全按照被规划的路线行进】。

原本,学生以课文做为教材,不只是接触间接资料,更重要的是透过材料「学会学习」,如果课本把分析提领出来,预先影响阅读者,学生就永远得通过相同的方法亲近知识,无法养成自己归纳与分析的能力,这样,学习不只很难产生惊喜,也在这种不断的训练中更刻板化了;这对学习的一种严重拘束,违反了知识前进的脚步。


除了教材之外,有一件事也值得以「过度指导」来讨论,那就是孩子们日常的朗读。

【朗读是语文的一部份,聆听与朗读几乎是前后,或同时产生的能力与影响】。朗读很重要,但孩子们的朗读,却往往因为过度指导而变成一种「声音表演」。这几年,我听小朋友读诗或读书,总是一律的抑扬顿挫,一律的分字模组。


事实上,每人读起同一篇文章,也会有不同的韵味,这是因为文字经过个人的心思处理之后,不会人人相同,除非,朗读已经因为过度指导而样板化了。

这种有意或不小心给予的训练,对儿童来说最为可惜,有人因此一辈子也没能再得到指正,无论拿起哪一种文字,都只能如歌如泣的诵读。


【朗读只注意技巧,忽略了真实感受】
 
杜威在第11章中提到:「如果学生诵读的时候,只以感官动作的技巧注意到字形与字音,而不注意字义,这样便会养成机械的习惯,等到以后他要用智慧去阅读,便有了困难。

他的发音器官已被训练的仅能呆板的发音而与意义隔离,并且也不能随意的把意义加在朗读上面了。」在同一段中,杜威又说:「绘画、唱歌以及写作可能都会用这种机械性的教法。不管哪一种,只要它限制了身体的活动,使它与心灵感受分离,使学生无法去认识事物的真正意义,都会变成机械性。」


现今教学中往往太讲究成果发表或表演,因而忽略了程度是自然能力的累积,而非密集训练,或仅为某一种景况做出的特殊表达。

【教学是一种启智与转变的工作,「过度指导」会断裂经验,使孩子的学习生活变成片段而涣散,这是身为指导者的我们应该有的自省】。

(蔡颖卿)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