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摩托日记、盲井

来源:互联网 发布:2016网络大电影题材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7 17:03
最近看了两部片子


摩托日记,讲切·格瓦拉年轻时候的自驾旅行的,我是很好奇会不会拍的像咱们的《青年毛泽东》一样。
看下来感觉还不错,前面的部分两个人的浪荡生活,想起了当初背包时自由的感觉。好想出去徒步啊,口水ing。呵呵,没钱了就到处瞎蹭,说大话混饭,勾女孩。哈哈,这才是神仙生活啊。不过我是没这个才能,从来没有真的没钱在路上走过。倒是呆劲和里面的格瓦拉有点像。(有点臭美了)
但是到了后半部分的被穷人感动就有点生硬了,没怎么表现出为什么会被打动,原来格瓦拉身上的放荡不羁的个性怎么在对穷人的同情中得以结合的。最后那出游泳过河的高潮,看起来感觉还不如改成周星驰的风格好点。


盲井,第一茬出来的时候没买。因为不相信国人可以在现在这个时期把如此沉重又敏感的题材拍好。后来听别人介绍很不错,却一直见不到了。直到最近才又买到。
手法确实很干净,控制力不错。唯一感觉遗憾的是安排那个小孩是第一个受害者的儿子(至少是有可能是),还有最后给他的3万块和前面两个人杀人搞到的3万块的戏剧化巧合。虽然导演始终保持比较中性的表现,但还是隐隐有点报应不爽的影子。受害者和脱险者的封闭情节让这个罪恶仿佛成了一件孤立的事,从而显得过于乐观。同样的报应主题,在《处女泉》中感觉就挖的更深些。
没看过小说,不过感觉是看新闻报道时最震撼,可能电影相对最弱。
井上与井下,两张脸孔。让我吃惊的不是井下的血腥,而是地面上似乎很正常的表演。突然想起了“潜规则”这个词,也想起很多在阳光下堂堂皇皇的人物,不知道在地下是用什么手段来积累的。
同样是地下的题材,同样是黑色的主题,捷克的《地下》(underground)却有点玩世不恭和魔幻。可能是民族性的原因吧。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