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报告

来源:互联网 发布:backbone.js淘汰了吗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08:25

实验一 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实现及其应用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线性表的结构特点,掌握顺序表的基本操作。

2、巩固C++相关的程序设计方法和技术。

3、学会使用顺序表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内容

1、顺序表的建立与操作实现

    建立n个元素的顺序表(n的大小和表里数据自己确定),实现相关的操作:输出,插入,删除,查找等功能。编写完整程序实现,程序语言不限定,使用技术形式不定。

三、设计与编码

1、本实验用到的理论知识。

顺序表、类、抛出异常机制

2、算法设计。

设定线性表的数据元素为int型,线性表最多有10个元素。定义顺序表的数据类型——顺序表类SeqList,包括插入、删除、查找等基本操作。设计一个输出函数依次输出顺序表的元素。

插入操作:1.如果表满了,则抛出上溢异常;

                    2.如果元素的插入位置不合理,则抛出位置非法;

                    3.将最后一个元素直至第i个元素分别向后移动一个位置;

                    4.将元素x填入位置i处;

                    5.表长加1

删除操作:1.如果表空,则抛出下溢异常;

                    2.如果删除位置不合理,则抛出删除位置非法;

                    3.取出被删除元素;

                    4.将下标为i,i+1,,n-1处的元素分别移到下标i-1,i,,n-2处;

                    5.表长减1,返回被删除值。

查找操作:1.从第一位开始依次查找与x值相同的元素;

                    2.找到即输出下标为i的元素的序号i+1

                    3.查找失败即退出循环。

3、编码。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Size=10;

class SeqList

{

public:

SeqList(){length=0;}

SeqList(int a[],int n);

~SeqList(){}

void Insert(int i,int x);

int Delete(int i);

int Locate(int x);

void PrintList();

private:

int data[MaxSize];

int length;

};

SeqList::SeqList(int a[],int n)

{

if(n>MaxSize) throw"参数非法";

for(int i=0;i<n;i++)

data[i]=a[i];

length=n;

}

void SeqList::Insert(int i,int x)

{

if(length>=MaxSize) throw"上溢";

if(i<1||i>length+1) throw"位置非法";

for(int j=length;j>=i;j--)

data[j]=data[j-1];

data[i-1]=x;

length++;

}

int SeqList::Delete (int i)

{

if(length==0) throw"下溢";

if(i<1||i>length) throw"位置非法";

int x=data[i-1];

for(int j=i;j<length;j++)

data[j-1]=data[j];

length--;

return x;

}

int SeqList::Locate(int x)

{

for(int i=0;i<length;i++)

if(data[i]==x) return i+1;

return 0;

}

void SeqList::PrintList()

{

for(int i=0;i<length;i++)

cout<<data[i]<<" ";

cout<<endl;

}

void main()

{

int r[9]={1,2,4,5,6,7,8,9,10};

SeqList L(r,9);

cout<<"执行插入操作前的数据为:"<<endl;

L.PrintList();

try

{L.Insert(3,3);}

catch(char *s)

{cout<<s<<endl;}

cout<<"执行插入操作后数据为:"<<endl;

L.PrintList();

cout<<"执行值为3的元素位置为:";

cout<<L.Locate(3)<<endl;

cout<<"执行删除第一个元素操作,删除前数据为:"<<endl;

L.PrintList();

try

{

L.Delete(1);

}

catch(char *s)

{

cout<<s<<endl;

}

cout<<"删除后数据为:"<<endl;

    L.PrintList();

}

四、运行与测试

1、在调试程序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最后无法输出删除后的数据,逐条语句检查后发现我把删除函数里循环的j写成了i,实在是难以辨认,看了好多遍才发现。

2、设计了哪些测试数据?测试结果是什么?

设计了9个元素1、2、4、5、6、7、8、9、10

在第3个位置插入了3,结果为:1、2、3、4、5、6、7、8、9、10

删除了第一个元素,结果为:2、3、4、5、6、7、8、9、10

3、程序运行的结果如何?

执行插入操作前的数据为:

1 2 4 5 6 7 8 9 10

执行插入操作后数据为:

1 2 3 4 5 6 7 8 9 10

执行值为3的元素位置为:3

执行删除第一个元素操作,删除前数据为:

1 2 3 4 5 6 7 8 9 10

删除后数据为:

2 3 4 5 6 7 8 9 10

五、总结与心得

    这是数据结构的第一节实验课,其中运用到C++的知识,放了一个暑假,我也忘得差不多了,只好找回C++的课本温习,把忘了的知识重新捡起。还好,在书本的参照下,我总算完成了任务。以后还要多加练习啊,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