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书摘三

来源:互联网 发布:php防止cc攻击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15:35

2017年10月28日 8月1日 水蜥和郊狼
水蜥行走的方式十分笨拙。它摆动四肢,在地上“划行”。先是一条后腿伸出来,向前方“划”,然后是另一边的前腿,再然后是另一条后腿。随着四肢的移动,它的脊椎左右扭动,拉动几条腿一伸一缩。它的脊椎水平摇摆的样子,看上去活像鱼儿在游水。尽管水蜥的骨骼和肌肉都适应于陆地生存,但是它们行走方式总体上还是鱼类的摆动式。这种左右摇摆的方式,对于动物在水中游动或是在土壤中穿行时克服周围阻力十分有效。然而在二维平面上,来回扭动的办法就失效了——蝾螈每次伸出一条腿,都必须靠三条腿(或者是肚子)来维持身体平衡。一只惊慌逃窜的蝾螈会胡乱挥舞着四肢,在地上拍打得呼呼作响。 那些生活需要速度的陆生脊椎动物,至少已在三个独立的时期对鱼类古老的身体结构进行了改造。哺乳动物的祖先和恐龙的两个分支都分别做出调整,以便解决[…]
2017年10月28日 8月1日 水蜥和郊狼
水蜥的背部分布着两排鲜艳的橙色小点。这些小点向鸟类和其他捕食者发出了警示信号:有毒,请勿靠近!水蜥的表皮中充满毒素,这给了它一种大多数蝾螈都不具备的御敌武器。因此水蜥颇为自信,胆敢跑到地面上闲逛,其他蝾螈则大多潜伏在地下活动。这种大胆的行为也说明了,为什么水蜥具有不同寻常的干燥皮肤。与那些胆怯、怕光的表亲不同,水蜥的皮肤厚实,防水性能相对较强,耐得住日光的照射。
2017年10月28日 8月1日 水蜥和郊狼
水蜥(eft)是古英语中对蝾螈(newt)的称呼,人们沿用这种古旧的标签,将未成年期的陆生阶段与性成熟期的水生阶段区别开来。卵,幼年蝾螈,水蜥,成年蝾螈:这一序列让我们不得不回到语言的源头去搜索词汇,以便标定所有的阶段。
2017年10月29日 8月1日 水蜥和郊狼
狼在欧洲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注定北美狼要受到深重的迫害。美洲移民乘坐“五月花号”来到“新世界”的第一个晚上,狼的嗥叫声惊醒了人们,激起他们内心深处对“旧世界”的恐惧。狼也曾经生活在欧洲,它们的存在已经渗入那些殖民者的神话传说中。欧洲人认为狼是可怕的,并将这种动物转变成了一种象征:狼象征着不加掩饰的罪恶、大自然对人的盛怒4。随着欧洲狼的消失,人与狼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加大,对狼群的恐惧过于夸大,以至于远远超出了狼群实际造成的破坏程度。因此,当“五月花号”在鲟鱼角(Cape Cod)抛锚时,首先令美洲移民们战栗的,便是狼群可怕的嗥叫声。这种他们从小就学会去害怕却从未真正谋面的动物,终于出现了。当“五月花号”扬帆启程时,英格兰的狼已经灭绝达一个多世纪之久,但是在这片蛮荒的新世界上,似乎遍地都是狼。
2017年10月29日 8月1日 水蜥和郊狼
不同于狼群一类的顶级捕食者,郊狼数量众多,这使它们格外易于逃过剿灭行动。正如人们在法国大革命中已经发现过、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掠夺军团5后来也再次发现的那样:荡平上层阶级,远比杀死国王困难。
2017年10月29日 8月1日 水蜥和郊狼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郊狼大批涌入北美的东北角。南部的浪潮来得更晚,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才到达佛罗里达州。坛城一带出现郊狼,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某个时候,大约是在两种本土的狼——红狼和灰狼——消失一百年之后。更往西去,郊狼的入侵与狼的衰退产生交叠,狼群中某些孤独的幸存者身上的基因,可能偶尔也被继承下来。在早期的南部郊狼中,有很多郊狼个头极大,皮毛红得出奇,大概就是郊狼和红狼杂交的结果。通过对现存的狼与郊狼和博物馆馆藏的演化前的郊狼皮毛进行DNA分析,可以证实郊狼确实与灰狼和红狼进行了杂交。因此,在坛城附近嗥叫的这些郊狼身上,可能也流淌着一丝狼的血液。
2017年10月29日 8月1日 水蜥和郊狼
小型杂食动物种群的衰减,出乎意料地给鸟儿们带来了一线光芒。有郊狼的地方,便是适合鸣鸟筑巢和哺育雏鸟的安全地带。
2017年10月29日 8月26日 蝈蝈
雌性的蝈蝈和蝉在树梢上徘徊,哑然无声地倾听着雄性昆虫们的合唱。蝈蝈用腿上的神经来聆听声音;而蝉的耳朵藏在腹部之中。要是雄性歌手们的歌声足够响亮、精力足够充沛,能够引领合唱,倾听者就会靠拢过来,再听一阵,然后进行交配。 当雌蝈蝈和雄蝈蝈缠绕在一起时,雄蝈蝈不仅要交给对方一个小小的精子囊,还要赠送一大袋食物,充当“新婚大礼”。食物囊通常有雄蝈蝈体重的五分之一左右。囊的制造过程十分费力,雄蝈蝈的腹部被食物囊腺体占了大半。对于不同种类的蝈蝈来说,礼物的作用各不一样。某些种类的雄蝈蝈给雌蝈蝈提供食物,让对方用来产卵。另一些种类的雄蝈蝈赠送的礼物能延长雌蝈蝈的寿命。
2017年10月29日 9月21日 医药
我在医院里服用的那些药物。那两种药都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阿司匹林最早来自柳树皮和绣线菊属植物的叶片,这种药物潜入我的细胞中之后,能像蚊子和蜱虫叮咬时释放的化学物质一样,阻碍凝血过程。毛地黄类药物则是来自毛地黄(foxglove)的叶片,这种药物与我的心脏细胞结合,改变细胞内的化学平衡,使我的心跳变得更有力,更稳定。
2017年10月29日 9月21日 医药
西洋参、野薯蓣和足叶草都是一些小型植物,以地下营养茎或营养根的形式越冬。这种共同的生活方式解释了,为什么这几种植物都富含医药成分。与奔跑迅速的动物或是树皮坚韧的树木不同,这些伫立不动而且茎杆柔弱的植物非常易于遭受哺乳动物和昆虫的袭击。它们储存养分的地下部分,对潜在的捕食者格外具有吸引力。因为这些植物缺乏逃跑或将自身隐藏于坚硬外壁后的能力,所以它们唯一的防御方案,便是让体内浸满各种化学成分,给天敌的肠胃、神经和荷尔蒙造成毁灭性打击。自然选择设计出这些化学防御物质,是专门为了攻击动物的生理功能。而在谨慎的人类手上,这些毒药能转变成医药。草药学家通过掌握合适的剂量,就可以将植物的防御性武器变成众多引人注目的药物:兴奋剂、泻剂、血液稀释剂、荷尔蒙,等等。
2017年10月29日 9月23日 毛虫
坛城上的毒蛾毛虫采用鲜艳的黄色与黑色之间的尖锐对比来昭示它的毒性。竖起的两撮黄毛,与身体其他部位毛茸茸的银色刺毛构成了惊人的反差。这给观察者留下一个印象:这只动物身上肯定有大量的刺毛、纤毛和毒素。大多数鸟类甚至都不愿琢食这种花里胡哨的东西。在其他有毒的或是带有刚毛的毛虫身上,也能见到类似的装扮。这些物种在明暗调子与色彩反差的主题上,各有自己独到的创造性发挥。 缺乏刺毛或化学毒素防护的毛虫都是伪装高手,而不是高调的宣传家。它们模拟鸟粪、枯死的叶片和树枝、小蛇,或是有毒的蝾螈。自然选择在塑造这些动物时采用一种精妙的笔法,对拟态树枝的毛虫予以叶芽状的结构,让拟态蛇的毛虫幼虫头顶长出以假乱真的眼睛,并在拟态树叶的毛虫体表添加小水滴纹饰。
2017年10月29日 9月23日 毛虫
毛虫长得快,是因为它们活着就是为了一件事情:吃叶子。与成年昆虫不同,它们不需要形成坚硬的外骨骼、翼翅、复杂的足肢、性器官,或是精细的神经系统。这些装备可能会分散毛虫的注意力,减缓它们的生长。防御性的刚毛,是唯一得到自然选择许可的、无关乎口腹之欲的装饰。通过集中精力从事进餐工作,毛虫开启了一项鲜有敌手的事业。在大多数森林里,它们所消耗的树叶,比其他植食性昆虫加起来消耗得还多。
2017年10月29日 9月23日 毛虫
成年的毒蛾不会在露天里大吃叶片,那样会让它们暴露在危险中。因此毒蛾的体色乏善可陈。雌蛾从藏身的蛹中露出头,然后攀附在蛹上,等待雄蛾前来。雌蛾没有飞行能力,看起来就像一只毛茸茸的睡袋。因为雌蛾不需要四处游荡,所以它不必刻意表现体内的毒辣,只要依靠伪装色就能保护自身。成年雄蛾是强大的飞行者,它用羽毛状的触角嗅到雌蛾的荷尔蒙,与雌蛾交配,然后飞走。雌蛾和雄蛾的体色都是平平无奇的褐色和灰色,雌蛾靠彻底不动弹来保护自己,雄蛾则靠精力充沛的翼翅来保护自己。很多其他种类的蛾子也是如此:自然选择的画笔创作出了一种大胆张扬的幼态个体,和一种低调沉稳的成年个体。
2017年10月29日 9月23日 秃鹫
与大多数飞鸟不同,红头美洲鹫非常易于辨识,即便是在很远的距离之外也是如此。它们的翅膀张开时,呈现为浅V字形,翼尖向外展开,好似空中划过的花括号“}”。它们飞行时醉态十足,一路摇摆翻滚。这种看似缺乏节制的表现具有一个空气动力学上的原因;红头美洲鹫是擅长高飞的飞行家,极少拍动翅膀,在一次连续飞行中翅膀扇动的次数几乎从不超过10次。它桨叶似的巨大翼翅捕捉住上升气流和涡流,充分利用空气每一阵向上的推力,以一种省力的便捷方式御风而行。由此促成的是一种缓慢、摇晃的飞行风格,表面看来虽然不雅,但背后隐藏着无与伦比的高效。那副醉态是一种简约的能力,表示它根本不需要灵活、优雅或者速度。红头美洲鹫每日里闲散地在领地上扫视,在它们醒着的时间中,空中飞行时间占到三分之一。
2017年10月29日 9月23日 秃鹫
在现代社会中,红头美洲鹫的嗅觉有时会将它们引向死胡同(比喻意义上的,意思稍有变化)。它们盘旋在屠宰场的上空,这些地方看起来像普通的库房一样,但是刚运走的肉食的气息还萦绕在空中。输气管道也会造成类似的沮丧。燃气公司往管道中送气时,添加了一种有气味的气体,叫作乙硫醇(ethyl mercaptan),要不然,天然气本身是没有气味的。如果一处阀门出现故障,或是管道接合处裂开,这股有气味的化学物质与天然气一同泄漏出来,就能引起人类的警觉,防止出现爆炸事故。红头美洲鹫也能闻到这股味,而且会集结在开裂的管道周围。这无意间对人们查找管道裂缝起到了帮助。红头美洲鹫与人类嗅觉的交叉,是因死亡的盛宴所致——尸体中天然散发出一股乙硫醇气体。人类深切地憎恶腐烂肉体,所以我们的鼻子对乙硫醇气体极其敏感。乙[…]
2017年10月29日 9月23日 秃鹫
微生物不需要加速行动,它们有更直接的竞争方法。大多数动物食用腐烂的肉食后都会生病,这绝非偶然。这类疾病部分是由微生物为了独占食物而分泌出的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是微生物们在自家菜园围栏上竖立的警告牌。在演化过程中,我们的胃口已经屈从于微生物的意志;我们避免吃腐烂的食品,以躲开微生物的防御性分泌物。红头美洲鹫却没有如此轻易做出让步。它们肠道内的强酸以及强有力的消化液能将微生物活活烧死。除肠道以外,红头美洲鹫还有另一重防线。它们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多得异乎寻常。白细胞会找到外来细菌和其他入侵者,将其吞噬并摧毁。红头美洲鹫还有一个格外庞大的脾脏,能持续地提供大量奔涌的防御细胞。
2017年10月29日 9月23日 秃鹫
秃鹫卓越的消化能力,影响到更为广阔的森林群落。秃鹫的消化道3是强大的细菌歼灭者,因此,秃鹫所担任的清洁者之职,并不止于清理尸体。秃鹫的肠道能杀死炭疽杆菌和霍乱病毒。哺乳动物和昆虫的肠道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因此,秃鹫清理疾病的能力是无可匹敌的。“清洁者”之称,确实名不虚传。
2017年10月29日 9月23日 秃鹫
印度的拜火教团体以另一种方式感觉到了秃鹫的消失。依照拜火教徒的葬礼习俗,死者应当被安置在一座“沉默之塔”5上。人们将死者尸体摆成一圈,放在这些圆柱形塔的露天塔顶上。几个小时后,秃鹫会将尸体变成骨骸。如今,没有秃鹫来消耗死者的身体,拜火教的教规又反对土葬或火葬,教徒们陷入了一场因物种灭绝而引发的哲学危机。
2017年10月29日 9月26日 迁徙的鸟
在今天坛城上所有的鸟类中,杜鹃是旅行得最远的。安第斯东部的亚马孙森林是它的越冬之所。大多数林莺的旅程稍短一些,只到墨西哥南部、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岸。就此刻而言,坛城几乎连接着整个新大陆。关于貘和巨嘴鸟的记忆与关于苔原边缘的思想碰撞;来自厄瓜多尔和海地的矿物与来自马尼托巴湖(Manitoba)和魁北克的糖分一同在高空飞翔。
2017年10月29日 10月5日 预警波浪
那只鹿因贸然闯到一个趴着不动的人类身边而发出的惊呼,已经传到了数百米外。这场骚乱,尤其是金花鼠的骚动,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平息下来。 坛城上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生活在一张无所不包的听觉网中。每位成员通过声音相互建立联系。森林里的新闻在这张网上泛起涟漪,将有关肇事者的方位与活动的最新消息传递出去。久居都市的人类需要花点力气,才能听到这些传播的信号。我们习惯于忽略“背景声”,只选择性地听取内心希望听到的声音。我在林中或静坐或行走,大部分时间脑子里都意绪如潮,思前想后。我估计这是一种普遍经历。只有在意志力的反复作用下,我们才能回到此刻,回到感观世界中。 现在,当我们回到听觉世界,出乎意料,我们发现森林新闻编辑室关注的焦点,居然是我们!我们庞大、吵闹,而且肥胖。很多动物都从我们更具捕食者特性的[…]
2017年10月29日 10月5日 预警波浪
白尾鹿将这种宣告变得更为明确。它们从捕食者身边逃走时,尾巴上下拍打,向逐猎者闪现出白色的臀部和尾下部分。它们奔跑中还穿插着向上跃起的动作,这点时间本可以用来向前冲。这种炫耀和弹跳表演,除了告知捕食者对方已经被看见之外,必定还有一种作用。逃跑已经是一种明确的信号,表明这只鹿发现了捕食者。很可能,这只鹿是在展示它强健的体魄,表明它有能力逃走。只有健康的鹿才有精力在逃跑途中玩些花哨的动作;病弱的鹿不可能冒着生命危险来进行浪费时间的弹跳表演。这种观念虽然还没有在白尾鹿身上得到全面的验证,但是瞪羚身上与之类似的一些令人迷惑的炫耀之举,似乎确实是真实反映身体状况的信号。
2017年10月29日 10月14日 翅果
植物学家将自身能产生浮力的种子称为翅果(Samara)。用科学术语来说,翅果并非种子,而是一种特定形态的果实。这种果实由母树的组织形成,种子包裹在果实里面。白蜡树和美国鹅掌楸的果实也是翅果,尽管它们都不能像枫树果实旋转的桨叶那样产生巨大的浮力。枫树果实的不对称性,给它带来一个优势。枫树翅果上具有一个尖削的前缘,如同鸟的翅膀,或是机翼一般,非常适于在空中飞行。白蜡树和美国鹅掌楸的翅果两边对称,无法达到枫树那种精妙的旋转效果。它们的果实降落时,围绕长长的轴心快速翻转,阻碍了翼翅与风的接触。这类树种较少依赖于自身的飘浮力,更多地依赖于果实掉落时风的强度。相应地,白蜡树和美国鹅掌楸将翅果抓得很紧,只有在风势较强时才肯任其离去。 枫树翅果生活在一个鲜为人知的边境国度中,这个[…]
2017年10月29日 10月14日 翅果
枫树试图将种子送进猛烈的上升气流中,买到一张“五月花号”的船票。它们实现目的的方法是,有选择性地在向上吹的旋涡气流和大风中放飞种子,而在向下吹的气流中紧紧抓住种子不放。很多靠风传播种子的树木将种子集中在树冠顶上,增加了种子放飞后抓住上升气流的机会。坛城上的枫树有一个额外的优势。这里的盛行风毫无遮挡地吹过下面的峡谷,随后在经过坛城所在的陡峭山坡时向上偏转。当坛城上的种子与重力作斗争时,风会给它们提供一股向上的助推力。
2017年10月29日 10月29日 面容
清晰的昆虫之歌,被嘈杂的噼啪声打断了。一只灰松鼠蹑手蹑脚向坛城走过来,不时将鼻子伸进落叶堆中嗅一嗅。这只松鼠似乎躁动不安,体内无序冲撞的能量使它浑身颤抖。它继续时而跳动时而搜查,一直跑到一棵树边上,慌慌张张地爬上去,消失不见了。几分钟后,这只松鼠又爬出来,脑袋先露出来,嘴里叼着一颗山核桃果。它用乌溜溜的黑眼珠瞥我一眼,然后僵住不动了。它的脑袋一直歪着,尾巴伸得笔直,与树干平行。它在观察。随后,不安的情绪传递到尾巴上,引起一阵颤动。尾巴上的毛炸开来,从一柄刷子变成了一把摇动的扇子。 我静静地凝听松鼠尾巴有节奏的拍击声。无论如何,这根蓬松的尾巴有足够的实力在树干上敲出警告声。这种表演我曾见过多次,但是从未如此近距离、如今日般安静地凝听这种微妙的敲击声。这不仅[…]
2017年10月29日 10月29日 面容
我对这些浣熊的第一反应是惊奇,因那阵奇怪的声音分成三路靠近而惊诧莫名。随后,浣熊迷人的面容便浮现在眼前:黑色天鹅绒般的眼罩,外面镶着纯白的边,眼睛如黑曜石一般,圆圆的耳朵神气活现地竖立着,还有一个秀气的鼻子。全部器官镶嵌在一圈圈银色的皮毛中。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动物非常讨人喜欢。 这些念头立即让我的动物性自我(zoological self)羞渐万分。博物学家本该摆脱这类评价。“可爱”是小孩子和外行说的话,尤其是用在一只像浣熊这样常见的动物身上。我试图将动物视为其本身,视为独立的生命,而不是把我内心中情不自禁跃出来的情感欲望投射到它们身上。但是,无论情愿与否,情感始终存在。我真想抱起一只浣熊,挠挠它的下巴。毫无疑问,对动物学家那种科学式的傲慢来说,这是莫大的耻辱。 达尔文可能会对我的处境深有同感;他知道面容的情感力量。在《人类和[…]
2017年10月29日 10月29日 面容
当浣熊悠哉地进入我视野中时,祖先们通过我大脑内精密而复杂的结构这样告诉我:“这几个小东西腿短,颌部秀气,身体胖墩墩,不构成多大威胁。身上看起来肌肉发达,不适合当肉食;它们不怕人,弄一只来喂养大概会很好玩;迷人的脸,像小婴孩一般。”这一切来自过去的讯息悄无声息地涌上心头,使我浑身涌动着对这些动物的恋慕。随后,我试图用话语来解释这种渴望。然而,这种不知不觉被吸引的过程,完全是在理智层面之下发生的,也是在话语和语言层面之下发生的。 或许我不必因为第一时间产生强烈的爱慕之情而感到羞惭。我从一个动物学家世故的眼光出发、自负地解读为耻辱的那类情感欲望,实际上是我本人的动物属性(animal nature)中接受的一种教育。智人(Homo sapiens)是一类善于察言观色的物种。我们一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情感判断,每当我们看见一[…]
2017年10月29日 11月5日 光线
雨水降临。起初是啪啪嗒嗒豆大的冰冷雨滴,渐渐汇成一场均匀的大雨。更多的叶片在雨中摇落。一只树蛙在橡树树干上大声聒噪,用四声突然爆发的欢歌迎接雨水的到来。蟋蟀陷入了沉默。蛞蝓继续探险,在湿滑的空气中怡然自得。 我缩在防水外套中,在这情势陡变的森林中体会到一种出其不意的美感。这几乎不合情理——秋雨预示着冬天的寒冷和生命的萧瑟。然而,被夏季带走的某些感觉又回来了。当我凝视着雨幕时,我意识到,我正飘浮在开阔的森林冠层下一片弥漫开去的光芒中。我所见到的森林,似乎更为深邃,更为丰富
2017年10月29日 11月5日 光线
引人注目的表演固然深入人心,但还不是善于利用光线的鸟儿们最高妙的技巧。更难达到的是晦暗模糊的效果。动物试图伪装时,不仅要符合周围环境的色调与色阶,体表的纹理结构也必须与背景色保持一致。只要与周遭环境稍有异样,便会造成视觉上的不一致,很可能露出马脚。在森林中,鹤立鸡群的方法有千千万万种,但要想泯然众人中,却只有少数几种办法。 伪装演化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场所的特殊性至关重要。那些只在一种视觉背景中活动的动物,比如专栖于山核桃树树皮上的蛾类,比起在不同背景之间游移不定的种类,更有可能演化出伪装色。居无定所的动物们依赖其他形式的自卫手段,例如快速逃跑、有毒化学物质,以及保护性的刺针。
2017年10月29日 11月5日 光线
蜿蜒爬过坛城的这只蛞蝓,体色与下面的地衣和湿润树叶正好一致。它额外耍了个视觉花招,增强了这种直入主题的伪装形式。黑色素形成不规则的火苗,在覆盖物边缘跃动,起到分散蛞蝓身体轮廓的作用。这种断裂图形在并不存在边缘的地方营造出欺骗性的边缘视觉效果,分散捕食者眼睛和大脑中神经处理器的注意,用貌似毫无意义的图形掩盖了真正的边缘。诱骗性的图形认知系统具有惊人的效力。对鸟类觅食行为所做的实验表明,断裂图形——即便这些图形仅仅由徒有其表的色彩构成,在效果上也能匹敌,甚至超过简单的同色伪装。 断裂图形并不依赖于色彩与结构上与周围背景的精确一致。因此,具有断裂花纹的动物能隐藏在很多不同的背景中,避开伪装色完美匹配单一栖居环境的动物所受到的限制。这只蛞蝓在绿色的苔藓中依然能得到保护[…]
2017年10月29日 11月5日 光线
捕食者并不是没有对策的。人类视觉生态中的某些特殊性,或许部分能用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视觉回避(visual sparing)来解释。二战期间,军事决策者注意到,色盲的士兵比视觉正常的士兵更善于看清伪装色。更近期的实验已经证实,异常二色视者(dichromats,眼睛具有两类色彩接收器的人,即所谓的红绿色盲)比正常三色视者(trichromats,具有三类色彩接收器的人,人群中更为普遍的状况)更善于揭穿伪装色。三色视者的视线固着于色彩变化,因此容易受到误导。而二色视者能从三色视者忽略掉的构图中看到边界。 二色视者具有更卓越的图形观察能力,这似乎是不幸的突变带来的一种独特而又无足轻重的巧合。然而两条事实表明情况并非如此。第一,二色视者在人群中十分常见,在所有男性中高达2%到8%(这种基因突变发生在男性的性染色体上)。如果[…]
2017年10月29日 11月5日 光线
红色羽毛的鸟类在森林冠层和冠层下方具有格外丰富多变的色彩。诸如主红雀和猩红丽唐纳雀(scarlet tanagers)之类的鸟儿,单独出现在鸟类指南的某一页上,看起来似乎艳丽夺目。然而在暗绿色的森林里,光谱中红色的部分十分微弱。一只“鲜艳的”红色鸟,在森林的浓荫掩映下显得暗淡无光。一旦这只鸟闯进一片直射的日光中,色彩便闪现出来,羽毛熠熠生辉。红色的林鸟只需在太阳光斑下跳进跳出,就能从“闷罐子”变成招摇之徒,然后再变化回去,一切都在眨眼之间。以我的经验来看,啄木鸟尤其擅长此道。此处的七种啄木鸟,全都具有红色的冠毛或头冠,也都是操纵光线的高手。当琢木鸟静悄悄地觅食时,它们消隐到周围环境中,但是当它们要宣告对某片林地的所有权,或是向配偶卖弄风情时,它们就像黑暗中燃烧的火炬,令人一见难忘。
2017年10月29日 11月5日 光线
新大陆猴通常过着集体群居生活,因此同一群体中兼有两类视觉形式。这对每个成员都有好处——在各种光线环境下,它们都能找到食物。同样的解释是否适用于人类,目前尚不可知。我们也是在一种扩大了的群体社会语境下演化而成,因此,如今二色视者之所以存在于人群中,很可能是因为过去的自然选择。具有部分二色视者的群体,或许比纯粹的三色视觉群体的生存状况更优越,从而使二色视觉的基因属性一代代传递下来。这些猜想虽然耐人寻味,但目前尚无人考察过人类在近似古人类环境状况中的视觉表现,因而也不曾得到验证。
2017年10月30日 11月15日 纹腹鹰
重量与力量之间的平衡,是鸟类其他生物学特征的基础。活动范围局限在地面上的动物全年携带着生殖器官,而鸟类在繁殖结束后睾丸和卵巢就会萎缩,变成极小的粒状组织。同样,鸟类抛弃了牙齿,换来单薄如纸的喙部和强大的砂囊。落在汽车挡风玻璃上的鸟粪,是鸟类全套策略中另一个部分。鸟类排出白色结晶状的尿酸,而不是液体状的尿液,从而免除了膀胱带来的负担。
2017年10月30日 11月15日 纹腹鹰
纹腹鹰的身体构造有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它浑圆的翅膀末端粗钝,容易激起杂乱的涡旋气流,对飞行造成干扰。这些涡旋气流的牵引,使纹腹鹰在持续飞行时,比猎鹰和其他翅形尖长的鸟类更加费力。此外,纹腹鹰的翅膀还不够像扇子,无法像秃鹫那样一飞冲天。它是一种标准的林鸟:在松树和橡树枝条之间能穿梭自如,但身体构造并不适合长途飞行。纹腹鹰在飞越较远的距离时,时而振翅飞翔,时而短暂滑行一段,采取的是猎鹰的持续飞行与秃鹫的轻松滑移之间的一种折中。这项工作非常无聊,与那些更成功的长途飞行者不同,纹腹鹰一路上必须不时停下来觅食、休养。
2017年10月30日 11月21日 嫩枝
两三年前,一棵老龄的鳞皮山核桃树(shaghark hickory)倒下了,连带着压倒好几株小树。我虽然没有看到那棵山核桃树轰然倒下的一瞬,但是我见过其他树木倒下的情形。一开始,树木发出步枪扫射的声音,木材逐渐断裂,树干断开。随着树木向下倒的速度加快,巨大的轰鸣声越来越响。树干造成的冲击,就像一面巨大的低音鼓一样,在让人听到声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种震颤。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气味。破碎的树叶散发出甜得发腻的气味,混杂着断裂的木头和树皮潮湿而苦涩的气味。如果树干没有断裂,大树被连根拔起,地面会呈现出一个大坑,圆形的根系能一直达到6英尺深。那种混乱的情形令人过目难忘:小树被压倒,树冠上的藤本植物被拉拽下来,卷曲的残枝撒落一地。颓然倒地的树木就像搁浅的鲸鱼一样,只有倒下后,我们才会看到它是何其庞大。一棵大树的坠落,能[…]
2017年10月30日 11月21日 嫩枝
嫩枝的黄褐色树皮上分布着一些奶油色的嘴巴,每张嘴的唇部都顺着枝条的延伸方向平行裂开。这是树皮上的气孔(lenticles),肉眼刚好能够看到。空气从气孔中进入,流进下面的细胞。当嫩枝长成成熟的枝条,或以后变成树干时,气孔会逐渐减少,隐藏于树皮上的裂痕基部。幼嫩的细枝需要高密度的气孔来支持生长活跃的细胞,正如小孩的肺部相对身体比例来说比成年人的更大。
2017年10月30日 11月21日 嫩枝
树木凭借叶片中的一种化学成分来产生“色视觉”。这种化学分子,即所谓的光敏色素(phytochrome),能够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存在。两种形态之间的开关按钮由光线来控制:红光促使分子进入“开启”状态;远红光促使分子进入“关闭”状态。植物利用这两种形态来评估周围环境中红光与远红光的比率,在冠层空隙中淡红色的光线下,处于“开启”状态的光敏色素占据主流,促使树木朝向空隙处长出茂盛的枝条。在林中阴凉地带,远红光占据主流,树木向上长出纤弱的枝干和稀稀落落的几根侧枝。植物体内各处遍布光敏色素,因此,树木就像睁大了眼睛一般,浑身上下都能感觉到色彩。爱默生1自诩为丛林中睁开的 “一只透明的眼球”,或许,他也会赞赏树木在这方面的卓越能力。
2017年10月30日 11月21日 嫩枝
2017年10月30日 12月3日 落叶堆
生命史上的重大转变,大多是通过像植物与真菌这样的协同合作来达成的。一切大型生物的细胞内部都栖居着共生细菌,不仅如此,就连这些生物的栖息地,也是经由共生关系促成,或是被这种关系改良过的。陆地植物、地衣和珊瑚礁,无一不是共生现象的产物。从世界上清除这三者,剩下的几乎就是一片赤土:坛城将会变成一堆岩石,上面盖着一层灰蒙蒙的细菌。人类自身的历史也映射出这种模式:土地革命之所以能将人类解放出来,使人类空前繁荣,同样是凭借人类与小麦、玉米和水稻取得的相互依赖,凭借人类命运与牛、羊和马类命运之间的紧密结合。 演化的发动机要靠基因的自我利益来引燃。然而这一过程中体现出的,不仅有自私自利,也有合作行为。在大自然的经济体系中,有多少强盗大亨,就有多少贸易联盟;有多少私人企业家,就有多少团结经济。 对土壤内部的[…]
2017年10月30日 12月3日 落叶堆
放射菌类在土壤生态中扮演着多种重要角色,生产抗生素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类细菌群体存在极其多样的觅食习性,正如整个动物界中的情况一样。有些放射菌类寄生在动物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植物根系上,吸取植物的汁液,同时阻止更危险的细菌和真菌入侵。有些栖居在植物根部的放射菌类会反戈相击,在地下暗中谋杀寄主。放射菌类还会覆盖在大型生物的尸体上,将尸骸分解成腐殖质,也就是富有生产力的沃土中那些神奇的黑色成分。放射菌类无处不在,只是极少进入我们的意识中。不过,我们似乎对它们的重要性有一种直观的认识。我们的大脑有特定的连线,能闻到它们独特的“土腥”味,并且认识到这种气味是土壤健康的标志。有些地方的土壤已经失去肥力,或是过于潮湿、过于干燥,不利于放射菌类的生长,闻起来就会有一股苦涩的味道,令人感觉不快。也许,人类狩猎采集时代[…]
2017年10月30日 12月3日 落叶堆
根部献给土壤的最简单的礼物,是氢离子。根部纤毛将氢离子吸取出来,促使束缚在泥土颗粒中的养分的松绑。每个泥土微粒中都带有一个负电荷,因此,带正电荷的矿物质,例如钙或镁,均吸附在泥土表面。这种吸引力有助于留住土壤中的矿物质,防止矿物质在雨水中流失。然而,这种束缚也会妨碍植物通过流入根部的水分获取矿物质。根部纤毛的回应是,使泥土颗粒中充满带正电荷的氢离子这些氢离子置换出土壤表面吸附的矿物离子。游离出来的矿物质飘浮在泥土周围的水膜中,顺着水流涌进根部纤毛。最有用处的矿物质很容易被置换出来,因此根部纤毛只需释放出少量的氢离子,即可获得冋报。那些来势更猛的氢离子,诸如随着酸雨降落下来的氢离子,能置换出一些毒性更大的元素,例如铝。
2017年10月30日 12月3日 落叶堆
根系也为土壤提供了大量的有机物质。与地面上叶片的腐烂分解不同,根系的馈赠多数是主动分泌出来,而不是作为废料扔给大地的。枯死的根系无疑能增加土壤中的养分,然而生命力旺盛的树根向土壤周围倾注的糖分、脂肪和蛋白质之多,令死亡的贡献相形见绌。根系周围富含养分的胶质鞘带来繁忙的生物活动,而在靠近根部纤毛的部位尤为显著。好比午餐时间的三明治商店里一样,土壤中大部分生命都簇拥在狭窄的根部区域,或者说根圈部位(rhizosphere)1。此处微生物的密度比土壤其他地方高100倍;原生动物簇拥过来,以微生物为食;线虫类生物和一些微小昆虫推推搡搡,在拥挤的微生物群中穿行;真菌也将触须伸进这碗富于生命力的浓汤中。
2017年10月30日 12月3日 落叶堆
真菌和根系用化学信号互致欢迎。如果进展顺利,真菌会欣然伸出菌丝来拥抱对方。在某些情况下,植物相应地生长出微小的须根来让真菌入驻。在另一些情况下,植物允许真菌渗透到根部细胞壁中,将菌丝伸进细胞内部。菌丝一旦进入内部,便分出许多根手指,在根部细胞内部形成一种微型的根状网络。这种结构看起来是病态的。如果我的细胞以这种方式感染上了真菌,那我就是个病人了。而在根系与菌丝的联姻中,菌丝渗入植物细胞,却会有益于植物健康。植物为真菌提供糖和其他复杂的分子;真菌则报以丰富的矿物质,尤其是磷酸盐。这种联盟的建立是基于两个王国的力量:植物能从空气和阳光中制造出糖分;真菌能从土壤微小的罅隙中采掘矿物
2017年10月30日 12月3日 落叶堆
真菌与植物的伙伴关系奠定了坛城的基础。这是一种古老的联姻,可以追溯到植物首次犹豫不决地踏上陆地的岁月。最早的陆生植物是一缕缕蔓生的线,既没有根,也没有茎和真正的叶。不过,它们有渗入细胞中的菌根真菌帮助它们适应新世界。这种伙伴关系的证据,蚀刻在纹理致密的植物先驱化石中。这些化石重写了植物史。我们早先以为,根系是陆地植物上最早存在的部分,也是最基础的部分。然而结果表明,根系只是演化中后来的产物。真菌才是植物最早的地下搜刮器;根系之所以形成,很可能是为了搜寻并拥抱真菌,而不是为了直接从土壤中寻找养分,吸取养分。
2017年10月30日 12月6日 地下动物世界
10万只跳虫制造出许多小粪团。坛城上包含有一百万颗跳虫“炸弹”,每颗炸弹都是一个微型的包裹,里面装着腐熟的真菌或植物。细菌和真菌孢子未经消化就从跳虫肠道中排出,因此,跳虫既充当了微生物群落的传播者,又充当了土壤中的头号肥料制造者。跳虫在消化道的另一端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尽管具体的关系尚不明确,但是跳虫似乎增强了真菌与植物根系之间的菌根联系(mycorrhizal association)。它们以真菌束为食,由此促进某些真菌生长,压制另一些真菌的生长。跳虫就像牧场上的奶牛一样,通过不断啃食,同时排出粪便为大地施肥,就能调控草料的生长。 跳虫在土壤生命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不幸的是,这种重要性并未反映在它们的分类特征上。跳虫有六条腿,而它们奇特的口器(口器内置于头部一个具有[…]
2017年10月30日 12月6日 地下动物世界
蜗牛的成功,归功于它们运用舌头的巧妙方式。它们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舔食者——地球表面鲜有逃过它们关注的地方。蜗牛的舌头,又称齿舌(radula),是一块排列着众多小牙齿的挫板。蜗牛的舌头伸出来,再拉回去,刮挫着下面的任何东西。齿舌缩回嘴里时,要经过一片坚韧的下唇,这样便促使齿舌向后卷,让上面的牙齿竖立起来。每颗牙齿都像推土机上的一根利刃,朝表面下方深挖,将食物铲进嘴巴里。传送带与木工刨形成的交叉,就是蜗牛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我们观察一块砾岩,看到的是光秃秃的石头;蜗牛体验到的,却是铺在砾岩表面的一层黄油和果冻膜。
2017年10月30日 12月6日 地下动物世界
出自《圣经》以赛亚书5:24。此处依据和合本译文。原文为:“火苗怎样吞灭碎秸,干草怎样落在火焰之中,照样,他们的根必像朽物,他们的花必像灰尘飞腾;因为他们厌弃万军之耶和华的训诲,藐视以色列圣者的言语。”
2017年10月30日 12月26日 树梢
正午时分,晴空如洗,坛城上却不见一线日光。此处的山坡朝东北边倾斜,正好背离太阳,坡上的崖岸挡住了直射的阳光。歪歪斜斜的光束照彻崖岸,也点亮了树梢,地面上12英寸高处画出一道光与影的分界线。这道分界线将逐日下沉,直到二月时节,太阳高高升起,在暌违许久后重新拥吻大地。 坡下50米外,4只灰松鼠在一株枯死的棘皮山核桃树高处明亮的枝条上游荡。我看了整整一个小时,它们大部分时候都伸着四肢,懒洋洋地坐在阳光下。这几只松鼠看起来亲密无间,不时相互咬咬后腿或尾巴上的毛。偶尔有一只停止日光浴,啃几口长满真菌的枯树枝,然后返回来,安安静静坐在另外几只松鼠旁边。 这幅宁静的场面,令我莫名地欢喜。也许是见过和听过松鼠之间太多的争吵,今日的融洽,才显得格外甜蜜。不过,这种快乐背后还有[…]
2017年10月30日 12月26日 树梢
科学模式和机器隐喻是有用的,但也是有限的。它们无法告诉我们人类需要知道的全部内容。在我们加诸自然之上的理论之外,还隐藏着什么?这一年中,我极力放下科学工具,努力去倾听:不带任何假想地接近自然,不计划进行数据抽样,不安排旨在向学生传达答案的课程内容,也不借助任何机器和探测仪。因为我已经窥见,科学是何其丰富,它在范围和精神上又是何其有限。很不幸,这类倾听训练,在正规的科学家培养方案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这种训练的缺失,造成了科学中不必要的失败。由于缺少这种训练,我们的思想更为贫瘠,可能也蒙受了更多损失。一种善于倾听的文化,会给它的森林带来怎样的圣诞前夕礼物呢? 当松鼠沐浴在阳光下时,我脑海中闪现的念头又是什么呢?我想到的并不是背弃科学。我对动物生活的体验,有助于我更丰富地知道它们的[…]
2017年10月30日 12月31日 观望
狼的嗥叫声戛然而止,如同响起时一般突兀。在黑暗中,我眼前一片茫然。郊狼的瓜子落地无声,我无法知道它们是否离开,也不知道它们是如何离开的。最有可能的是,它们在自身的畏惧本能指引下,从人的身边远远绕过去,偷偷溜去干夜晚的勾当,捕食那些小动物去了。
2017年10月30日 12月31日 观望
在坛城上,我既是不速之客,又是亲密成员。皎洁的月亮使森林飘浮在一片闪烁的银光下。眼睛逐渐适应了黑夜。月光下,我看见我的影子静静地落在一圈树叶之间。
2017年10月30日 跋
我们所有人的学习方式都各不一样,因此,如果让我来建议大家如何去观察这些坛城,或许有些自大和冒失。不过,我从经验中得出的两点看法,似乎值得与那些有雅兴一试的人分享一下。首先,是抛开任何期望。对兴奋、美感、暴力、启悟或圣境的期待,会妨碍我们进行准确细致的观察,而且会因焦躁不安而使大脑受到蒙蔽。期待只是一股帮助我们开放感官之热情的力量。 第二个建议是,借鉴冥想训练的办法,不断地让思维的注意力回到当下这一刻。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散漫无序。把注意力慢慢地拉回来,一遍遍地,从感官中搜寻各种细节:特定的声音,某个处所的氛围和气味,复杂的视觉特征。这种训练并不艰巨,但是确实需要审慎的意志行动。 人类思维的内在属性,本身就是伟大的博物学教师。我们正是从中学到,“大自然”不是一个孤立的处所。我们也是动物,是一类具有丰富生态学背景[…]
2017年10月30日 致谢
这本书是对林中生命的一首礼赞
2017年10月30日 译后记
《看不见的森林》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呢?从内容上来说,它是一位美国生物学教授开授的生态学课程,也是一部翔实的物候观测笔记;从形式上来说,它更像一部科教纪录片,由一帧帧流动的、色彩鲜艳的画面构成;而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它是丛林版的《所罗门王的指环》,也是写给成年人看的《少年哥伦布》。尽管哈斯凯尔像以往的博物学家一样,选择了一个相对“远离人类文明”的场所,即美国田纳西州一片老龄林中的方寸之地,但是他也告诉我们,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能找到这么一块安详宁静的“圣地”固然是幸事,如若不然,也不妨碍博物学观察。
所有摘录来自

[美]戴维·乔治·哈斯凯尔. “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 商务印书馆, 2017-06-13.
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