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导论之第八章维护总结

来源:互联网 发布:项目管理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7 09:33
软件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
软件维护的任务:维护软件的正常进行,不断改进软件的性能和质量,为软件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更新替换做积极工作
软件交付使用的工作:
1.将旧系统的数据转换到新系统(数据库数据)
2.新系统调试完成并加载入机器,准备运行
3.将有关资料交给用户
4.对用户做培训
软件交付的使用的方式:
1.直接方式:用新系统直接替换旧系统,没有过渡
{
优点:转换简单,费用节省
缺点:风险大
}
2.并行方式:同时运行新系统和旧系统,比较处理结果
{
优点:可以对系统进行全面测试,减少了新系统失灵的风险,因为旧系统依旧存在,用户也有一段时间熟悉
缺点:费用高,双系统需要更多人力财力
}
3.逐步方式
逐步方式是将软件分期,部分的交付使用,这种方式既能直接转换产生的危险性,又能减少并行方式的费用,这种方式在系统中一部分是旧的一部分是新的需要协调好相互配合和接口的问题
软件维护的原因:
1.改正在特定条件下暴露出来的一些潜在程序错误或设计缺陷
2.在软件使用过程中数据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处理环境发生变化,需要修改软件适应这种变化
3.用户和数据处理人员在使用时常提出改进现有功能,增加新的功能以及改善总体性能的要求,为这些修改软件
软件维护类型:
1.改正性维护:交付给用户使用的软件,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发现修改,诊断和改正错误的过程称为改正性维护
2.适应性维护:为了使软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数据库环境,输入输出的方式)而修改的软件的过程叫做软件的适应性维护
3.完善性维护:为了满足客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新的性能的要求的变化,增加新的功能,修改现有的功 能所做的变化称作完善性维护
4.预防性维护:为了改进软件在未来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或者给未来的改进奠定更好的基础所做的修改
二、软件维护的特点:
非结构化维护:软件配置的唯一成分是代码,维护从软件程序开始,对软件结构,数据结构,系统接口,设计约束等,不能进行回归测试,维护代价较大
结构化维护:有完整的软件配置,维护从评价设计文档开始,确定软件的结构,性能和接口的特点,现修改设计,接着修改代码,再进行回归测试
三、软件维护过程
1.维护组织
软件维护报告
软件维护事件流
保存维护记录
评价维护活动
四、软件的可维护性能:
1.决定软件的可维护性的因素:
a.可理解性:可理解性表现为外来读者理解软件结构、接口、功能和内部过程的难易程度
影响可理解性:模块化、结构化的设计、详细设计文档、源代码内部文档、良好的程序设计语言
b.可测试性:在设计开发阶段应该把软件设计成易测试的和易维护的
c.可修改性:软件的可修改程度和软件设计阶段采用的原则和策略是直接相关的
d。可移植性
e可重用性
提高可维护性是支配软件工程方法学所有步骤 的关键目标

五、软件再工程过程:
1.库存目录分析
2.文档重构
3.逆向分析
4.代码重构
5.数据重构
6.正向工程

*******************此系列文章都是张海藩老师的软件工程导论(第六版)********************
*****************每天更新一章***********************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