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什么时候灵感比较好

来源:互联网 发布:3d数字矩阵图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20:51
作者:DW

灵感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最近我的博士同事介绍我看了一本书,叫做《机器学习:第一次邂逅》。这本书指出,创造性思考并不产生于有意识的思维活动,而是主要源于人的无意识思维活动。当你想到一个问题时,这个问题会自动转入无意识的思想海洋中运行,直到大脑认为这个问题得到了足够的思考,你才会再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得知了问题的答案。

所以说,灵光乍现的要点是:有足够的时间让大脑进行无意识活动。换而言之,那就是不要执行太多紧急而碎片的任务

我觉得上面这个观点很有道理。我觉得我的思维最具有创新性的时刻在于学车的那两个月。学过车的同学都知道,学车是一件多么浪费时间的事。我要坐一个小时的车去驾校,然后有很长很长的课间休息,然后再坐一个小时班车回家。我很少见到比学车更加浪费时间的事。但是也就是在那个时间,因为我有无限的时间进行无意识的思维游逛,所以我每周想出的新点子写都写不完,经常可以留给以后慢慢用。

问题在于,人生很少如同学车时一样,既轻松又悠闲。我们每天是要上班上学的,不然如何谋生呢?所以在工作的同时寻找灵感,就是一件更有挑战的事。

对于这一点,我觉得只能尽力保持工作项目的连续性,让工作项目的速度和你的思维速度保持协调。比如我在找工作的时候就无法想清楚任何事情。因为找工作的时候,我要做的事是碎片化而充满时间压力的,我随时都要处理各种突发的事件和变化,这就极大的影响了我的思维连贯性。尽管我在找工作的时候时间更加充裕,睡眠也更充足,但依然什么也想不出来。

不幸的是,人们似乎并不能理解放松的自由思考是灵感的来源。比如人们总是试图通过头脑风暴(brainstorm)会议找到项目的前进方向。其实头脑风暴会议本身压力太大,信息又太丰富,所以很难得出真正有效的建议。持续的信息轰炸,也许反而不如放松心情散散步效果更佳。略加尝试后,我便放弃了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做法,而是利用头脑风暴的时间慢慢坐地铁回家,反而往往有新的进展。

除了保证工作的连续性,还有什么办法能产生灵感呢?我觉得另一个要点是对事物有明确态度。在中国古代史的一节课上,阎步克老师对我们说:"你们看这些历史观点,可能觉得一个个都很偏激,每个都有很多漏洞。那为什么我们还要重视和欣赏历史学的这些观点呢?因为片面的深刻,远好于完整的平庸。想想看,比起一个面面俱到但毫无特色的观点,片面、偏激的观点是不是更能启发你思考?"

一个好的观点本质就像一根冰锥,既犀利又脆弱。脆弱就脆弱吧,毕竟一个观点最重要的事情是触动人心,让人获得启迪,而不是面面俱到,让人觉得无懈可击。所以有弱点又如何,总归比难以让人留下印象的面面俱到要好。所以要有好的灵感,首先还是要有态度。不然连自己都感受不到触动,还怎么触动别人呢?

要有灵感,重点还是要多想问题。可惜人们似乎也不在意是否有灵感,走在路上时并没在思考。就那样什么也不想,你看路人的眼睛,可以看到脑子里是一片空白。这着实令人震惊,人们散步的主要目的不是想问题,而是增加心肺功能。然而锻炼心肺功能和想问题并不冲突,如果步行时能经常产生一些"片面的深刻",那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