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波那契数列的三种解法及时间复杂度

来源:互联网 发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07:18

斐波那契数列:
f(n)=f(n-1)+f(n-2)(n>2) f(0)=1;f(1)=1;
即有名的兔子繁衍问题
在本篇文章我将会给出三种解法
递归

(1)递归:函数自己调用自己(2)递归的"缺陷":递归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栈溢出"(3)递归的"时间复杂度":递归总次数*每次递归的次数(4)递归的"空间复杂度":递归的深度*每次递归空间的大小(注意:"每次递归空间的大小"是个常数,可以基本忽略不计)    递归的"深度":树的高度(递归的过程是一个"二叉树"

1.递归实现斐波那契数列

#include<stdio.h>#include<stdlib.h>long long Fib(long long N){    if (N < 3)        return 1;    else        return Fib(N - 1) + Fib(N - 2);}int main(){    long long num = 0;    num=Fib(10);    printf("递归:%d\n", num);    system("pause");    return 0;}

运行结果:
这里写图片描述

此种方法的缺陷:重复计算的次数太多,效率低   例如:在下图中,F(3)就重复计算了 "3次"时间复杂度:O(2^N)空间复杂度:O(N)

这里写图片描述

2.递归(尾递归)实现斐波那契数列,但是时间复杂度尽可能低

尾递归是什么呢?
尾递归解决了递归重复计算的问题

"尾递归的前提是递归"(1)定义:在一个程序中,执行的最后一条语句是对自己的调用,而且没有别的运算(2)尾递归的实现:是在编译器优化的条件下实现的  编译器优化:     递归的第一次调用时会开辟一份空间,此后的递归调用不会再开辟空间,而是在刚才开辟的空间上做一些修改,实现此次递归,例如在本题中求Fib(10),编译器会给Fib(10)的调用开辟栈帧,调用Fib(9)的时候不会再重新开辟栈帧,而是在刚开辟的栈帧上做一些修改,因为递归的每一次调用都是一样的流程,只是会有一些数据不同,所以不会再开辟空间。注:vs一般都支持优化,Debug下编译器不会优化哦,一定要在Release模式下。
#include<stdio.h>#include<stdlib.h>long long Fib(long long first,long long second ,long long N){    if (N < 3)        return 1;    if (N == 3)        return first + second;    return Fib(second, first + second, N - 1);}int main(){    long long num = 0;    num=Fib(1,1,10);    printf("尾递归:%d\n", num);    system("pause");    return 0;}

运行结果:

这里写图片描述

此种方法是尾递归,很大程度的减小了第一种方法(递归实现斐波那契数列)的时间复杂度时间复杂度:O(N-2)约等于0(N)空间复杂度:O(N-2)约等于0(N)(编译器如果优化的话是O1))此种递归是尾递归

3.循环实现斐波那契数列

#include<stdio.h>#include<stdlib.h>long long Fib(long long N){    long long first = 1;    long long second = 1;    long long ret = 0;    for (int i = 3; i <=N; ++i)    {        ret = first + second;        first = second;        second = ret;    }    return second;}int main(){    long long num = 0;    num=Fib(10);    printf("循环:%d\n", num);    system("pause");    return 0;}

运行结果:

这里写图片描述

时间复杂度:O(N)空间复杂度:O(1)(创建了四个对象,是常数,所以可忽略不计)此种方法是"最优方法"优点: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最低,而且可读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