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之路何时能变“苦难”为“快乐”

来源:互联网 发布:linux文件权限表示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14:58

                              求学之路何时能变“苦难”为“快乐”

     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结束了,身心俱疲的莘莘学子终于可以歇口气了。我劝学弟学妹们不管考得如何,都要先放飞心情,收获快乐!十多年求学之路苦旅至今,也真难为你们了。即使自觉考得不理想的同学,也应快乐起来,因高考之后的路还有很多变数和机遇,并非真的“一考定终身”(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呕心沥血陪着子女一起背驮“苦难”走过来的父母们,也该轻松一下了。我们心里明白,从某种意义上说,你们较之下一代有着更多的付出:不仅要为越来越高投入的教育成本打拼“埋单”,而且精神上还倍受越来越强烈的“两难选择”的煎熬。记得我面临高考的那年,对全年的复习计划作了“倒计时”安排。为使夜里能保持较清醒的头脑,规定晚8点半之前先睡一个多小时觉,并约定让父母到时叫醒我。有一天不知何故我睡得太沉,不要说喊叫,就是揪耳朵、拧屁股也无济于事。这可真叫父母犯了难,也使他们爱心之中的怜悯心和责任心发生了严重碰撞。有趣的是这次父母各反常态,父亲是怜悯心多于责任心,母亲则是责任心占了上风。为了叫醒与不叫醒两人争执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父亲担责“拍板”:一年365夜,就让儿子睡一个晚上的痛快觉吧!第二天我醒来后,发现他们“违约”,打乱了我的复习计划,就立马捶胸顿足,不肯善罢甘休;母亲也是得理不让,怒目相向,两人一齐对父亲展开“批斗”。此时父亲也是无理可辩,只能“低头认罪”(当然,父亲现常依事实为自己当年的“冤案平反”)。这一类似“文革”中的“特写镜头”,大概就是千百万父母在子女求学路上“两难选择”的缩影吧!
   
    目前,上述父母与子女的“苦难”更甚且积重难返。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由小学提前到幼儿园,小学生的书包变成了“拉杆箱”,从小学二年级开始父母就要准备“小升初”的择校大战,重点初高中的“公办民”张开了收费“大口”......《高玉宝》一书中的地主周扒皮半夜学鸡叫,是为让雇工们提早出工干活;但周地主可能没想到在多年以后,为了一场场决定命运的高考,许多成年或未成年人此时还没睡觉呢!无论我们是否有勇气承认,都要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改革滞后、管理缺位的现行教育制度,不仅没有造就朝气蓬勃、快乐活泼的一代,而是过于激烈的竟争、日趋严重的教育不公平正在摧残着祖国的花朵!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凡是稍有文化的人都会对古人的这一教诲耳熟能详,心领神会。但现实为什么总是不能让处于童趣时代的学子们都成为“乐知者”呢?有一份资料提到,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3万多字的报告,其中有一段文字描述了对美国学生的印象:学生无论品德优劣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法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眼里,让地球掉个个儿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重音体美,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这里虽用的都是贬义词句,但从字里行间不是也能看出这些小“乐知者”们俏趣可爱的形象吗!)结论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现在,26年过去了,仅仅在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间,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育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而我国的现状,则是不提也罢!为什么预言和现实会这样大相径庭呢?原来报告中美国小学生体现出的“天无我大”的自信和对创造的强烈渴望,正是人的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这,却是我们眼中近于失控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却是那如火如荼的“音体美”培养出来的。他们之所以重视音体美,也许就是因为认识到了音体美等“乐知”教育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更利于引导学生勇于创造、乐于创造、善于创造。

     当然,我们在教育上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理念与方法方面,根本的还在于教育资源和制度方面。如果我国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各种优质资源相当丰富,教与学的供求关系已趋平衡甚至供过于求,那现在的“教方市场”就会变为以后的“学方市场”了。试想,等到反过来是由学生来挑选不同层次的名校、专业院系及老师或导师时,学生的学习还不轻松愉快吗?但根据我国国情,这样的美好前景还较遥远,目前还只能作为一个奋斗目标来努力。那现在有何工作可做呢?以本人的一己愚见,那就是要如罗素所说的,“站在儿童自身幸福的立场上”,不断创造能让学生较为轻松学习的社会环境与氛围。如政府要在搞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逐步扩充和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竞争机制以弱化国家垄断,改革高考制度体现全面素质考量,形成多元价值标准提供多种人生选择;学校要确立“以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机制,扭转“一切向分看”的严重倾向,摒弃“高分学生是个宝,低分学生是根草”的错误偏见;家庭要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良好愿望中,既做好父母与子女间平等沟通的思想交互工作,又要根据孩子的个体特质由大人负起正确引导与激励的责任;社会(包括媒体)要淡化对平时及高考成绩、名次的关切和注重,少给“居前者”以炫捧与偏爱,多给“暂后者”以宽容与鼓励,逐步缓落回归到平常心,如此等等。

    许多教育专家和有识之士针对我国教育中的种种弊端,早就开出了良方,无奈出于服用这些药物有着影响身体各方面机能的复杂性考虑,故迟迟难下决心入口。但我想要构建和谐与建设小康社会,教育是最容易、也是最应该发挥作用的战线。要知未来上至国家主席,下至普通百姓,都要从现在的学生当中产生,他们的质量如何,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既然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振兴、民族图强的头等大事,那就要把“再苦不能苦孩子,再难不能难教育”的口号真正落实行动,切实把这项工作列入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像抓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那些经济大手笔一样,也要拿出相应的强力举措和年限计划(当然考虑其复杂程度可放长些),而不是“骑着毛驴念唱本,说说翻翻走着瞧”。

    把话再说回头。随着年岁的增长,如今我已越来越能理解做父母“两难选择”的沉重心境和复杂滋味了,也常异想有人能启动美国学生式的大胆思维,开发足可获诺贝尔奖的“将人脑与电脑融为一体”的新技术,用它来轻而易举地解决上述复杂的难题。这不仅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因我虽然现在连女朋友都还没有,但结婚成家、生儿育女的那一天终会降临。我是多么希望抛弃“苦难”、“快乐”求学的日子能早点到来,让我和我的子女这新两代不要再重踏老两代人的复辙。不过愿望与实现总会有较大的距离,对此我的心老是有点悬乎,真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