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复习题答案整理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装修350会更新吗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7 04:10

 

教育学原理答案整理

1、你如何看待四川地震中都江堰光亚中学的范美忠老师的做法和言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结合此事谈谈你对当代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的看法?

逃生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我想在灾难来临之时,逃离危险的境地是每个人的第一反应,没有什么道德问题可言,因为与人的思想无关,这无可厚非,正如范美忠所言:“很难说是怕死!就是一个本能反应,什么都没有想到,连怕死也没有想到。这没什么可以讨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范老师的这一做法,没有必要引起那么多人的指责与唾骂,也没有必要纠缠着范美忠不放。至于网上的可以允许不高尚,但不能允许耻辱,我觉得范美忠的做法也谈不上耻辱。

然而后来范美忠的一些议论,却有让人非议的地方。不可否认,从范美忠的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真实的,也是有勇气讲话的,但是每个人的自由是相对的,每个人也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从他的言论中我们也不难看中其中透着自私与些许的不负责。比如“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所以,对于范美忠,其行为可以理解,言论不能赞同。

范美忠一事件,最后其实演变成了个人与制度的对抗问题。比如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为人师表”是教师概念应有的内涵之一。过去理解教师时是说“传道授业解惑”,然而当老师不仅要有知识和从教能力,另外一方面在实际中需要老师以身作则。第二,教师为人师表的真实性和自然性,老师的为人师表应是自然的,而不是装出来的,不是做作的。人的特点是:是人都有毛病和缺点,但有缺点和毛病不隐瞒,能够实事求是的承认,很多这样的事情证明,不仅不能影响到教师的威信,反而能起到更大的威信。但是在这个问题上老师不应该走极端,不要以为教材上讲了老师也是人,是人就难免犯错误,就放任对自己的要求,作为老师,本身应该有理智的看待这些,表现这些,而决不是对自己毫无约束,这样是不对的,也是不应该的。

2、试论校本课程的作用、地位和特点。结合实际谈一谈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并列举一个你所开发的课程的开发过程,并列举一个你所开发的校本课程纲要。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来说,校本课程地位和作用如下:

①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国家课程开发,遵循的是“研究—规划—编制—实验—推广—评价”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开发模式,它只强调和注重共同性和统一性,无法兼顾地方性和个别性。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因校制宜,它可以更好、更具体的满足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需要,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它正好与国家课程相辅相承。

②可以推动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首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全民教育。而“升学教育”往往只注意到了少数考分高的学生的发展,而忽视了那些低分和处于中间水平的大多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宗旨的课程,显然这是使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有效措施。其次,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全方位的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大多集中于体验型、表现型、实践型和操作型的课程领域,是十分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和谐发展的。

③可以凸显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强调每个学校都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自主规划、自我负责,这十分有利于每个学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凸显自己的特色,凸显自己的品牌。

④可以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地研究自己的学生,弄清楚他们有什么样特殊的学习需求;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别,有着哪些共性。同时,还要认真研究所教学科的教材内容有哪些是合适的,哪些不合适;有哪些需要改造或删除,有哪些需要补充、丰富或调整;有哪些学科知识可以整合教学。而且,还要兼顾到学校的发展远景和学校文化的再生。在这个过程中,要把这些内容弄懂弄通弄明白,教师不潜下心来是难以办到的,而当教师潜下心来弄清楚这些内容的同时,他们的研究能力也无异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样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是应该以学校为基地。(因为它的根源在学校,体现在学校)

二是应该以学校为基础。(要紧密联系学校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

三是应该以学校为主体。(要体现校本课程之“本”)第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主动的开发行为,它遵循的是”学生-----教师-----学校-----上级批准”这样自下而上的流程,学校是真正的课程开发的主体,广大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人。第二,它允许并鼓励学校在领会国家课程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对国家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改编或者整合。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给学校以充分的放权,让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权。

四是应该以学校为整体(是学校的集体行为,不是个人行为)。校本课程应该以学校为单位进行。

五是应该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宗旨。

六是应该坚持灵活多样。包含这样的几层意思:一是使用期限的灵活多样。二是课程的形式灵活多样。三是教材的资源灵活多样。四是开设的科目和数量灵活多样。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1)分析情况。外部情况的分析和内部情况的分析。

    (2)制定目标。包括一般目标与特殊目标。

    (3)确立方案。教学活动的安排、教材、教学环境、人员安排、时间安排。

    (4)理解并实施。(5)评价及修订。

《感受家乡新变化》校本课程纲要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二、总体目标

三、课程门类和内容(一)门类:政治。(二)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1、调查我市城乡居民自1978年以来工资增长情况,制成统计表。

2、收集我市城乡家庭生活各项消费支出,制成统计表。

3、通过访谈长辈或观察法归纳出我市环境建设、城市建设、文化发展方面的变化,制成课件或拍成照片

4、上网查阅我市1978年以来历年经济增长率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

5、享受养老、医疗保障、城市低保人数的比重的变化。

6、家用电脑、手机、VCD等现代家用电器的普及率。

四、可行性分析

学生分组活动,每组同学各自分工。

1、根据调查内容不同分别采用收集数据、图片、照片,访谈长辈等不同方式开展活动。

2、将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DV、FLASH短片、多媒体课件、手抄报、演讲稿、政治论文、诗词、漫画、其他绘画作品等多种形式展示家乡成就。

3、针对展示资料谈感想。

4、谈谈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打算,写成政治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六、课程评价设想

(一)分类评价。1、学习态度。分优秀、良好、合格。2、实践作品。分优秀、良好、合格。(二)反思性评价。(三)综合性评价

七、课程开发保证

3、试论教师专业化的内容及阶段。结合实际,谈一谈你现在处于教师专业化的哪一阶段,正面临哪些问题,又是如何应对的?

教师专业化的内容:(1)教师的知识;(2)教师的专业技能;(3)教师道德素养。

教师的专业化按阶段亦有:(1)职前奠基:师范生阶段的专业化;(2)上岗适应:入门阶段的教师专业化;(3)实践反思:在职阶段的教师专业化。

我当前处在教师专业化的实践反思阶段。处在职业反思阶段的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1)新旧知识的不断更替使自己在这方面滞后于年轻教师;(2)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诞生,让自己的原有思想与之不相适应;(3)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不及年轻教师。

面对这些问题,我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首先是不断学习新的知识,通过大量阅读和继续进修等方式,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以适应新时期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其次,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努力争取外出听课和学习的机会,让自己受到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从而督促自己不断进步;再次,多与年轻教师交流,在相互交流中接受他们的那种积极创新精神的影响,从而激发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试论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产生发展历程,每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一)教育学的萌芽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是指自从教育成为人类独立的社会活动之后,伴随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经验的日益增多,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开始对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在他们的政治、哲学等思想中有了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和说明。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西方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人,他们在阐述各种社会现象时同时阐述了教育现象,他们在提出其哲学、政治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教育观点。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撰写了《大教学论》(又译为《大教授学》、《大教育学》)。这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可以堪称为“学”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这部名著的宗旨是为了“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它开掘了对教育学这门科学进行专门研究的先河,初步勾勒了这门科学的研究范围和知识框架。一般认为这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教育学形成时期的一些重要著作:

英国洛克(1632~1704)的《教育漫话》

法国卢梭(1712~1778)的《爱弥儿》

法国爱尔维修(1715~1771)的《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

瑞士裴斯泰洛齐(1746~1827)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德国福录倍尔(1782~1852)的《人的教育》

英国斯宾塞(1820~1903)的《教育论》等

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1776~1841)。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著。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国哥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了教育学。继康德之后,对教育学作出重大贡献的便是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是继康德开设教育学讲座之后,最早系统讲授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为此,在西方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看做是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三)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革命性变革,特别是在社会科学方面,开创了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纪元。对于教育科学来说,同样是一个新的开端——使教育学走向科学化发展的新阶段。

克鲁普斯卡娅,列宁的夫人和战友,根据列宁的指示编著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第一本书。

加里宁,前苏联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对共产主义教育问题发表过许多演讲和论述,汇编成《论共产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前苏联教育家。十月革命后创办“工学团”,对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进行了成功的教育改造工作。他的教育文艺名著《教育诗》(1933~1935年出版)总结了“工学团”的教育经验。

凯洛夫,前苏联教育家。30年代联共中央作出决议批判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要求以系统文化科学知识武装青少年,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此,他主编了《教育学》。

蔡元培,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毛泽东称颂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对其给予了极高评价。1917年至1926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北京大学成为著名的高等学府。他写有《对教育方针的意见》。

陶行知,人们教育家,民主战士。有《中国教育改造》等大量著作。他主张“生活教育”,基本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对改造中国的旧教育进行了伟大的尝试。

杨贤江,笔名李浩吾,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家。著有《新教育大纲》,这是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拟定的教育著作,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批判了“教育清高说”、“神圣说”、“教育独立说”等观点。

徐特立,无产阶级教育家,他早年创办新式小学,曾到日本考察小学教育,回国后创办湖南第一个教育刊物《湖南教育》。他的著作汇编成《徐特立教育文集》等。

? 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进入新的技术革命的时代。在新的历史阶段,教育科学研究日益深入。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等人提出的教学理论,充实了教育学的内容,提高了教育学的科学化水平,被视为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保罗?朗格朗、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布卢姆。

5、试评析一本教育学经典名著,并谈一下你的阅读体会。

(1)把儿童看作儿童。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相信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能。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愚蠢的事情。

儿童尽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种内在的发展潜能。总之,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其天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会使儿童将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2)自然教育思想。所谓自然教育,就是以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即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能年龄特征而实施的教育。卢梭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

(3)卢梭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自己独特的生活;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期的存在并非单纯地为成年生活作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爱弥儿》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他通过对假设的一个教育象爱弥儿的教育阐卢梭的教育思想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    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6、试评析一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深受杜威的影响,源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形成和完善于长期的办学实践。所谓生活教育,按照陶行知的解释,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13]。“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4]一句话,生活教育的实质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15]。生活教育思想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体论。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16]他认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17]。“现代的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是要受现代的教育。”[18]“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领域论。陶行知指出:“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19]“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动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20]其基本特征是以“做”为教与学的中心,强调“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21]。

    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首先要打破学生关,消除儿童与成人、男子与妇女的界限,让所有男女老幼都成为普及教育的对象。其次,要打破先生关。他认为普及教育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小先生制”,发动全国的小学生和识字成人来开展普及大众教育。再次要打破课堂关,普及教育必须适应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工学结合,时间安排和教学组织应灵活多样,一定不能妨碍群众生产。第四要攻破课本、纸笔关。他提出:“中国是个穷国,必须用穷的方法去普及穷人所需要的粗茶淡饭的教育,不用浪费的方法去普及穷人所不需要的少爷、小姐、书呆子的教育。”普及教育要从群众经济状况出发,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第五要攻破学校关。他认为专靠学校很难普及教育,因此必须采用自学团、共学团、工学团、空中学校等组织形式,广泛开展普及教育活动。第六要打破人口关。要普及教育,必须控制人口增长,节制生育,推行避孕、晚婚和只生二胎的方法,否则很难普及。第七要有立法保证,“劝导与强迫并行”,同时要使一切妨碍别人求学的人都受到法律的制裁。

创造教育思想

    他指出:“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22],换言之,“‘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23]。就创造教育而言;“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24]陶行知重视创造教育,不仅撰写了《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和《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等创造教育专论,而且在其大多数教育论著中都论及了创造教育问题,尤其是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他在《育才三方针》中规定“向着创造生活前进”是其核心[25],在致育才学校全体师生的《最后一封信》中又以“为科学创造而学习”和大家共勉[26];他创办重庆社会大学,强调创造新世界是社会大学“主要的功课”,“社会大学之道”首先要明白人民的四个大德,即:觉悟、联合、解放和创造[27]。凡此可见,创造教育理论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陶行知强调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即:(1)“治学”能力,即自动、自学和自得的政治学能力;(2)思维能力或认识能力,即观察、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的能力;(3)“治事”能力,即手脑并用,能言能行,善待人,会办事的能力。他主张创造教育应从儿童抓起。他撰写了《创造的儿童教育》和《民主教育》等文章[28],提出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需要“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7、结合你学习教育学的历程,谈一下你不同时期学习教育学的体会,教育学在你工作的不同时期对你的工作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教育学不能单纯作为知识内容进行教和学,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三个基本的问题,既教育经验与教育理论相统一的问题,批判反思与建构个人教育知识的问题和通过学习教育知识获得乐趣与实现主体解放的问题。 教学中应该做到:

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始终将自己作为教学者与学习者相统一的角色来看待。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习者,一个与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共同成长的学习者,通过平等地讨论和对话,表达自己的教育认识,吸纳学生合理的教育见解,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同时,也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位于讨论、对话、商讨、沟通、质疑、批判的过程,不想把自己的课堂搞成一言堂,希望同学能够参与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人,真正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其次,改变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开辟教育学第二课堂。在课堂上,提倡平等对话,在课外,提倡积极交流。

此外,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找回自信与尊严,这是真正培育学生教育智慧和形成个人教育知识的前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提问与思考,要欣赏学生的表白与论述,要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想提供机会与条件。我希望学生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习者,而不是一名老实的只会用耳朵学习的机器。为此,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课堂上形成教师的知识与话语的霸权,要倾听学生的表达,要尊重学生的见解,要谦逊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与看法。幸好,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一定程度上学生与我都获得了某种认识上的自由,我惊喜地看到,许多学生开始能够从教育的角度,用教育的思维,形成教育的理念与智慧。不仅如此,我更希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自由与愉快。

(一)学习教育学,是树立科学教育观的需要

(二)掌握教育学,是正确制定和自觉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条件

(三)认真学习教育学,是科学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四)学习教育学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五)深入学习教育学是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的理论前提

8、从教育学的视野看《幼儿园》这部记录片,你有什么感受和体悟?

《幼儿园》是纪录片,作者在有意无意之中作了一个概念的置换:全托幼儿园只是幼儿园这种集体教养方式之一种。集体教养与家庭教育互为补充,但不能相互替代。孩子在家庭中体验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在集体教养机构中开始社会化的演习。幼儿园可以“像”家一样,但“不是”家;老师可以“像”妈妈一样,但她们“不是”妈妈。影片中所展示的孩子被忽略、被欺负,穿衣吃饭等生活细节的种种无助,在日托幼儿园中也有,但只要孩子心中有父母的爱为依托,而且在“每天”回家的时候有机会言说这些事件,有人倾听和分担,那么这些挫折不必然成为创伤性事件。其实选择幼儿园,不需要懂太多专业的知识,凭着母性或父性的本能就可以了。

另外,生物有自我修复、适应环境的本能,人也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这种能力要建立在早期对爱的体验上。让我们一起来关注真实的孩子世界。让老师感受到,不仅要爱孩子,还要会爱。在孩子孤独无助的时候,给予孩子帮助,在孩子承受压力的时候,给他制造有利环境,合理体验生活。许多家长认为,交钱给了幼儿园,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就不用费心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孩子6岁前的教育,需要亲情,需要个别化的教育,一对一的进行交流引导,而许多家长忽略了这些。家长应该关注孩子,要蹲下来去聆听孩子,感受孩子的压力,给予孩子理解。环境本身是没有错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对孩子进行关注和引导。

离园时,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第一个来接自己。影片中记录了一个幼儿从开始放学到最后自己一直是一个人默默的等待着,手里拿着自己的小书包做在阳台上可怜巴巴的望着自己的父母可能来的方向。然而,老师却一直没有出现在镜头之中。我认为,在放学后应该用一些非集体性质的小游戏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如:玩搭积木`插塑等,让幼儿感觉不到等待自己的父母是那么的无聊,看到别的小朋友走了会那么失望和伤心。这样玩自己的能很好的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从中得到乐趣。

    其次,是给幼儿洗澡的镜头。一保育员坐在淋浴一旁的凳子上,幼儿在一边排着队等着自己被“虐待”。依我看,在这里我们可以放一些防水小玩具,浴室环境也可以稍微装饰一下,可以让幼儿自己坐稳了洗澡,在玩乐中洗,静静地一个或两个小朋友一起相互帮助,洗完后让老师检查,看谁洗的最干净,最符合老师的要求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洗澡,而且还可以得到乐趣等体验。

    我认为对于幼儿而言最重要的是教他们怎样保护好自己。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身上负着的不仅只是教育儿童,还好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从实际出发,把努力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幼儿都学会自我保护,关爱他人。

    清楚地记得,影片最后打出了这样的一行字:“毕业第二周,袁老师产下一男孩,三年之后,她的孩子也会上幼儿园……”仔细品味一下这段文字,不禁陷入沉思。这充分说明了,一名幼儿教师对幼儿的重要作用,以及对这一代一代的人的深远影响。时代在变,人在变,环境也要改变.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方法也要不断改变,不断吸取新鲜血液.要结合社会的需要,幼儿自身的需要,把工作做到实处,不要只打个“花架子”!要有真学识,才能把下一代教育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