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

来源:互联网 发布:在哪里看淘宝注册时间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05:12

最近大秦帝国这部连续剧很火,我闲着无聊便下来看看,却被其深深吸引。该剧主要讲述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的故事,看完该剧,我对商鞅及其法律颇有感触。在网上,我看到一个写的非常好的评论,转载如下:

这几天废寝忘食,看完了洋洋洒洒51集的《大秦帝国》,颇有感触,就电视剧本身和历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依法治国与商鞅的法家思想

这部片子由始至终都在强烈的灌输一种依法治国的思想,这与其说是商鞅之心,更不如说是书原作者借商鞅之口,表达自己对法制的极大推崇,是作者的一种强烈治国思想。

对于商鞅的依法治国,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点,一是执法如山,二是法律行政,三是大仁不仁,四是立法不变,五是法不诛心,限于篇幅只一一概说一下。

执法如山,商鞅不畏任何权势,面对皇帝的哥哥,既是贵胄又是铁杆变法派,仍然不轻法,易法,施与劓刑,片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有功于前,不为亏法;有善于前,不为损刑,看到此句话深为震撼。法律行政,片子中商鞅一直致力于实现这样一种行政方式,商鞅的理念就是,不论谁来行政,法律完备后,只需要依照法律处理相对应的问题,完全依靠法律来使国家机器运转,也就是把要法治不要人治的思想全面推入行政环节,政府依法自转,国家依法自行。大仁不仁,片中的大仁不仁其实就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对一个犯法的好人开恩,就是对其他人的不仁,片中商鞅诛杀违法对村民进行救济的县令,要求村民自救,是为刻薄寡恩,却是在维护法律之公平,法律之权威。立法不变,就是法律一旦确立,轻易不能改变,片中赢驷曾对商鞅说,秦国一些法律已经不合时宜,应该做适当修改,而商鞅明知有些法律已经不合理,但仍然坚持不变,原因嘛留到后面在论述,卖个关子。法不诛心,这恐怕是古代法制与人治一个重要的不同,只要你没有实际实施,怎么想使坏都没有罪的,老世族在密谋对付商鞅,破坏变法时,商鞅手下建议先下手为强,商鞅对手下说,法不诛心,只要他们没实施,就没有罪,等他们实施了,再依法论罪。

这些思想很多都有现代法制的特点,历史上的商鞅有多少与之相似,难说,但是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契合,商鞅也是我国古代法家最成功的变法者。结合片子,谈一点个人对商鞅之法的看法。

商鞅立法重刑重赏,小罪重罚,为其一大特点,为何会如此,我觉得一是乱世用重典,二是商鞅主张人性本恶,主张用刑罚规范人的行为,去恶从善。三是面对世族的阻碍,需要铁腕手段。四古代刑罚多有残酷,属历史局限。立法最终目的为何?个人觉得有两点,国家富强,民生幸福,而商鞅之法明显过于执着于国家富强,严重忽视了民生的幸福,事实上民生的幸福反过来又能促进国家的富强稳定,反之,大大增加国家不稳定因素。性善性恶论本身就争论不清,这里不做讨论,就乱世用重典和打击世族来说,是不是一定要依靠重刑?我觉得其实应该更侧重于公平,兼顾重刑,易中天品三国时,就对诸葛亮依法治蜀评价颇高,而诸葛亮就以公平为重。历史上的商鞅重刑,不仅得罪了世族,老百姓也并不喜欢他,他把老百姓也得罪了。其作法自毙,根源很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法律的合理性,法律无论轻重,都有合理不合理的问题,商鞅立法,出自一人,难免有不合理的地方,有些其实是很有必要修改的,但这就和商鞅立法不变的理念有冲突,商鞅最终舍去合理性,选择了固法,商鞅固法有其苦衷,但不权衡考虑,易产生新的矛盾。事实上片子中商鞅始终没有解决甚至都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就是如果立的法本身就是弊大于利的,怎么办?

关于人治与法治,秦穆公时,人治称霸,商鞅认为,人治不稳定,出现明君明臣,可以兴盛一时,但是人亡政息,不能长久。要长久,只有依靠法治。关于这个问题,我一直都有思考,是中国封建制度下,缺乏法制思想,如何保证法治?帝王交替,法律变更,朝令夕改,如果是昏君暴君,其法推行全国,破坏将比人治深的多,此问题一直困扰于我,商鞅给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法律行政和立法不变,首先有法律自行运转治国,其次法律一旦确定就不轻易改变,这样,既是出现一两代庸君,昏君,国家依然可以自行运转。这也就是商鞅为什么明知法律有瑕疵漏洞时仍然不轻易修改法律的原因,在缺乏法制思想的背景下,法律稳定比任何其它东西重要的多。但是商鞅仍然说,在昏君,奸臣同时出现,并大肆废法坏法,国家仍然不能幸免。不过这就涉及到帝王制度本身的问题了,限于篇幅不展开讨论。但是我觉得从概率上来说,风险确实要比人治低很多,而且如果商鞅这种制度在秦统一六国后能长久推行下去,像后来儒家那样逐渐深入人心,成为绝对主流的话,法制理念将会成功国家信条,现代法制思想也可能在后世逐步产生,从这个角度说,法家比儒家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历史后来选择了儒家,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关于商鞅之死,以前我对商鞅的死就简单认为是改革损害了旧世族的利益,才被旧世族所杀,看了大秦帝国,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多想法,中国变法,即使是法家,也几乎都是人亡政息,商鞅变法确是个例外,商鞅死了变法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商鞅是不是因为“刻薄寡恩”,埋下被杀的种子呢?我觉得这不是主要原因,改革肯定就有利益受损者,受损者也往往是有权势的利益既得者,这些贵族,你就是抢他一只鸡,他也不会放过你,鸡不值钱,但他面子上过不去啊,何况是剥夺其贵族权力,削其土地财富,甚至处于刑罚,所以商鞅无论实行严刑峻法,还是比较温和的法律,旧世族都会恨其入骨,都想要他死。商鞅之死,一方面是就贵族欲除之后快,另一方面,惠文王也想杀他,惠文王杀他一举两得,一得可以缓和旧贵族和新法之间的矛盾,旧贵族虽然恨新法,但这种恨更多的是转移到了商鞅的身上,做为一个新继位的新君,杀商鞅可以缓和矛盾,争取旧贵族的支持。二得除去商鞅,可以巩固皇权,商鞅执掌国政,官居大良造,大良造相当于后来的三公的权力聚一身,对皇权威胁太大,除掉商鞅,才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功高震主有不急流勇退者,善者几何?惠文王是支持变法的,所以商鞅之法可以推行下去,片子借惠文王之口说出,变法需要两三代人才能稳定,当法习以为常时,法制才能真正深入民心,而这需要从小在法制环境中成长,深信法制又缺乏对人治了解的人成为社会主体时,法制才能稳定,才不会有复辟的危险,这至少需要两三代人。商鞅法制做的太好了,以至于惠文王可以放心杀掉他,商鞅法律行政使得秦国没有商鞅,也可自行运转,真的做到了法治国,商鞅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这在电视里叫栋梁拆。

二:关于电视剧本身的一些看法

做为一个电视剧,为了好看,肯定和历史有出入,加上改变自小说,小说作者有自己的思想和主旨,电视编剧又进行了二次加工,出入更大,比如加入一个公主,一个白雪来一段三角恋,这些无可厚非,但做为一个爱好历史,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对有些情节还是有看法的。

比如庞涓这个人物,孙膑一生的对手,这部片子里变成了一个无视天下,死咬秦国的疯狗,虽然增加了剧情的冲突,但和庞涓这个人物历史形象差距太大,个人看得有点不习惯。类似还有商鞅收复河西之战,举国之战变成了两个人打赌的儿戏,函谷关是后来惠文王收复的,这里变成了商鞅,有这样的必要吗?商鞅本非将略之才,何必非要把他表现为一个军事天才。秦孝公与商鞅的关系也有些渲染过度,秦孝公这样雄才伟略的君王,在片中竟然也说出了君可自取的话,甚至还留下了不受秦王节制的所谓“护法”军,事实上惠文王杀商鞅,有可能都是秦孝公的遗命,雄才大略的君主是不会因为私人情感忘记国家的,何况还是家天下的时代。最后是商鞅之死那几集,作者可能太喜欢商鞅这个人物,为了把他塑造成高大全,从容赴死的人物,情节编排上甚至已经不合逻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有缺点的英雄才是真实的英雄,世上哪有完人?此外,像关于墨家的情节,秦孝公只有一个儿子的情节,惠文王老师因何获罪等问题,与历史出入颇大。史书有明确记载的东西,做大改动个人觉得不可取。

通观此电视剧,商鞅变法之勇气决心深深震撼了我,两次眼泪在眼眶中打转,王志飞的演绎入目三分。赢虔,这个史书上记载只字片语的人物,我觉得通过作者的合理想象,改造非常成功,算本片一大亮点,做为变法的铁杆支持派,最后变为栋梁拆的关键,其对杀商鞅的分析让我深有启发,此外,蛰伏深远的甘龙,求贤若渴的秦孝公也很出彩,看片子时可以慢慢体味。

最后是关于春秋战国民风的一些疑问,片子里面经常用“嗨”“采”这样的词,不知是不是有出处,尤其“嗨”,感觉很日本,刚看的时候觉得很别扭。另外像墨家,游学风气,老秦民风等,有些和想象也有出入。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