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摘)教育忧思

来源:互联网 发布:nodejs前后端分离源码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18:42
  一、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代表当代经济学界最新潮流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贝克尔教授(Gary Becker)和卢卡斯教授(Robert Lucas)关于教育与科技人才问题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民族未来前途取决于两大因素:“人才资本”和“物质资本”的“高水平均衡”。而最终的民族未来和国家前途则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才资本”的积累。只有对人才资源的长期、大量投资才能使技术进步“内生化”,将经济运行被动模仿的低效率的“外部效应”,转化为主动高效的“内部效应”。同时,他们推翻了传统经济学界认为经济发展基本动力的两大理论:一种认为源于“投资型”,一种源于“消费型”,“消费--投资”的最优决策构成“均衡增长模式 (Intertemporal generalequilibrium) ”,而认为经济成长的根本性动力是“科技进步 (science andtechnology)”。

  关于这一点,胡锦涛同志在九四年底也说过:“二十一世纪国家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然而,我国的国民教育现状却呈积重难返的发展趋势。


  
二、触目惊心的教育现状

  一九七八年,历经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的教育界已百漏千疮,没有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五分之四。而实行农田“包产到户”后,农村学龄儿童升学率更进一步降低30%(教育部统计资料) ,大量的孩子缀学帮耕。

  八五年城市改革开始后,农民收入直线下降,城市居民收入是农民的三至十倍。农村教育经费捉襟见肘,而“义务教育”的学费,相对于农民收入十分昂贵。

  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92年度我国的教育经费只占政府预算的2.5%,这一比例到93年、94年更下降到2%以下,在世界151个国家中,名列第149位。全国仍有四分之一的县没有普及小学教育,贫困地区、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升学率只有30%,中学升学率只有10%。全国平均中学升学率只有44%,也就是说,全国有56%的孩子没有读到中学。

  由于长期实行的“大学免费,毕业分配”的大学制度,使全国大学升学率不到2%,九二年的统计为1.4%。即使完成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的计划:每年增加一万名大学生,仍大大低于世界大学生占人口的平均数:16%,更无法与高收入国家大学生占总人口的42%,相提并论。

  日本比较教育学者南亮进认为:我国的初级教育相当于日本1905-1910年的水平,落后85年;中等教育相当于日本1915~1920年的水平,落后75年;高等教育相当于日本1920年的水平,落后70年;教育经费相当于日本1925年的水平,落后65年!


  
三、惨不忍睹的人才浪费、流失

  一方面人才奇缺,一方面却又存在着大量的人才浪费。近年来,虽然人事关系、户口等一系列复杂手续有所简化,“人才交流会”也促进了人才的流动,但仍未完全形成正规制度化、自由市场化。大学尤其是名校毕业生的忙于出国----据国家教委特别成立的“海外留学人员研究课题组”调查的资料显示:近年来各种出国留学生共计22万多人,其中仅美国就累积共达十多万人,至今回国的只有七万二千人,其中还包括许多拿外国“绿卡”者。这些留学生中公费的占50%,单位出资的占40%,自费和其他的占10%。出国前已是高级技术人才的占44.1%,已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占51.2%。目前,被这些发达国家掠夺的人才,留在海外学者已婚的达74.1%,加上从国内带配偶到海外定居的已达83.1%,另外, 还有6.9%的正在办理观光、探亲等前期移民---也就是说,这些人才再也不打算回来了。

  这些一去不复返地流失的是中华民族的精英和希望!

  
  
四、民族灾难:国民素质劣质化

  90年,我国失学儿童有七百多万,之后逐年累加。现在我国儿童中,五至十四岁“不在校学生”竟达3000万之巨!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大陆成人文盲率达15.9%,累计十四亿中,竟有文盲、半文盲2.5亿人。另外,总人口中一年不看一次报纸的“识字文盲”高达五亿以上,绝大多数是信息闭塞的农民。
  农村的现实是:蒙昧制造了贫困,贫困又继续着蒙昧,形成一种每况愈下的恶性循环,这样的直接后果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国民素质问题,文化劣质化问题和民族危机问题。
  教育灾难的直接后果不仅导致贫富两极分化,更使整体社会文化劣质演变。在绝对贫困人口进一步激增的同时,那些投机爆发、有钱的高官、大款,又出现了花几百万排场的豪门宴席、大办婚丧嫁取的“野蛮消费”,这是畸形攀比的社区文化演绎的直接后果。


  
五、恶性循环的教育体制

  在农村,培养下一代的人民教师,许多不是经过专业培训,而是从农民中挑选的“民办教师”,他们的薪金是由各地干部制定,从农民集资来的,得不到基本保障。92年全国共拖欠教师工资已愈十四亿。另外,民办教师与农民一样,没有社会福利和保障。这些因素,致使教师素质低下。

  据国家教委92年统计,仅陕西省“民办教师”就有八万四千人,包括城市在内, 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31.7%。在湖南桑植县二千四百名小学教师中,合格者仅一千三百人。然而获得过正规师范学校培训的教师,则纷纷“下海”“跳槽”。

  因乱收费问题,在农村能读到高中的孩子为数极少。而最近推行的教育产业化,在大学生交费就读的同时,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学生贷款制度,使贫困的农民子弟上大学更是雪上加霜。


  
六、科技人才断层的严重后果

  在我国工业职工中,据1987年统计有大中专以上学历者仅占2.03%,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46年,整体水平相当于初中毕业。平均工龄很短,仅十三年。高级技工占2%,中级技工占24%,初级技工占74%,而同期日本的高级技工则占32%,中级技工占43%,初级技工只占25%。在高、中、低级技术职称比例方面,大陆是1:7.4:20.3,而世界平均为1:3:6,发达国家为2:4:5。

  在日本、美国,企业职工“在职教育”早已是经常化的制度,而在我国,却被高达30%的“在职失业”取代。这种差不多高达3000万人的变相失业大军,即是机构臃肿的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团体“超编人员”,大量的公务员一方面无事可做,也没有再就业培训,一方面坐领工资。这种人浮于事的状况,虽反复下达“精减机构”的文件,却难见收效。

  科技人才缺乏导致的直接后果,使经济发展被动、乏力,产品质量、等级差,更新换代难、慢,科技产生断层,无法产生高科技、高附加值智慧型产品,适应参与现代经济发展趋势。产业升级大面积被动地依赖外国----这就涉及到智慧财产权问题。更严重的是这种被动模仿在整体社会中制造的普遍的假、冒、伪、劣现象,和这种惯性环境下形成的对技术、科研的轻视。

  
七、必须进行实质性教育革命

  对于教育一再恶化的境况,我国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92至94年接连三次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然而问题在会议之却未能得到解决----由于体制存在的弊病和僵化,最重要的“国家没钱”,使得政令不通,教育的问题越积越深。累积至今,单靠将教育经费提高至世界平均水平的4%是不够的。

  首先,问题的根源在整个体制,因而要治根治本,必须对现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使教育发展按照法律规定,独立运作,接受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直接监督。

  第二、制定严密的教育立法。设立严格、效率的执法机构,规定每位儿童都须接受至少九年教育的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对违法缀学者责任者,分别追究学童、父母、学校等的方面法律责任,直接由监察部门予以公诉,依法对其管教、监禁、罚款。

  第三、切实贯彻《义务教育法》。公立学校的一切费用由政府教育机构提供,绝对禁止任何人和单位向受教育者收取任何费用,包括以往的书本费、学杂费、校服费等。否则受教育者有权依法控告任何收费者。

  第四、 全面提升教育经费。立法规定教育经费在GNP中长远发展所占比重,至少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保证专款专用。采用世界各国行之有效的最新教育经验,增加教育内容,购置教育设备,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

  第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育质量。规定从业教师必须持有相应师范专业教育资格证书,对现业的未经培训的教师,逐步全面强化培训,仍不合格者予以辞退。

  第六、提高教师地位。实行全民教师一律平等,公平合理地给予各种待遇、福利、职称和调升。使教师的工资和社会地位保持在中高等以上的水平。

  第七、推行社会化大教育。开放社会办学、鼓励私人办学,并由国家予以必要的补贴。推行各种学习形式的成人教育:电视学校;函授、业余学校;夜间学校等。推行职前培训、在职教育、短期进修、强化训练、代培委培等多样化教育形式。

  总之,面对今日已积众难返的国民教育,必须采取彻底果断、雷厉风行非常措施,实施全面的“教育倾斜投资”,进行一场实质性的催枯拉朽般的教育革命。否则,别说教育继续恶化,就我们的国家、民族,面临的也必将是一场后患无穷的灾难。

  让每一位有良知的国人一起大声疾呼:救救我们的民族!救救孩子!


    
质疑高校培养方式,硕士博士岂能批量生产

  原复旦大学校长、现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昨天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对目前国内高校硕士生和博士生“批量生产”的培养方式提出了质疑,他向社会呼吁,不要一味追求高学历,否则,社会难以演奏出“动人的交响乐”。

  有数据显示:2001 年,中国的研究生在校人数是46万人,2002 年,中国研究生在校生数量猛增到62万人,上升幅度位居世界第一。一些高校出现了一个博导带10余名博士生的现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博士质量让人怀疑。

  “不同的学科对学位有不同的要求,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批量生产研究生,这样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肯定难以保证。”杨福家认为,一流的大学不一定是最大的大学,也不是都必须培养硕士生、博士生。现在中国每所高校都扩招,都宣称要办成国际一流,这不切实际。

  谈到一流大学,杨教授作了一个巧妙的比喻:“不同的学校要构成一个系统,好像是一支交响乐队,你要奏出动听的音乐来,光有钢琴、光有小提琴那是不可能的。”杨教授指出,当前中国的技术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学校要明确定位,既要有以培养硕士博士为主的一流大学,也要有培养高级技术工人的高职学校,各有分工,学校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也才能在整体上尽早达到世界一流的目标。”


    
清华北大排名进不了世界高校前100名?

  教育部刚刚对社会公布了出国留学选择学校的名单,这是很负责任的举动,尽可能让学生避免上外国野鸡大学的当。我一直认为中国著名大学的本科教育虽然比不上欧美日的顶尖大学,但眼下也绝不比外国的中等大学差。依据是杨振宁先生的话。前些年,一位香港的士司机在酒店门口载客人,忽然从汽车的反光镜里认出客人是杨振宁先生。司机大喜过望,于是请教杨先生,说自己的儿子考上内地一所著名大学的物理系,同时也被英国的一所大学录取,全家拿不定主意,想听听杨先生的意见。杨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应该在国内读。因为国内著名大学的本科教育不比英国差。杨先生还建议,如果孩子将来要读研究生,有机会可以去读美国、英国的大学,因为那里的研究生教育比国内好一些。诺贝尔奖得主杨先生如此看法,我以为可作根据了吧?

  我一直认为留洋不一定比在国内读大学好,要分专业。

  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的赛艇队年年跟清华北大比赛,至少人家认为基本门当户对。赛艇咱们可以赢人家,但是要像人家那样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差距不小。可是这差距根本不像有人所说,如天壤之别,否则就有自惭形秽的嫌疑了。

  在13亿人口的中国,清华北大热得红烙铁似的。今年清华招收了校史上第三个破格新生,第一个是吴晗,第二个是钱钟书。这位河南新生的娘一听说儿子被破格录取了,当下跪在院子里,冲着北边磕了三个响头。对一个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年轻人来说,这意味着人生起飞的开始。但是我也听到另一种声音,说北大清华在世界上的排名进入不了前100名。我对此表示怀疑。

  关键是这个排名是谁排的?这个标准是谁定的?这个标准依据的是哪种文化的价值观?

  比如世界大学排名,对中国大学的人文研究成果基本忽略不计,这是西方的人文偏见。这就相当于高考的时候少考一门。另外,有些评价标准中国大学根本没有,比如“校友捐赠率”,中国哪有大款校友,每年拿出几百万上千万美元捐赠母校的?中国80年代的大款基本没上过什么学,压根没母校。这相当于高考的时候又少考一门。如此少考好多门课,那成绩可能公平吗?如同诺贝尔文学奖,除人文偏见之外,还在于有没有翻译作品。鲁迅、茅盾、钱钟书、沈从文、王蒙,哪位的文学成就也比好多入选者强多了。如果不是有马悦然先生帮着翻译,帮着公关,诺贝尔奖打死也轮不着高行健呀?

  因此,我对被人低估了的中国大学世界排名,也采取忽略不计的态度。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