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简史

来源:互联网 发布:软件验收测试方案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10:59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3&ID=880255&page=2

黄金简史 (上篇)
张志雄 / 文




  黄金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身分的象征,它曾是君王的专利,历史上的好多次战争都因它而起。而从近代起,黄金又被赋予硬通货的功能,“金本位”制的出现更使它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黄金市场复活了吗

  世界黄金价格1999年到达每盎司251.9美元的底部后,终于在2001年走出一波上扬的走势,尤其是2003年底突破每盎司414美元,让“金甲虫”(黄金多头投资者)雀跃不已。然而黄金市场的未来走势仍让人狐疑不定,乐观者认为黄金价格的第一目标位在每盎司450美元,第二目标位在每盎司600 美元。至于极端多头者,认为再创黄金历史新高,达到每盎司1000美元也不是没有可能。但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别高兴得太早,毕竟自从黄金价格在 1980年到达每盎司850美元之后,便一路盘旋而下,中间屡有反弹,却还是进入了长达20年的熊市。
  现当代黄金市场投资的基本状况,我们放在下篇讨论。现在让我们放开视界,看看黄金的历史,毕竟作为一种投资品种,它比股票和债券等历史要早得多,也精彩得多。
  这里要声明的是,本文的写作资料主要参考了享誉全美的投资顾问彼得·伯恩斯坦的《黄金的魔力》(台湾商周出版社,2002年版),他的《与天为敌:人类战胜风险的传奇故事》和《投资革命——源自象牙塔的华尔街理论》等书有大陆版,皆脍炙人口。另外,我搜集了《信报》创始人林行止从八十年代后期到现今的几乎所有关于黄金市场投资的政经短评,力图更为准确地勾勒出当代黄金市场的纷纷攘攘。
  我还要强调一点的是,尽管一个好的投资(投机)家在执行操作时要往前看而不是往后看,但投资(投机)最终成功的第一要素是经验。投机经验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用不断行动来累积,能让你最终成功的无非是要么有惊人的运气要么就是至少有一次破产经历,然后凭借生存意志反败为胜。另一种投机经验的形成是间接地吸取历史教训,然后在投机时加以具体应用分析,这种在有风险控制前提下的投机积累的财富比较渐进,但不会一夜间输个精光。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吧。

  金币的发源地

  早在人们把黄金当作货币使用之前,由于它的耐久性、密度以及金光闪闪的特点,黄金很自然地成为财富的象征。黄金有着很高的延展性,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将它变成任何形状。一盎司的黄金很少吧,但它可以打成五十英里长的金丝或一百平方英尺面积的薄金片。跟地球上任何其他的元素不同,古往今来已经挖出来的金子,现在仍然保存完好。4500年前埃及人的金制假牙齿桥,现今状态依旧良好,就是装进你的蛀牙里也不要紧。
  黄金的密度也相当高。如果要把目前所有存世的黄金装入一个空间,只要一艘大型油轮就可以搞定,它们的总重量大约为十二万五千多吨。同样重量的铁,只要美国钢铁工业几个小时就可以出产,但它们只值五百五十万美元。而现存的黄金价值一兆美元左右。由此可以想象黄金在古代世界的地位。比如,上帝就很喜欢黄金,他亲自指示尘世的代理人摩西要用黄金来装饰布置膜拜他的圣所、圣幕,而且要求得很详细。同时《圣经》上有四百多处提到黄金,可见备受关注。席巴女王觐见以色列人的王所罗门时带来三吨之多的黄金,以今天的金价计算,价值二千亿美元。
  根据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吕底亚人“是我们所知当中第一个铸造、使用金币和银币的民族,他们可以说是最早的零售商”。吕底亚是公元前700年位于小亚西亚西部一个富庶的古王国,距离希腊爱琴海大约二百英里远。吕底亚处于各文明地区的东西交通要道上,繁荣的贸易和商业活动对简易兑换流通的金币产生了自然要求,而且吕底亚位于盛产冲积砂金的佩克托勒斯河岸,黄金供应基本面良好。
  吕底亚的末代皇帝克罗伊斯制定的新币史塔特对后世影响久远。史塔特由二十四克拉纯金构成,还可以细分成三分之一、六分之一和十二分之一等更小的单位,因此促成了金衡盎司的发展。而且,克罗伊斯采用了金银复本位制度,银币用于交易数额较小的场合,成为以后的货币历史主流。另外,吕底亚人发明了我们今天挂在口上的“试金石”,它是种黑石头,金匠把金器在黑石上划出条痕,然后把条痕与一组二十四支由含有不同金、银、铜等组合的试金针划痕加以比较。若是符合第二十四支试金针所划出的条痕,就表示这个金器是纯金的。
  黄金作为货币的转变在社会学上有重要的意义,它促成了黄金的大众化。因为,它的使用和拥有不再是君王的特权。到了罗马帝国,虽然国力强大、疆土广袤,每年黄金产量至少五吨以上,但奢侈爱炫耀的罗马人仍面临黄金严重短缺,他们不得不面临今后许多国家都会遭遇的三种解决方案:
  第一,忍受货币供应不足,承受萧条通缩的痛苦;第二,从其他地区输入黄金,不管是掠夺还是交易;第三,用同量的金属铸成更多的钱币,也就是货币贬值。
  罗马帝国的暴君尼禄是第一个采取货币贬值的皇帝。尽管尼禄可以把自己的母亲和妻子杀害,但在做贬值这件事上还是小心翼翼。只是到了公元260年加列努斯皇帝登基,物价每年上涨9%以上,而在之前的350年间,罗马帝国的物价平均上涨才0.4%。这样,货币当然大大贬值,当时小面额的罗马银、铜货基本没什么价值,金币则是在勉强维持。
  直至公元306年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即位后,开始发行拜占庭金币,重达4.55克,纯度98%,以一盎司300 美元计算,相当于今天的42.66美元,但购买力要比现在大得多。拜占庭金币以不变的重量和纯度持续发行了七百年,是历史上发行期最长的金币。
  虽然君士坦丁大帝利用将基督教奉为国教的名义,将帝国各地的无数神殿中几百年的金银财宝充公,其中的大部分用来打造他的皇冠。不过,比起“装饰”来说,作为黄金的另一项功能的钱币,已在罗马帝国时期显得清晰和更为重要。
  拜占庭金币,在当时就被人形容为“从地球的一端到另一端,无论哪里都可以流通。它受到所有的人、所有国王的崇敬,因为没有一个王国的货币可以比得上它”。在今天看来,它可谓“中世纪美元”。货币史家罗培兹甚至认为:“拜占庭金币的稳定性与价值更胜美元。它不只是一块黄金而已。它也是一个象征、一个信仰,是神圣的皇帝派去民间的信差,是上帝的选民派去其他国家的大使”。
  1453年奥斯曼人攻陷君土坦丁堡。拜占庭金币随之消失,它留下一个疑问:“为了维持一个稳定而又值钱的货币不惜牺牲一切,这样值得吗?”或者说,金融的稳定固然得到许多人称许,但它从来都不是一条必然会通向经济繁荣之路。那么最适宜的道路在哪儿?这个疑问困扰了后来的西班牙人、英国人和美国人,至今众说纷纭。

  东方吸金大法

  公元四世纪至六世纪,拜占庭的商人从中国输入大量的丝,然后运往欧洲高价出售。这些商人对于中国人如何生产丝极感兴趣,多方刺探毫无效果,最后还是用黄金收买了两个教徒,造丝的秘密终于泄露。之后拜占庭就停止向中国进口丝了。
  中国、日本、印度等东方国家从没有把黄金作为钱币使用,最珍贵的钱币材料是银。东方人把金看成商品——也就是一种具有真实使用价值的物品,而不是一种支付工具。伯恩斯坦认为:“黄金可以用来装饰、玩赏、美化,还有最重要的是,储存财富。的确,东方人一有钱就想要买黄金储藏起来,不像我们现代人一有钱就想要购买梦寐以求的金表炫耀一番。”
  其实,我们东方人储藏的本性决定了不仅对于黄金,只要是财富,包括今天的纸币都要存在银行里。 于是,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是“吸金海绵”,黄金到那儿就不流出来了。在十七世纪航海大发现后,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把美洲大量的金银财富运往欧洲,但很快就流向亚洲。从1600年到1730年之间,欧洲金、银流向近东的数量超过美洲大陆输往欧洲的数量。
  即便是今日,印度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买主,他们花在黄金上的花费比花在在汽车、两轮交通工具、冰箱、电视机的总和还要多。
  其实,亚洲今天仍在上演吸金大法。像日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存底名列世界前茅,就是很好的证明。
  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中国等地没有将黄金作为货币,背后潜藏着黄金是权力和尊贵的象征的意思,它可能到今天还在影响东方人对待黄金和黄金投资的态度。
  黄金在中国没有世俗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早在唐宪宗(公元806年到821年)时就用纸币的“飞钱”来代替铜钱,这个伟大的发明让中国等东方国家受益匪浅。
  到了元代,马可波罗将这个伟大的发明写入游记中,但当时的欧洲人根本不信。

  致命的毒药

  古代中国从来没有把黄金视为货币,而直到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人一直想把黄金整合到货币体系里,纵然当地的黄金供给十分稀缺。
  1400年欧洲本地的黄金产量不超过四吨,在钱币需求方面,这些黄金仅可铸造出一百万达卡特金币。与此同时,仅威尼斯一年就输出了一吨重的达卡特金币。金银的短缺,使得许多地区又回到以物易物的方式,特别是在本地交易。
  比如胡椒粉比同重量的黄金还值钱,这种很受欢迎的日用品就充作货币来使用,德国贵族甚至以“胡椒人”来称呼银行家。
  于是,十五世纪成为历史上少有的一个时期:黄金的花用远多于储存,从十五世纪初到十五世纪末,一盎司黄金可以买到的商品增加了一倍。
  黄金的短缺也成了十五世纪地理大发现的直接诱因。哥伦布给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与伊莎贝拉的信写得明明白白:“你也会得到更多西班牙名下的主权、财富以及市民。毫无疑问,那些土地有很多黄金。”所以,亚当·斯密谴责新大陆的探险家动机是“神圣化的黄金渴望”。
  例如,西班牙探险者皮萨罗毁灭了秘鲁的印加王国后,获得了相当于今天的二亿七千美元的黄金,将近五吨金,比当时欧洲一年的黄金生产量还多。这还不包括印加皇帝的金御座,它重达一百九十磅,相当于秘鲁金矿一年的产量。
  十六世纪期间,渡过大西洋的金、银数量,比起十五世纪末叶全欧洲所拥有的金、银数量还要多得多。新大陆黄金的最大输入国当然是西班牙,按理来说,它应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但事实恰恰相反,西班牙只是变得更懂得挥霍,而不是变得更为积极地生产。西班牙就像个暴发户,以为好运还会来,但好运的确只有这一次。结果,西班牙仅仅变成了金银大转移的一座桥梁。当时就有西班牙人明智地评论道:“这么多的金银永远是国家与城市的致命毒药”。1569年、1607年、1627 年和1647年,西班牙竟出现了四次财政危机,国家面临破产。

  淘金热

  十七世纪,西班牙人在新大陆的黄金发现使得世界贵金属的产量一年增加七吨以上,大约是以前的两倍之多。到了1700年,世界贵金属的总量是1492年的五倍。之后,葡萄牙人在巴西发现金矿,十八世纪黄金产量又再增长一倍。
  到了1859年,随着美国加州、澳洲、俄罗斯、西伯利亚源源不断地开采,世界黄金产量一年便高达二百七十五吨,是十八世纪平均年产量的十倍以上。这意味着,当时十年的黄金产量就比得上从哥伦布到1848年这三百五十六年间的黄金产量。
  在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美国克朗代克河、科罗拉多和南非陆续又有金矿在开采。1908年,世界黄金的产量是1848年的一百倍以上,是 1888年的四点五倍。到了1908年,各种形态(货币的、储备的、装饰的)黄金总量可以熔成每边十米的大金块,而1500年才每边二米(它可是此前三千年文明的积累)。
  十九世纪淘金热中首发上场的却是俄罗斯金矿,乌拉山的金矿1823年的年产量还不到二吨,到1830年则增长到五吨以上。其后,西伯利亚也发现了大量黄金,1842年已年产十一吨,到了1847年,俄罗斯的黄金产量占了全世界的60%以上。1914年,俄罗斯的黄金年产量达六十吨。
  俄罗斯黄金之所以不有名,可能是它的发现是靠非常有组织地使用奴工。而在美国加州等地就是另一幅景象了。1848年加州发现黄金,到了1853 年,已有十万人涌进加州,其中包括二万五千名法国人和二万名华人,年产量不久就达到九十五吨。
  黄金的魔法无边。澳洲原是个英国流放罪犯之地,由于在1851年发现了黄金,竟有四分之一的英国人抢着买船票赴澳洲,后者从此变成“黄金海岸”。
  南非在1886年发现黄金,但当地的金矿比较特别。第一,南非的黄金多半深埋在地底一英里,平均只有一英尺厚的矿脉中;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南非的矿石质量很低,一吨的矿石只含不到一盎司的纯金,而且将纯金与矿石分离的工作非常困难。也正是第二点,南非金矿公司股票一度崩盘,有些甚至跌了95%,这多少与前几年没找到盈利模式的网络股有点相似。
  最后,由于氰化法的采用,使得南非黄金年产量从1886年的不到一吨增长到1889年的十四吨。又过了十年后,年产量已达一百二十吨。

  金本位:追忆逝水年华

  虽然英国在1821年最终决定采取金本位制度,但让其他国家也随之确立金本位,还是靠上述的世界黄金产量的剧增。因为那些采用金银复本位或银本位的国家,可以大胆地抛弃银,而不愁无法兑现黄金。到了1876年,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除了中国和印度仍采用银本位制外,像法国、德国、美国等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金本位制。顺便一提,尽管黄金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迷人,但是直到十九世纪中叶,银还是主要的金钱形式。只是以后,银的两个劣势开始变得明显:一是银缺乏金的魅力,银比较快生锈变色,银从没有像金那般引起众人极度强烈的欲望;二是银的体积比金大得多,因此金的运输费用比银少得多。
  金本位制度是以一定量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制度,它有三个特点: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入输出。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的货币储备是黄金,国际间的结算也使用黄金,黄金充分发挥了世界货币的职能。当然,在国际金本位时期,不仅在国内市场上,而且在国际市场上,大部分支付也不是通过贵金属进行的,还要借助于各种货币形式。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的“货币不过是一定量黄金的名称”,很好地概括了金本位制度的特征。
  从美国内战结束到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这五十年中,金本位制度如日中天,取得了类似宗教的地位。因为它把自古以来人类对这种闪耀金属的原始信赖,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那段时期黄金充分配合工业和金融发展需求的高度复杂动态,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金本位对当时第一金融帝国英国最为有利,像今天的美元一样,英镑是人们最先选择的货币。由于黄金储备是不产生收益的,英格兰银行以其最佳信誉降低黄金储备标准。1913年,该银行持有黄金有一亿六千五百万美元,而法兰西银行是六亿七千八百万美元,美国财政部则需要十三亿美元。
  在这个金本位最美好的时代,还是出现过几次大的金融危机。1890年,英国最有名望的霸菱财团投机阿根廷失败,面临破产,急需四百万英镑,而英格兰银行基金储备不到一千一百英镑。幸好,当时的俄国、法国央行和金融大财团罗特希尔德家族与英格兰银行通力合作,摆平了危机。以后欧洲的几次危机也是靠各国相互支援共度难关。
  但是,当时的美国就没那么幸福了,在欧洲人的眼里,美国和阿根廷没什么区别,也只是一个新兴市场罢了。所以,当1895年美国黄金储备跌到900 万金币时,只有靠美国人自救了。救星是美国的大金融家皮尔庞特·摩根,他闯入总统办公室,对着焦躁不安的克利夫兰总统等一班头头脑脑说:“今天将有一张1000万美元的汇票要求承兑,不到下午3点,一切就完了”。然后,摩根提出自己的银行和伦敦的罗特希尔特家族筹集350万盎司的黄金,作为交换条件,美国财政部发行价值6500万美元的30年期的黄金债券。最后,市场恢复信心。

  原因还是结果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一次大战爆发,确实是金本位制运作得最美妙的日子,欧洲政治经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但这多少拜金本位所赐?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金本位功莫大焉,正如一百年后将新经济与华尔街的匹配无间归之于格林斯潘的妙手一般。可是从事后来看,国际金本位制的成功可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当时英国的一位政治家迪斯雷利倒是看出了这一点,他说:“把英国的商业优势与繁荣归功于我们英国采行金本位制,世界上再没也没有比这更虚妄了。英国的金本位制不是英国商业繁荣的原因,而是结果”。
  一次大战后,欧洲满目疮痍,人们以为只有金本位制才能走上复生之路。英国在1925年又恢复了一度停止的金本位制度,可是美国的1929年大崩溃引发的全球经济萧条很快让英国在1931年结束了金本位。一年后,在四十七个采用金本位制的国家当中,只有美国、法国、瑞士、荷兰以及比利时仍采用金本位制。六年后,已没有一个国家允许人民将货币或存款兑换成黄金。罗斯福1933年上台后,为了缓和黄金大量外流的危机,宣布人民持有金币不再合法,必须全数上交银行,并用行政命令把金价钉牢在1盎司35美元上。这个价格维持了三十七年。
  对金本位一向不以为然的凯恩斯在 1930年极富远见地指出:“黄金今后再也不会从一个人的手中转到另一个人的手中,人们那渴望触摸黄金的手已经被夺走了触摸它的机会。这很讨人喜爱的家庭守护神以前居住在钱包、长袜、罐盒里,如今在各个国家都被一个大金像给吞并了,它住在地下,人们看不到。黄金现在是看不见了——它又回到地下。但是,当我们再也看不到那穿着金黄华服的神在尘世上行走时,我们便开始将它理性化,就在不久之前,我们对它什么感觉也没有了”。
  在1929年开始的十年通缩环境下,每种货币都对黄金贬值了,就像黄金从每盎司20.67美元升至35美元一样。另一方面,所有国家的商品与劳务价格都大幅下降,30年代中期,每盎司黄金可以买到的商品与劳务是1929 年的两倍。
  与此同时,黄金的产量却在大增。1932年,世界黄金产量达二百万吨,这个数量几乎是自古到19世纪中叶全部累积的货币性黄金的一半。1938年,世界黄金又比1932年高出了50%。
  各国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在1929年有四千万吨,十年后激增至六千万吨,总值从一百亿美元升至二百五十亿美元。1939年,世界上的货币储备所保存的黄金已经多到即使所有的货币全都用金币流通也不成问题。 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主要原因是战争的威胁,世界各地的黄金都运到了纽约。从1934年到 1939年,输入美国黄金总量高达九十六亿美元,其中20%来自法国。到了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全世界约有二百亿美元的黄金或60%的货币性黄金放在美国,而在1913年是23%,1929是38%。这些储备黄金总量达一万五千吨以上,相当于那个时期全世界十二年的黄金产量。
  这个时期,美国的金库也像当年的亚洲,是“黄金的墓地”,并没有往外流出黄金,战争风云几乎使得所有的投资都停止了。而且,美国准备无限量以35美元每盎司黄金的固定价格收购,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家。伯恩斯坦抒情地概括道:“美元与黄金的关系就像天空一颗不动的星,其他所有的星星都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