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买波音飞机的钱“足可以买下波音公司”!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店铺图片无法显示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00:08

 


  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狂轰滥炸持续了近三个月。每天,北约的各种飞机想什麽时候飞就什麽时候飞,想炸哪里就炸哪里,如入无人之境。科索沃战争至少从一个侧面证明,一国要求强、或一国要不挨打、或一国能在挨打中进行有效反击,有没有先进的飞机甚为关键。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国民收入翻了两番。科索沃危机给中国提出的问题是:是否同时「翻」出了一个强大的航空制造产业?
  一·有钱能使鬼推磨?

  只要有足够的钱,就可以买飞机。中国民航的波音、空中客车还不全是买来
的,一步到位现代化,何必费尽心机自己从头来过呢?问题是买得越多,你自己
的大飞机就越造不出来;但若你想买美国F-16、英国「猎兔狗」或者法国「幻
影」战机时,就给多少钱都不卖了,一架也不卖。对方图的是「国家安全」――
打你的时候,希望能像炸南斯拉夫一般如入无人之境。
  什麽是「战略产业」?有钱买不来和不是简单以赚钱为目的的产业,才是战
略产业。战略产业的发展原则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盈
利是进一步发展的手段,不是目的。70年代初,为了打破美国大客机的垄断,英
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中的任何一国都没有条件,於是四国联合起来创造条件
也要上,经过25年不盈利的艰苦奋斗,终於形成今天可以与波音一搏的实力,是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中,战略产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最
好案例。

  二·「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累计研制生产27种60个型号军
用飞机1.4万架,5.4万台航空发动机,1.4万枚导弹,一万多套配套机载设备,
军机数和人数、航空工业规模和人数,堪称世界第三。1997年,中国航空工业总
公司总资产589亿元,销售收入258亿元,56万职工,245家企业,18家企业
生产飞机,7家生产航空发动机,77家生产机载设备,另外还有34个研究院所
和7所高等院校,俨然偌大一个航空工业王国。然而,1997年,总公司的「非航
空产品」销售占销售总额的近80%,十大系列五千多种「民品」中,摩托车、汽
车的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62%。这种情形令外国专家十分费解:如此这般高比例
的「非航空产品」,为什麽还叫「航空工业总公司」?为什麽不叫「汽车、摩托
车公司」?

  三·军民结合,比翼双飞

  航空工业是制造业中附加价值最高的产业。据日本通产省分析,按产品单位
重量创造的价值计,如果船舶为1,小汽车为9,彩电为50,电子计算机为300,
喷气客机为800,航空发动机达1400。美国F-16战机每公斤价值2680美元,
是白银的20倍;F-117A隐型战机每公斤的价值差不多与黄金相等。飞机的价
值含量高,是因为技术含量高。技术含量高,就要求极高的研究开发费用投入。
譬如,1997年,波音和麦道的研究开发费用高达22.6亿美元。中国航空工业总
公司即使把航空产品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究开发,一年也不超过7000万美元,
即仅为波音加麦道的3%。

  航空工业靠高科技,靠巨额研究开发投入来支撑,对规模经济具有特殊的高
要求。一般而言,研制一种干线飞机机型,要花2050亿美元,用8~10年时间,
而且要卖到300架以上,才能达到盈亏平衡。全世界现已研制的喷气干线飞机中,
75%尚未收回研制费用。90年代以来,飞机制造的科技含量突飞猛进地增长。
10年前,北约新战机的导航设备和软件占战机成本的25%左右,如今占到50%
以上。科技含量的增长,必然要求增大研究开发的投入,由此对规模经济提出越
来越大的要求。道理很简单,波音加麦道一年20亿美元的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如
果只生产20架飞机,一架飞机平摊的研究开发费用就要一亿美元。这样贵的飞机
谁买得起?换言之,一年不能卖出成百上千架飞机,就出不起20亿美元的研究开
发费用;没有巨额投入推动技术进步,生产的飞机就没有竞争优势,就越无力承
担巨额研究开发费用,航空工业就越发展不起来。反过来说,也是同样道理,飞
机销售得越多,平摊到每一架飞机的研究开发成本越低,产品就越有竞争性;就
越有能力投入巨额研究开发费用。美国波音-737销售超过3000架;F-16战
机先後卖出4000多架,少说每架2000多万美元,合计也是上千亿美元的生意,
自然容易收回巨额研究开发费用。美国新一代「联合战机」,单单设计待选样机,
政府开支22亿美元,仗的是3000多架的订货,每架三四千万美元,即上千亿美
元的销售收入。稍後一步的欧洲,规模经济远没有美国庞大,竞争起来十分吃力。
空中客车25年不盈利,直到1300多架空中客车系列飞机在空中翱翔,才开始赚
钱。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四国联合研制的下一代「欧洲战机」,研究开
发和制造费用690亿元,订货620架,平摊下来一亿多美元一架。由於竞争过於
剧烈,1996年的波音麦道兼并案,掀起轩然大波,美国和欧盟主要国家领导人统
统介入。原因就在於民机占销售额80%的波音兼并军机占销售额85%的麦道,
大规模直接实现了航空工业的军民结合。军民结合,好处多多:

  第一,马上使诸多军民两用的「双用途」零部件的生产规模大大扩大,充分
发挥研究开发的规模效益。第二,可以把政府国防预算研究开发军机的技术成果,
应用到民机。美国国防预算的1/3以上用於飞机研制、采购和使用技术保证,算
下来每年近千亿美元,这是一笔巨大的兼并红利。第三,民机军用:一是民机改
装成军机,美国空军把波音-707改成巡逻、预警、电子战机E3、E6和E8,
把波音-747改成空中指挥机E4,把波音-767改成预警飞机,把MD-10改
成加油和军事运输机KC-10;二是民用飞机作为「支援飞机」在空军服役,广
泛用於公务、通讯联络、救护和运输,美国空军中「作战飞机」以外的「支援飞
机」占空军飞机总数的比例高达65.6%。换言之,按架算,民机装备了美国空军
的一半多;没有波音的民机生产,就没有完整的美国空军。第四,在民机大量军
用的基础上,民机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可以直接支持军机的发展和市场推广。第五,
军机换代的时间与民机经常不重合。2000年前後,民航大发展的高潮刚刚过去,
正好赶上美国军机大规模更新换代。波音兼并麦道占尽了所有这些好处,促成了
美国航空工业的军民结合,比翼双飞。回顾航空工业的发展史,军、民品生产从
来就是相依为命、相辅相成的关系。二战後,波音航空公司就是靠产权上属於政
府的B-52轰炸机的生产设备造出波音-707,一举奠定了大型民用飞机的垄断
地位。

  回顾和展望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无论军机、民机,已有和可能的出口潜力
都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航事业突飞猛进。1980~1993年,中国民
航总周转量增长了10倍,平均每年增长21%,是世界民航平均增长速度的四倍。
仅1990~1996年六年时间,中国民航客运从11700百万人公里增长到75000百
万人公里,增长了六倍多。逻辑上讲,过去以军机为主的中国航空工业「军转民」,
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遗憾的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没有赶上这段难以预见
的民机需求增长期。填补国内民航发展巨大需求的是波音。截至1997年,波音向
中国销售了240架飞机,空中客车35架,合计超过150亿美元。如今,波音兼并
麦道,军民结合,比翼双飞,强者更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军转民」,造
成力量过於分散,过份注重短期效益,结果形成了生产汽车、摩托车、冰箱、洗
衣机等5000多种产品的「大杂烩」,相对而言,已呈弱者更弱的局面。

  四·国际合作,一波三折

  1996年底,中国432架民用客机中,80~180座飞机317架,占73.4%。
全球11505架商用喷气式飞机中,100座级占22.5%,150座级占35.9%,两者
合计占58.4%。倘若实现了这两个级别的研制能力的突破,有可能基本满足我国
民航事业的发展需要;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民用飞机制造也足以登堂入室,有的
一搏了。100座级民用喷气式支线飞机,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一道门坎。80年
代中,放弃自制运-10後,航空部展开了通过国际合作、雄心勃勃的「三步走」
计划:第一步是装配和部分制造大型支、干线飞机;第二步是联合设计和制造100
座级支线飞机;第三步是在2010年,实现自主设计制造180座干线大飞机的能力。
  「三步走」的第一步,取得了令人神往的成功。当时,麦道在民用大飞机制
造的激烈竞争中处於劣势,为了争夺中国市场,与中国真诚合作。麦道愿意向中
国免费提供装配飞机所必需的图纸,图纸总重达50~60吨,市场价值超过6000
万美元。麦道还免费向东方航空公司提供飞机模拟器,据说市场价值3000万美
元。作为合同的一部分,麦道向中国转包了水平安定面、襟翼和六个仓门的生产,
占机身价值的10%。1986~1994年,中国装配了35架MD-82/83,返销美
国五架;接著,机体国产化率高达70%的MD-90全面展开。麦道的真诚打开
了中国市场。到1996年,麦道卖给中国39架飞机,远远超过空中客车。
 
 麦道在中国的成功,迫使空中客车「真诚」参与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第二
步」。经过长时间的讨价还价和激烈竞争,在1998~2017年2000架100座级飞
机市场预测的基础上,1996年,空中客车亚洲公司(AIA,占39%)、新加坡科
技(STPL,占15%)与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占46%)正式签约,初步预算投资17
亿美元,在中国联合研制AE-100,2003年开始供货。整个项目计划生产1000
架100座级支线飞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承担51%的制造工作量,包括生产机
翼、机身和总装。这份合同,与我们2010年自主设计制造180座级干线飞机的时
间表,完全匹配。

  不曾想,就在签约的1996年年底,风云突变,波音兼并麦道。接著,1997
年4月,波音宣布从1999年年中以後,不再生产与中国合作得热火朝天的MD-
90机型。当时,按照合同,中国装配加工的20架MD-90的原材料已经全部采
购入库。按当时价值3000多万美元一架,入库的原材料价值当在五亿美元。取消
MD-90机型,意味著维修保养、零配件供应等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出现,20
架MD-90马上窝在手里卖不出去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好说歹说,在国内卖
出两架。参与加工装配的上飞、西飞、成飞等企业,为了与麦道长期合作而新建
的现代化厂房、购置的现代化设备,付出的人员培训成本,立刻陷於闲置状态。
麦道项目一结束,刚签了约的空中客车马上毁约――AE-100不干了。

  波音始终相信,未来80%的空中旅行距离在500英里以内,这是中、短程
100座级支线飞机的需求基础。1998年9月初,106座的波音-717升空首飞,
得到50架订货,完全是重新命名的MD-95(MD-90的改进型)。不同的是,
大量零部件由日本和南韩转包生产。紧接著,9月7日,在英国Farnborough国际
航空展上,空中客车正式宣布投资五亿美元,研制自己的107座支线飞机――
A318,居然已经得到109架「肯定订货」,完全足够启动生产。此後不到一年时
间,在1999年6月的巴黎国际航展上,部分亚洲国家受金融风波影响而减少大飞
机的订货,100座级支线飞机已然成为新的需求亮点。

  1998年以前,波音和空中客车都没有生产100座级支线飞机。如今,两家寡
头同时上100座飞机,同时取消的都是与中国的合作。英国《金融时报》对此评
价说:「这对中国萌芽的航空工业是猛烈的一击,使她成为重要的飞机制造者的
计划遭到怀疑」。从1985年到1998年,中国航空工业雄心勃勃的「三步走」计
划奋斗了十几年,突然遭到波音和空中客车左右开弓的致命打击,顷刻间土崩瓦
解。

  五·国际转包能「包」出大飞机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出不少转包生产。上飞为波音生产部分尾
翼,西飞为波音生产部分尾翼,成飞为波音、麦道生产部分机头,渖飞为波音生
产部分尾翼,还有仓门、部分机翼、涡轮盘、叶片、泵和阀门、仪器、雷达等等。
转包量由小到大,技术层次由低级到高级。到1995年,累计转包合同15亿美元,
估计占到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民机销售收入的1/3以上。自己和自己比,利润、
技术、管理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为了安慰中国的「三步走」计划,取消MD-80/90
的波音和取消AE-100的空中客车,分别表示愿意将部分波音-717和部分A318
的零部件转包到中国生产(还要接著向中国卖飞机呢)。对中国而言,当然是不包白
不包,总比没活干强。问题是,通过国际转包零部件,能「包」出中国自己生产
大飞机的能力来吗?

  日本是国际航空转包生产大国,转包合同每年约100亿美元。南韩仅大宇航
空工业制造公司一家企业,每年国际转包合同超过六亿美元。1998年,中国航空
工业总公司国际转包收入只有一亿美元。日本和南韩曾经多次尝试上自己的大飞
机,至今没有成功。除了技术实力等因素外,主要还是没有争夺市场份额的实力,
无法平衡巨额研究开发和生产费用。

  波音-747有600万个零部件。多年来,波音60%以上的零部件都是国际转
包生产的。之所以世界各地没有长出一个新波音来,很重要的原因是,波音的重
要干部和技术人员都经过最严格的政治审查。波音在多年转包过程中形成的最重
要的技术诀窍,就是将尽可能多的零部件转包出去以降低成本,但决不会培养出
一个可以卡住自己脖子的竞争对手来。不难想像,在转包生产量仅为日本1%的
条件下,把中国自主研制大飞机的希望寄托在国际转包上,是一条多麽遥远和艰
难的道路。

  六·值得反思的战略产业发展战略

  波音、空中客车的发展,压根不是单纯唯利是图的企业行为。中国航空工业
的振兴,决不是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一家企业的责任,需要国家研究制定清晰的
发展战略。在「三步走」计划无法继续的今天,放弃100座级民机生产,让军机
只靠政府订货发展,是很难作出的决策。

  首先,军机完全靠政府财政吃饭的前景并不乐观。改革开放以来,军工生产
呈下降趋势。据西方分析家估计,中国军用航空产品产出,1983年为110亿元,
1992年33亿元(1992年价格),1996年只有24亿元(现价)。1974年,中国共生
产军用飞机540架,80年代初200架左右,90年代中降到80架左右。

  其次,从供给能力角度看问题,经历了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集聚和积累了
「努」大飞机的一定能力和人才;运-10的研制、MD-80/90的合作,积累了
难得的经验。

  100座级喷气式客机并非高不可攀。1969年,巴西建立Embraer;在广泛国
际合作的基础上,1996年做出37座的喷气客机ERJ-135;1999年,仅仅三
年时间,就形成了ERJ-145(50座)、ERJ-170(70座)和ERJ-190(108座)的
系列。1999年,包括10个国家17家航空公司对ERJ-145的「肯定订货」高
达248架,「优先购买」。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制造能力,比不上波音和空中客车,是明摆著的;如
果一定说比不上巴西,让人难以服气。目前,航空工业现有人才大量流失;七所
大专院校年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向何处去?摩根史丹利的研究成果表
明,航天、航空工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巨额投入,而且需要最长时间的技术、管
理、研制开发和生产制造的经验积累。彻底放弃100座,中国航空工业不能再上
一个台阶;停滞一段时间之後,现有能力能否很快恢复?值得认真掂量。

  再次,从市场需求角度看问题,预测1995~2015年,中国客机的年增长率
超过11%,是世界增长率的两倍多。中国已经花了150多亿美元买波音、麦道和
空中客车。1998~2016年,中国航空公司还要购买1677架飞机,价值757.4亿
美元。预测中国要从波音和空中客车进口上千架飞机,价值超过500亿美元。这
些钱,买下整个波音都富馀。如果光说钱,几十、上百个100座级飞机项目也堆
出来了。这样庞大的市场前景,拱手让给轰炸中国使馆的北约,一方面,波音订
货太多,忙不过来,不得不推迟交货;一方面,中国的航空工业没饭吃,不得不
搞冰箱、洗衣机;成都飞机制造厂生产中国最先进的歼-8战机,亏损不得不靠
300多种杂七杂八的「民品」补贴,这实在说不过去。
 
 中国市场如今已经分别占波音和空中客车销售额的10%。中国能不能与波
音、空中客车谈判,谁家和中国上100座,以及2010年的180座,中国今後500
多亿美元的飞机就买谁一家的?要不,就转向与俄罗斯合作?

  第四,从中国航空生产和消费的体制角度看,与美国航空公司的爱国行为相
比较,中国众多分散独立、自负盈亏的航空公司,表现相当差劲。不仅国产的运
-7没人要,合资的MD-90以及计划生产的AE-100也不买,非要原装进口
的不可。

  与航空工业相比,中国航天工业在改革开放环境下崛起的经验,值得认真总
结。除去种种复杂的因素外,有两个直观的关键要素:一是「两弹」要有威慑能
力,必须要有运输火箭。国家始终坚定不移地大力支持,「军转民」是军用转民
用,没有大规模转到汽车、摩托车、冰箱、洗衣机等不著边际的「民品」。二是
研制、开发、生产、消费,从始至终是一体化的集中整体。企业没有也不可能各
奔东西地自负盈亏,消费者没有也不可能像航空公司一样分散成几十家,分头四
处采购。航空工业人士曾提问:如果铁道部的生产和消费体系也像航空公司一样
改革,分散成几十家运输服务公司自负盈亏,分头采购,我们现在可能全部坐进
口火车了。

  第五,国家航空工业发展战略一定,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245家企业,成百
上千个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5000多种「非航空产品」,大而全、小而全,分割
细碎的生产、科研体系,面临著一场大刀阔斧、艰苦细致的全面彻底重组。
 
 大规模集中和扩大企业规模,是航空工业产业重组的一般趋势。90年代以
来,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西方各国政府积极参与,对航空和军工企业进行前
所未有的大兼并,极大提高研究开发费用的规模效益。1993~1997年四年中,
在五角大楼的直接操纵下,美国20馀家军工大企业一刻不停地兼并成四家。在欧
洲,英国宇航(BAe)兼并GEC。法国航空工业「私有化」,两大航空企业合并。
有意思的是,法国政府拥有法国宇航(Aerospatiale)100%的股权和私人企业
DassaultAviation46%的股权。合并的结果,私有部分――Dassault先生在新公司
中按比例只持有25%的股权。合并方案由法国「私有化委员会」批准;与其说是
「私有化」,不如说是一次国有化改革。

  总之,「发展是硬道理」,不等於说「挣钱是硬道理」;「落後就要挨打」,
不等於说「穷就要挨打,富了就不挨打」。20多年来,中国GNP、人均收入等
综合性指标的高速增长,反映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一般水平的提高。但是,老
百姓富了、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不等於自然会有强大的航空制造产业。资本市
场搞得再红火,五星宾馆建得再豪华,金融保险再发达,家用电器生产得再多,
都不能保证有朝一日,中国的领空一定不会变成像南联盟一样成为北约飞机想怎
麽飞就怎麽飞的无人之境。科索沃危机给中国战略产业发展带来的思索是:不能
把「发展」简单理解成「赚钱致富」,要切切实实发展出可以不挨打的强大战略
产业。空中客车25年不盈利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战略产业,赚钱盈利是手段,发
展出可以不挨打或少挨打的产业能力才是目的。所以,战略产业不能简单靠唯利
是图的企业行为去实现。如今,随著「三步走」计划的破灭,中国航空工业面临
著生死存亡的严峻挑战,是到了认真反思总结,重新制定和调整中国战略产业发
展战略与国有大企业重组改革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