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好文

来源:互联网 发布:99宿舍客服系统 mac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29 08:38

一、“网格计算”与“云计算”

刚进计算机学院时,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网格计算”,而在我还没弄清“网格计算”到底是什么的时候,“云计算”已不知不觉成为新的热门。第一次听到“云计算”这个词是因为自己想备份电脑上的一些资料,但身边又找不到移动硬盘和光盘,去找同学借光盘时,同学说可以试试在线备份,在线搜索后,我惊奇的发现自己早已经在云端之中了,原来我用Gmail来发送邮件时,已经是在云端环境中存放自己的资料了。在刚听到“云计算”这个名词时,我对它与网格计算间的差别还是很模糊的,当时在我看来,两者似乎都是通过把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网络计算方式。慢慢地,我自己形成了云计算的一个概念,就是把我们原本安装在自己PC机上的软件用网络的计算能力代替,把我们原本存放在自己硬盘或光盘中的资料存放在庞大的网络虚拟空间上。而对于“网格计算”,我则认为它是把在不同领域的许多计算机资源通过网络集中起来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前段时间跟同学聊到“云计算”这个话题时,他就问我“网格计算”与“云计算”到底分别是什么?我就把我的这两个观点说给他听,但他还是不太明白,又问我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可我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听完李德毅院士的讲座后,我才发现自己对“云计算”的理解是如此的狭隘。首先“云计算”利用的互联网上强大的信息资源,应该包括存储资源、计算资源、软件资源、数据资源、管理资源等等,而不应局限于软件资源和存储资源;其次,“云计算”主要是把这些资源转换成互联网上的服务方式,变成广大用户动态、可伸缩的虚拟资源,为用户所用,它强调需求驱动、用户主导、按需服务;另外,“云计算”不对用户集中控制,用户不关心服务者在什么地方。而对于“网格计算”,是依托专网或互联网,将处于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多个计算机资源组织起来,统一调度,组成一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 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如一个要求大量计算处理周期和大量数据的科学计算问题。从这中我看到的两者的不同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是“网格计算”是完成一次性特定的任务,而“云计算”则是完成持久性多样化服务;其次,“网格计算”需要对用户资源进行统一调度,而“云计算”则不对用户集中控制;另外,“网格计算”主要面向科学计算,而“云计算”主要面向商业。而如此多的内容与不同点,如果再让我对我那同学讲一遍,我还是无法讲清楚,而李德毅院士用短短的两个英文短语就概括出来了:对“网格计算”是many for one,对“云计算”是one for many。确实,“网格计算”是many resources for one target,把众多的计算机资源集中起来用于一个特定的计算任务;而“云计算”是one resources for many services,互联网上的一个资源可以服务万千用户。言简意赅,心中对李院士不禁生起崇敬之情。

二、云的安全与云安全

讲到云的安全性,我就想到当时同学为我推荐在线存储时我的担忧:首先是我存放在云中的数据会不会被窃取;其次是存放数据的云端会不会消失;还有就是当我需要提取存放在云中的数据时能不能保证及时性。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想潜在的威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云自身,就是怎么能保证云管理者不对我的数据进行分析,怎么能确定云会不会损害受服务对象的利益呢,这对普通个人来说可能不是很大问题,但对涉及商业机密的企业就另当别论了,就算某个网站的服务声誉值得信赖,还是可能会出现技术性问题,今年Google Docs就因设备故障导致私人资料外泄;另外就是云受外部攻击,云是开放的,开放就等于不安全,怎么能保证其他用云的人不去伤害云,从而损害了我的利益呢,我所了解到的是,像在线音乐服务Spotify就有可能成为那些想窃取使用者资料的黑客的目标。我担忧的第二个问题也发生过,去年博客平台JournalSpace就是如此。而第三个问题即可能暂时故障导致你无法使用某项服务,你可能把资料放在某个网站上而这个网站却因服务器故障导致某一段时间无法进入,Twitter就因偶发性挂点而恶名昭彰。

我想对于数据安全的问题,我们只能避免在云中存放机密数据,毕竟安全为首,我们无法确定自己的数据在云中的安全性;而对数据备份资料可能丢失的问题,我想可以结合实质的备份与以云端为基础的备份,当外部硬盘坏掉时,云端那边的备份会派得上用场,而当在线服务的某个服务器坏掉或网站破产关闭时,硬盘内的备份就有用了,但这又违背了我最初节省自身存储空间的初衷了,我想更好的方法是可以在多个云中做备份(但这有时会需要我们支付额外的费用)。

接下来就是“云安全”了,云计算把安全作为服务的形式(SaaS),实现安全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改变当前人人都在打补丁、个个都在杀病毒的状况。云计算确实方便了消费者,不需要安装杀毒软件,不需要实时的更新,不需要经常打补丁,但正如李院士在讲座中提到的“云计算不是专门为了解决安全问题的新式武器,它不能避免软件中出现漏洞,网络上出现病毒等”,而且我有个疑问,那就是云的开放性,会不会有可能让云变成了作恶工具,比如云会不会成为木马的控制端?

三、群体智能

李院士的讲座中另一个引发我思考的就是他举的美国一位大学生Luis开发了一个让网上玩家为图片加标签的游戏的例子:网上玩家共同看一张图,玩家必须给出一个关键字,另一个玩家要与之配对,一旦两边输入的关键字一样就得分,进入下一关。这样,游戏运行的一段时间之后将会产生大量基本图片标签,而如果网络游戏者都能为这样的图片标签系统作贡献,甚至可以渐渐将整个图片的资料库建立起来。这让我想起去年《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上写的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作业,当时我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觉得“人工智能”是无法取代人类的思维的,而听完这个讲座,我更坚定了这个观点:人类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是无法与计算机相提并论的,而且“人工智能”可以利用海量的存储和“永不遗失的记忆”来存储一些常识知识,但却无法保罗万象,而且人的常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另外,“人工智能”是逻辑思维,具备的是确定的形式化推理能力,而人类除了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形象思维能力,能够由某一事件产生感悟、联想等,具有不确定性。类似于图片识别等任务对于人来说很简单,但要转化为图灵可计算问题却是很大的挑战,目前的搜索引擎软件要判断图片内容很难,公司不得不雇佣一些人来整理图片,为其标上标签,所以此时就需要大众参与进来了,Luis开发的游戏就是利用群体智能的典范,维基百科也是如此。云计算则是结合了图灵计算和大众计算,利用人工智能和群体智能。从李院士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云计算与图灵计算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云计算是人主动参与的计算,而且强调人的相互作用。“群体智能”让我想到了一句老话“人多力量大”,我们把计算机资源集中起来不就是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思想吗?那为什么不回归到人类自己身上来呢?不集中群体的智慧去解决机器解决不了的问题呢?我想我们利用计算机来处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效率比人类快得多,也让人类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别的事,那么遇到机器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自然可以让人类自己来解决,关键是采用什么样的办法去让人类自己解决,怎样提高效率或让人们自愿去做。Luis的游戏和维基百科都很好的做到了这点,我想以后当自己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不应该钻死胡同,硬要想出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方法,有时也许想想如何让人类自己去解决会更好。

四、手机上的“云计算”

作为腾讯创新俱乐部手机应用组的一员,自然少不了要关注一下“云计算”在手机上的应用。把“云计算”运用于手机,有“云计算”作为后台服务来提供强大支持,手机的功能今后将日益复杂化,它们也将成为视频摄像机、GPS(全球定位系统)设备、处理能力强大的计算机。正如谷歌CEO 施密特最近所说的,在“云计算”服务得到普及后,今后普通消费者的手机将逐步演变成可便携的“超级计算机”。谷歌的Android手机中的应用程序,用户可扫描条形码、比较不同产品的网上价格,如果用户浏览外文网站,而看不懂相应产品的说明内容,则可用Android手机对网页进行拍照,Android手机应用程序就可完成相应外文内容的翻译工作。这些都是“云计算”在手机上的应用。

鉴于手机作为移动设备的便携性等得天独厚的特点以及手机的普及率的日益提高,“云计算”在手机方面的应用场景将是十分光明的,正如施密特所说“以云计算服务来发展手机产业,其产业规模甚至将大于PC产业,而PC产业也将向移动计算领域转型。事实上,作为传统PC产业代表的微软,目前也非常重视向移动计算领域发展。”而且随着无线宽带网络规模的扩大,今后电视、广播、手机通信及互联网将共同使用同一网络,而这种全功能网络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服务,因此对各大科技公司、媒体公司将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对我们这批人的个人发展也将是一次巨大的机遇。

因此,我想自己以后在手机开发方面在构思时不应该只局限于单机的或者是简单的C/S、B/S模式,而应该大胆想象,往大的应用场景想,要多想想怎样将“云计算”和手机应用结合起来,开发出符合新时代的手机应用程序,“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听完李德毅院士的讲座,我受益匪浅,也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真如在云中漫步了一回,当然我希望自己能够尽快的拨开云雾,像李开复先生所说,迎接云计算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