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 编码

来源:互联网 发布:用lededit编程两个不同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17:14

此文章是由计算机编码而联想到的

计算机在处理和发送数据时需要编码,而电报机在发送电报时,也需要编码。

电报是欧美人发明的,早期在发送电报时,都会使用莫尔斯编码,将字母或数字编码,然后利用电报机发送,而莫尔斯编码就是用点和划的组合来表示一个字符。

之后,电报传到了入了天朝,而中国写的是汉字,不是英文字母,所以需要另外一套编码。

1873年 -中国最早的汉字电码

  由于汉字由许多部首组成,结构复杂,字型繁多,一个字一个"面孔",拍电报不直接用电码来表示。因此,采用由四个阿拉伯数字代表一个汉字的方法,简称"四码电报", 中国汉字多达6万字,常用的汉字只有一万个, 所以用10的4次方(10,000)来表示("四码电报"的来历)。1873年,法国驻华人员威基杰(S·A·Viguer)参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选了常用汉字6800多个,编成了第一部汉字电码本,名为《电报新书》。后由我国的郑观应将其改编成为《中国电报新编》。这是中国最早的汉字电码本。

所以说,我们发送一封中文电报,需要经过2次编码,先将中文编成四码,然后再将每个数字编成对应的莫尔斯编码。最后通过电建的敲击发送给对方。 

在发报时,发报员如果使连接发报机与接收机的电路接通时间长一些,接收机就会产生一声“嗒”,如果接通时间稍微短一些,接收机就会产生一生“嘀”,这样交替着发送长短信号(分别用”━ “,”.“),几个信号连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个字母和符号,当然,信号和信号间,字母和字母间也要有一定时间间隔,否则就会使接收方无法辨认,混在一起。

以下就是莫尔斯对字母和数字用“嘀”、“嗒”的表示方法,也就是传说中的莫尔斯码:

A ·━

B ━··

C ━·━·

D ━··

E ·

F ··━·

G ━ ━ ·

H ····

I ··

J ·━ ━ ━

K ━·━

L ·━··

M ━ ━

N ━ ·

O ━ ━ ━

P ·━ ━·

Q ━ ━ ·━

R ·━·

S ···

T ━

U ··━

V ···━

W ·━ ━

X ━··━

Y ━··━

Z ━ ━··

1 ·━ ━ ━ ━

2 ··━ ━ ━

3 ···━ ━

4 ····━

5 ·····

6 ━····

7 ━ ━···

8 ━ ━ ━··

9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莫尔斯码的余光

在二战后,计算机、有线电话、手提电话、互联网先后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电报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在计算机和数字通信中,无论是眩目电脑游戏画面,还是悦耳动听的音乐,背后都是由一个个“1”,“0”的二进制代码进行计算和传输。有人曾设想在计算机中继续使用莫尔斯码,将电报中的长和短分别换成“1”,“0”,但不幸的是,莫尔斯码中代表每一个字母和数字的代码长度会不同,有的只有一个,有的却长达六个,这种方式不方便于计算机的运算,于是设计出了一种新的标准——ASCII码:

所有的大小写字母、数字、符号都统一使用八位二进制数字(两位十六进制数字)表示。

到1999年,莫尔斯码不再继续作为一种国际标准使用,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很多领域中,它仍然发挥着余热。

最著名的例子要数SOS求救信号了,在莫尔斯码中,字母S是三声短,字母O是三声长,从二十世纪初到今日,“嘀嘀嘀, 嗒嗒嗒, 嘀嘀嘀”一直作为作为国际通用的求救信号。

在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中,主人公大侦探波洛发现身边有一条眼镜蛇时,不敢大声求救,而轻轻地敲击墙壁,敲出类似于“嘀嘀嘀,嗒嗒嗒,嘀嘀嘀”的声音来通知隔壁的上校军官来救他。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