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黄河青山》读后感

来源:互联网 发布:python三大神器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01:59

         说来挺有趣的。话说我们公司的老板读书不多吧,还老是有人问他推荐一些书籍。两年前每有人问,他就只会推荐《明朝那些事》。最近好像不知从何处觅得,居然多推荐一本《万历十五年》。我不禁感慨,谁说老板没文化!调侃归调侃,老板我还是很尊敬的。他把上千人的公司企业文化打造的很纯粹,没有什么派系或者私利,已经很不错了。而且此人很直爽,言出必践。

          黄仁宇以国民党军官身份抗日报国,曾担任郑洞国将军的参谋军官。抗日胜利后还在驻日大使馆工作过。后去美留学,以几近不惑之年退而治史,与对国共之争形势发展的不解也是有关系的。期间平定淡薄,脚踏实地,也在饭馆打过零工,端过盘子。后来终于以一部《万历十五年》名垂史学界。其大历史观更是颇具影响力。 《黄河青山》一书,就是他在晚年所写的一部自传。此书当年以英文写成即束之高阁,直到去世之后才由台湾学者翻译。

         《黄河青山》不是一部简单的流水账式的个人史。其中系统的阐述了黄先生的历史观点,甚至将未出版的一部书中的大部分内容也包含了进来。这是与大部分以个人为中心的传记不同的。厚厚的一部书,言之有物,内容丰厚。这也算是一个意外之喜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译者张译安的翻译。黄先生中英文俱佳,其著作《万历十五年》即亲自翻译成中文。而译本读起来颇有《万历十五年》的神韵,语句朴厚绵长,准确精当,读来莞尔。

         我非史家,对于黄先生的历史观点只有高山仰止,其宏大的思维跨度更是叹为观止。在这里就随记一下读书所感所想。

         1、近代中国痛苦的大转型。黄先生以明末为近代史研究的起始点,与国内多用的1840年不同。因为1840年已经在东西方冲突爆发中了,而只有了解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文化心理,才能更准确的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轨迹。中国从传统的潜水艇面包的社会结构,从伦理代替法治的文化结构,要转型成为倡导民主自由的,以数目字精确管理的社会,跨度非常之大,要百年甚至几个世纪的周期。而其过程中,类似马克思所说的波浪式前进更是频繁发生。张勋的复辟,袁世凯称帝,中央集权的专制代替民国的共和不都是如此么?而此过程中,从康梁变法到西太后新政,到袁世凯称帝,到蒋介石再造民国,到农村包围城市彻底打碎了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再到后来的红色政权的反反复复的发展。所以黄先生说,蒋介石和毛泽东是传递了一个接力棒。我觉得这个观点从大的历史视角看,是很对的。中西文化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无法阻挡的。

       2、国外的历史研究——尤其是非本民族的历史研究是非常边缘的,而且圈子很小。书中提到的大量的生活细节就能看出来。黄先生是甘于淡泊的人,他是为理解历史而研究历史的。这一点,与现在恨不得每天把自己放在聚光灯下的那些学者是大不同的。

       3、回忆录平实质朴,态度淡然。比如他分析自己年轻时的境况只做一个大环境分析的引子。这种超然的态度也是晚年人生境界的一种体现。顺便提一下,黄先生文笔生动,善于在庞杂的历史环境和漫长的人生路途中做出精到的细节描写。这种以点带面的写法颇似电影《美国往事》。

       4、他以国民党军官的身份介入国共革命,以历史学家的身份回首往事,不偏不倚。而且往往能读到在我们被过滤的历史课堂上所不知的一些事实。事后道德上的评价往往都是偏颇的。因为事实本身都可以被蒙蔽。比如书中关于林彪的人海战术,关于土地改革手段。(《翻身》这本书真是淘换不到了啊!)

 

        PS:本文根据记忆写成,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