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和MIS的区别

来源:互联网 发布:x431pro软件下载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22 16:52
 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不用多介绍了
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无论你是软件研发人员还是企业管理人员!我想这篇文章对您都有作用!我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希望可以让大家明白!

  摘要: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人—机系统,而非技术因素对MIS的影响不可小视。目前,对MIS的认识大多停留在重技术、轻管理;重开发、轻维护;重计算机、轻人员的状态上,使得高校MIS处于技术牵引管理的局面。本文对高校MIS建设中的若干非技术因素如:对MIS的理解,MIS开发策略,人的因素作一探讨,提出在高校MIS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管理重组问题,要重视人的因素,使MIS得到更好的开发应用。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MIS) 开发策略 人员素质
  Abstrac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s a man-machine system, and the influence of non-technical factors over MIS should not be ignored. At present, the understanding of MIS focuses 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computer, but ignores management, maintenance and personnel factors. This explains why technology overpowers in MI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his paper, some non-technical factors, such as the interpretation of MI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ver MIS are discussed, and management reorganization and personnel quality are taken into full consideration. 
  Key word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MIS), development strategy, personnel quality
  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是现代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成果。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已在MIS建设者中达成共识。本文将对高校MIS建设中的若干非技术因素[1]作一分析。
1、对MIS的理解
  对MIS的理解,系基于它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送、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能实测组织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组织全局出发辅助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组织的行为以及帮助组织实现其规划目标。”MIS是综合运用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其它信息处理技术的新型系统。在高等学校的学科分类中,MIS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少人认为MIS属于计算机软件的范畴,也有人将它归类于网络应用。一提到MIS建设,许多人自然会想到“这是技术人员的事”,认为只要有了信息技术人员,这件工作就会迎刃而解了。这导致对MIS的认识停留在重技术、轻管理;重开发、轻维护;重计算机、轻人员的状态上,忽视人在管理领域和系统中的作用,忽视组织行为对系统建设的影响。这也使得目前高校MIS处在技术牵引管理的局面。出现了一些对MIS建设不利的现象,如: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交流不够;不少用户认为MIS是技术人员的事;部分管理人员担心MIS对自己的工作地位产生威胁,从而不合作或有抵触情绪。此外还存在用户和开发人员由于知识结构不同而难以沟通;系统操作人员水平低,导致系统运行效果低下等问题。这些都是MIS成功的隐患。
  MIS建设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人员,但是,仅有现代信息技术,单纯依靠技术人员,MIS建设的成功率不会很高,即使完成了,MIS的运行与长期发挥作用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其原因在于,目前高校MIS建设的目的是要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取代手工操作与传统管理方式,从而达到高效率、高水平的管理目标,要求管理人员亲自使用,通过MIS完成管理工作。除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外,还必须有领导参与。而且领导、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必须具备现代管理观念。因此,除了技术到位以外,还必须管理到位、管理观念到位。
  管理到位。首先,必须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建立合理的体制与机制,保证MIS建设中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和最终决策。其次,中层管理人员必须实际参与MIS建设,提出具体需求和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的要求。另外,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是MIS建设的基础和保证。目前,国际上流行的MIS软件不能在我国高校照搬使用,其原因除了我国高校的管理制度和其他国家的不同以外,我国高校的管理工作不够规范,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工作中照章办事不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信息标准化是管理制度规范化的具体体现,这项工作必须由管理人员统一制定。MIS建设中,必须先统一学校的各类代码,规范各类管理模式。以前,在我国研究生管理中,各个部委甚至教育部属各个司要求的代码不统一,经过一段时间的协调,实现了部分统一,促进了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前,上级部门的代码不统一问题仍然相当严重,如何处理这种问题,需要各部门领导和管理人员认真研究解决。
  改变管理观念是在MIS建设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一些管理人员习惯了传统的管理方法,对新的方法和手段不放心,在使用MIS软件的同时还不舍得放弃原来的处理方式,从而加大了工作量,继而开始埋怨MIS。所以,建设MIS也是一个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改变管理观念首先在于改变对MIS的态度。现代信息技术不是提高管理水平的“万能药”。它同任何新事务一样,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对MIS采取扶植、鼓励和积极参与的态度,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一有问题就全面否定。其次在于提高对MIS的认识。MIS会促进机构的改革,这是因为在对管理系统做详细分析时,会发现一些不合理的工作流程,要将这些流程合理化,必然会带来机构重组,管理人员重构的问题。机构重组和新的管理规范的实施必定会引起整个机构体制改革,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作好充分的准备。改变管理观念还在于提高对MIS的重视程度。要努力推广应用MIS。要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管理队伍。计算机使用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管理观念的更新,才能实现MIS的实用化。改变管理观念也在于正确处理管理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的关系。如果把MIS建设比成高速公路建设的话,那么在系统建设初期,除了要建设“高速公路”(网络)和“各种类型和型号的汽车”(MIS软件)以外,技术人员在造“车”的同时,还要参与管理代行装“货”(数据)。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将技术与管理看成是两件完全孤立的事,要对管理人员“启发需求”、“培养需求”,同时积极主动地培训管理人员,为MIS的开发、推广、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2、MIS的开发策略
  制定适合于本校的开发策略,是MIS建设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国内高校校园网发展不平衡,在MIS方面3种模式并存:即单机管理模式、部门局域网管理模式、校园网上的全校管理模式。前二种模式都存在数据重复录入、统计数据不一致的现象。因此,目前各高校要建立的MIS是基于校园网的全校MIS,它以各部门管理系统为基础,各部门的信息除了满足部门内部管理的需要之外,还为其他部门甚至全校师生员工提供信息服务。
  为建立基于校园网的全校MIS,实现校内各种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在开发策略的选择上,目前存在3种方案:一是强制校内各部门停止使用原系统,全面安装统一的“新系统”;二是在原有的系统上逐步改造,直至新系统能替代所有旧系统;三是在各个旧系统之上构筑一个新系统“平台”,通过新系统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香港城市大学采纳的是第一种方案,购买国外一流大学通用的MIS软件,整个学校的管理模式按照国外大学的管理模式进行。但这种方案在内地高校的现实中很难实现,原因如前文所述,国际上流行的MIS软件不能在我国高校照搬使用,使得这样的“新系统”几乎不存在。北京大学的MIS开发策略类似于第二种方案。北大从1993年起就着手全校性的MIS规划,明确了MIS的开发策略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边建设边使用边提高”,“不是在原有的系统上采用简单的集成方法,而是利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而且成熟的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整个校园网络环境下的MIS采用统一的软、硬件环境和开发平台,对绝大多数系统进行重新开发,部分系统进行改造,尽可能继承原有系统的信息资源。”经过几年的努力,开发成功了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本(专)科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综合查询与统计系统”并投入正常使用,另外还有7-8个系统在试运行和开发阶段。从北大的情况可以看出,采用第二种方案,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但开发周期一般太长,难以让人们接受。另外还应预料到这样的情况:往往前面的系统还未完成,学校的管理体制就开始发生变化,花费很长时间刚刚建成的“新系统”也可能会不适应新体制。第三种方案以不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为前提,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管理信息集成到校园网络平台上来实现共享,各部门原有的信息管理职能和维护权限不变。这种方案回避了MIS建设中复杂的管理重组问题,是在目前阶段比较适宜的解决方案,在较短时间内就可见到效果。云南大学采用的就是这样一种方案。但是,尽管这种方案实现起来比较容易,但要解决数据冗余和数据一致性问题还需要花相当大的努力。由此可见,三种方案各有优劣,各校需根据自身情况加以选择。
  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实施MIS是对一个已建立的组织进行改进和再设计的过程,通过改造原来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流程以达到组织业绩的巨大提高。清华大学在综合教务管理和信息系统中,对管理机构和管理过程进行了重组,实施了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相分离的管理方式,理顺了关系,适应了现代管理的需求。MIS的实施过程应该是高校管理流程重组的过程。不结合管理重组就运用MIS软件,不但对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帮助不大,而且会给MIS软件的正常运行留下隐患。
  然而,过去管理重组常常未能全面考虑高校所需就一阵风似地进行改造,最后不但没有打破旧有过程,反而还多添加了流程和人员。因此,在管理重组中同时考虑对MIS进行重组,已经成为组织改造的必然步骤。MIS重组后,必须考虑培训和教育,新建的MIS必须有相应的使用人员,再培训成为重组MIS的重要任务。另外,由于MIS将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变化,系统的生命周期较短,因此人们可能要接受这样一种情况:刚熟悉新MIS的运作就又要重新开始设计、构造更新的系统。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MIS开发管理模式,是一个分布式的结构系统,在信息技术处(OIT)的全面负责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出风格各异的应用系统与模式。[3]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用户的人员素质对MIS的影响
  MIS的特点,要求系统开发人员和应用人员要有较高的综合知识,相关学科要有有效的联合与协作,开发人员与用户能够清晰而准确地沟通[2]。
  综合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是MIS建设的关键。因此,MIS软件开发成功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其实施应用更重要。在MIS实施过程中,要结合组织中个体和群体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实施MIS,组织中个体、群体、领导、团队精神等各方面都将发生变化。他们每个人都非常关心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MIS的影响。
3.1 高层管理者
  在MIS的建设实施过程中,要克服社会阻力。阻力的一方面可能来自高层管理者。一是有些领导本身没有现代管理观念,在任期内不想学习新知识,凭经验管理;二是担心MIS的应用会显示出领导者在某些方面知识的不足;三是MIS所要求的制度化、规范化,缩小了高层的权力。一个有现代管理观念的领导,不应该成为MIS的阻力,而是MIS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他是MIS开发策略的制订者,也是管理业务流程重组的组织者。MIS的应用,对高层管理人员可能引起决策方式的改变和管理视野的扩大。经验证明,主要领导的重视和亲自参与,是成功地建立MIS的首要条件。一方面,MIS是为管理服务的,主要领导最了解学校的目标和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建立MIS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工期长、投资大、涉及面广,它的建立和应用可能涉及某些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甚至组织结构的调整和改变,这些涉及全局性的问题,只有主要领导亲自过问才能解决。高层领导参与MIS建设,并不仅是保证资金供给、人员安排和设备配备,而是要参与MIS建设的过程,充分重视和解决各种非技术因素。
3.2 中、基层管理者
  中、基层管理者可能会成为另一方面的阻力,中层担心MIS的实施会带来权力结构的变化,管理方式的改变以及自己在这种变革中受到的影响,往往认为信息管理会使其权力缩小。对基层的影响是工作方式的改变、效率的提高和人员的减少,新技术往往使基层人员感到不适应或恐惧。一旦来自中、基层的阻力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一种势力,成为MIS建设实施中的致命问题。这种现象在我国很普遍,在MIS开发阶段,他们可能会采取漠视、拒绝合作的态度,而在实施阶段,可能“令不行,禁不止,行政工作执行不到位”。这些阻力如果不妥善解决,一方面会使MIS的开发很不成功,另一方面,即使MIS软件开发成功,也可能会对MIS造成破坏,在运行中造成MIS的死亡。化解中、基层管理者的阻力,是MIS建设实施成功的基础。
3.3 系统操作人员
  系统的好坏与系统的设计有很大关系,也和系统的运行有很大关系,系统的相当一部分潜能正是通过系统操作员的熟练、灵活操作而发挥出来的。因此必须对系统操作员进行详尽的培训,使其通过学习,更充分的理解和消化系统的本质,从而提高系统的使用水平和运行效益。操作人员的素质高低是MIS能否成功运行、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的关键。
3.4 系统维护人员
  系统投入运行后,为了保证系统持续地与用户环境、数据处理操作、其他有关部门的请求取得协调一致,必须要有特定的系统维护人员。维护人员不仅要负责对硬件设备的维护,还有负责对软件系统及数据的维护。系统软件维护是系统维护中最重要的,不仅要保证对系统建成时所编制的程序与数据随着外界环境的变更和业务量的增减等情况,能够进行即时维护,从而使程序和数据始终保持最新的正确状态,还要适应系统需求,研究系统的综合简化,使其不断完善。由于管理体制在不断变化,当系统投入运行后,系统维护任务任重道远。如果系统维护人员不称职,那么即便是开发时再成功、可靠的系统,其结局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系统维护人员除了必须具备系统的计算机科学知识、通信知识和网络知识外,还必须对本单位MIS的各个功能模块和所使用的关键技术了如指掌,这就要求高校信息中心有一支稳定的技术队伍。高素质的维护人员是系统正常、快速、优化运行的保障。
4 结束语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发展是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合作成果。MIS实施的成败和效果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取决于使用的硬件、软件、而主要取决于掌握现代科学管理思想、方法和先进信息技术的人才。MIS的实施绝不仅仅是MIS软件的使用,而应该是一个全面的改革过程。MIS的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其实施难度应有充分的估计,要制定规划、成立强有力的实施机构、加强对机关人员的培训教育、制订并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领导,切实落实“第一把手原则”,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是MIS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蒋磊宏.网络环境下建设高校MIS的若干问题探讨.工业工程与管理,1999,(1)
2.丁子、吕小改.MIS开发应用中人员素质的影响.管理信息系统,1999,(5)
3.张定华、胡彬.论企业MIS成功应用中人的主观因素.管理信息系统,1999,(7)
4.吴应良、魏劲平.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和对策.管理信息系统,1999,(2)
5.任善恂、周华、段清.校园网络环境下的“集成化网络办公与信息系统”软件功能设计与介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9,(1), Vol.25, No.1
6.郑燕娟、朴顺玉.浅谈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9,(1), Vol.25, No.1
7.魏东海、黄劲荣.试析高校电脑办公网络的技术因素与非技术因素,管理信息系统,1998,(8增刊)
8.陈霞、潘大志、John Sonnack、 陈辰. 校园网络环境下的MIS开发策略棗介绍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MIS开发管理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9,(1), Vol.25, 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