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庞加莱猜想数学家曾四五年未发表论文

来源:互联网 发布:妙趣横生的算法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3 20:10
2006.06.05  来自:南方日报

  本报讯 朱熹平教授破解庞加莱猜想,却婉言谢绝所有媒体面对面的采访,表现非常低调

  “论文发表还只是一个开始”

  中大校长黄达人对此表示,媒体需冷静理性,过多宣传个人不客观

  一项比哥德巴赫猜想还要更重要的重大成就,一项美国克莱数学研究所曾悬赏100万美元求解的世界难题,一项国际数学界最为重要的猜想之一,被一位低调的中大教授和他的海外合作者共同破解了,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媒体欢喜。

  但朱熹平教授婉言谢绝所有媒体面对面的采访,他对校长黄达人教授说,完成这一证明,是国际数学界许多数学家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他的团队只是完成了“临门一脚”,过多宣传个人不客观。

  黄达人校长昨日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对朱熹平教授这一做法颇为欣赏,同样从事数学研究的这位校长说,学术上的成果,论文发表还只是一个开始,要接受学术界的检验,要接受时间和历史的考验,请媒体理解尊重朱教授,同时需冷静理性。

  这一突破是中国数学界的光荣,也是广东省的光荣

  记者:我发现要采访中大有些教授真是很难,朱熹平教授是这样,与丁肇中合作的许宁生教授也是这样。

  黄达人:我非常理解朱教授,我校一直有一个传统,学术上的成果应该由学术界来评价,通过其他渠道来宣传,不一定合适。过分强调个人和小单位的功劳,不利于学术界的合作。记者:但朱熹平教授和他的合作者的这次登顶,让国人瞩目。

   黄达人:对中山大学士气的提升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我国正在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朱熹平的这一突破,正是一种创新型的科学成就。是中国数学界的光荣, 也是广东省的光荣。广东省作为全国的第一经济大省,对中山大学的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很大,让我们很感动。广东省不仅仅是一个就业的天堂,更是一个读书做学问 的好地方。

  他是一个包容谦逊的人,生来就属于数学世界

  记者:作为校长,又是数学界的同行,听说您还是很了解朱教授的。

   黄达人:我们学校有一个惯例,院长出国要向我通报一下,所以,我较早地知道了朱熹平的工作。朱熹平去年从哈佛大学回国后,他跟我说了在哈佛大学的经历。 从去年9月到今年3月,他在哈佛呆了半年,对包括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美国数学界同行就庞加莱猜想的证明作了讲解,每星期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共讲 了半年的时间。我向他表示祝贺,他对我说:“丘成桐教授创立的几何分析为解决这个猜想奠定了基础,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Hamilton)为这个猜测提出 了解决框架,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Perelman)给出了重大突破。这是国际数学界的同行们你一步我一步共同做出来的。我们只是比较幸运,完成了临门 一脚。”

  记者:这么巨大的成就,这么低调的作风,这就是朱熹平教授。

  黄达人:他是一个包容谦逊的人,他的“临门一 脚”的说法我觉得是真心话,并没有过谦。学术上的成果,论文发表还只是一个开始,要接受学术界的检验,要接受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所以我非常赞同朱熹平教授 始终保持低调的作风。我们数学界有一个很好的传统,联合发表论文时,总是以字母为序的,这说明在学术的研究中,是承认团队中每一个人的贡献的。请大家理解 尊重他。事实上,中山大学数学学科的发展以及朱熹平个人的学术成长,都得到了国内数学界尤其是中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数学界同行们的大力帮助和可贵 支持。这些我们都不能忘记。

  记者:但在大家眼中,除了包容谦逊,他还有什么特点?

  黄达人:我们的名师邓东皋教授对我 说,朱熹平生来就属于数学世界的,他热爱数学、了解数学,完全沉浸其中。他对科学问题思考得非常深入,有着很高的学术眼界,是一个杰出的学者,同时也是一 个很好的老师,他与他的学生,组成了一个很好的团队。他曾对我说,他与他的学生陈兵龙是互相依靠的:“我与他已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了。”

  曾有四五年的时间几乎没有发表过论文

  记者:这次朱教授和他同伴的成功还给人强烈的信息:问鼎世界最尖端的科研,我们也可以。

  黄达人:真的是这样,朱熹平本科和硕士都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可以说,他是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是中国数学界的骄傲。

  记者:那平时学校给他支持一定很大吧?

   黄达人:其实学校并没有对他特别做什么,如果一定要说做了什么的话,就是学校为他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可以使他免受打扰,安心地从事他的科学研 究。当他从偏分方程研究转到几何分析的研究时,有四五年的时间,几乎没有发表过论文,但他并没有急功近利的想法。他对我说,他从国家和学校得到的经费资 助,已经足已让他安心地从事科学研究了,如果不是这样,也不会有他今天这样的成就。

  急功近利是不会有前途的

  记者:现在我们大学的考核体系的确是需要反思。

   黄达人:我曾经说过,大学的建设一定要立足长远,急功近利是不会有前途的。因此,近年来,在我校推行的人事制度改革中,一方面强调了对教师的考核,而另 一方面,对于一批在学术界已取得了突出成就的学者,则免予考核,对于这批约200名优秀学者而言,学术是他们的生存方式,考核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对他们 最大的支持,就是要给他们以宽松的学术氛围。

  在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也是他们的一贯做法。邓东皋教授就是一个很好 的例子,他在做院长的时候,就尤其重视对晚辈的提携,对晚辈的关爱,可以说,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这是我校的一个共识,也是中大全体教授的共识。朱熹平作 为数计学院的现任院长,他也同样在学院内营造着宽松的环境,尤其重视团队的建设。

  记者:朱教授平时得到的资金支持不少吧。

   黄达人:朱熹平今天的成就,是与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教育部等部门的长期支持分不开的,基础研究是需要长时间的投入的,我们说的“杰青”、 “973”、“长江学者”等等,就是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提供持续支持和帮助的一个平台,基础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持续的投入,正是因为这些来自国家 的资金支持,使中国有一大批科学家能够安心于自己的研究,才有可能取得大的突破。

  本报记者梅志清

  通讯员李汉荣何晓钟

  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

  ——关于百年数学难题的四问

  作者是何方“神仙”?

  46岁的曹怀东1977年考上清华大学,后来出国留学,师从丘成桐。1986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现在美国一所大学任教的他,同时兼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谈起合作伙伴,曹怀东说:“朱熹平比我小三四岁,学问人品都非常优秀,和他一起合作,我十分愉快,也收获良多。他是一个十分低调的人,现在家里的手机和电话都关掉了。”

  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中科院晨兴数学研究中心主任丘成桐在接受专访时说,这一工作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毫不过分。

  “庞加莱猜想是拓扑和几何的主流,被国际上许多数学家所关注,并致力于研究。破解和‘封顶’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丘成桐说,哥德巴赫猜想很重要,但是庞加莱猜想更重要,“国内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人很多,但国际上很少,知道的人也很少。”

  丘成桐指出,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的难题,但是并未被列入“七大世纪数学难题”。而在这七大难题之中,数论领域就有两个。“这至少说明,它不是数论领域最重要的难题。”

   “分析一个猜想或者难题重不重要,关键要看它的破解,会不会带动其他研究的发展。”丘成桐说,哥德巴赫猜想“很漂亮”,却是一个相对孤立的命题,就是破 解也不会对其他研究产生太大推动作用。“陈景润的工作很重要,也做到了极致。但是和庞加莱猜想比起来,还是要弱一些。”

  中国科学家做出了多大贡献?

  记者就此问题请教数学家杨乐。这位数学家说,如果按百分之百划分,那么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的贡献在50%以上,提出解决这一猜想要领的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的贡献在25%左右。“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包括丘成桐、朱熹平、曹怀东等,在30%左右。”

  杨乐说,在这样一个世纪性、世界性的重大难题中,中国人能发挥三成的作用,绝非易事,是很大的贡献。

  七大数学难题进展如何?

   在丘成桐眼中,庞加莱猜想和黎曼假设是两个最大的猜想。他一一分析指出,剩余下的难题中,很多人攻关的黎曼假设还没有看到破解的希望;引起很多著名数学 家兴趣的霍奇猜想“进展不大”;和流体有关的纳威厄—斯托克斯方程“离解决也相差很远”;P与NP问题“没什么进展”;杨—米尔理论“太难,几乎没人 做”。

  据新华社电

  大家眼中的朱熹平

  妻子:生活中的他很可爱

  朱熹平的妻子刘丹琳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刘丹琳也是一位数学老师,“所以我很理解他,虽然不是很清楚他的研究。”她还开玩笑地说,昨天她家电话响了不下百次,“都快成热线了!”

  “他平时很忙,既要做学术,又要做行政,挺为他的身体担心的。”刘丹琳老师笑称:“生活中的他很可爱,很低调。”

  校长:他没有急功近利

  学术上的成果,论文发表还只是一个开始,它要接受学术界的检验,要接受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所以我非常赞同朱熹平教授始终保持低调的作风。

  当他从偏分方程研究转到几何分析的研究时,有四五年的时间,几乎没有发表过论文,但他并没有急功近利的想法。

  同事:他一贯为人谦虚

  与朱熹平共事10多年的中山大学数学系前系主任邓东皋教授对记者说,朱熹平一贯为人谦虚、低调,不愿别人宣传自己的成绩。他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

  学生:他只是害羞地笑笑

  朱熹平指导的中山大学数学和计算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顾会玲告诉记者,即使是攻克了百年世界数学难题,导师朱熹平在被她问及此事时,也只是害羞地笑笑。

  网友眼中的“封顶”

   前期关于学术界的负面新闻太多,这次终于有了正面的消息,真是太高兴了。其实很多学者都像朱教授一样很低调,即使出了成绩也选择默默无闻,而那些自称专 家的所谓知名人士,胸无点墨,没有严谨的治学科研态度,往往喜欢抛头露面,除了误导听众、混淆视听外,对科研无所贡献,真应该多向朱教授学习学习。

  任何学术成果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的,谁能最终到达终点,是需要机遇的,但也决不是瞎猫碰到死老鼠。

  对于一项世界难题的证明往往要经过数学家们长时间的系统审查之后才能最终确立其在数学界的地位。因此,中国数学家的这一成果还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和同行的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