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二)一个从来被人忽视的软件容易失败及发展缓慢的原因

来源:互联网 发布:北京网络综合布线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6 19:39
前言
软件的发展缓慢和容易失败一直困扰着广大软件从业者,但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从技术、过程、产品、人等等角度去探究其原因。而本文试图从哲学的层面去探究。有趣的是软件与哲学有共通之处。哲学是集多学科之首,人称为智慧学的学科,是一种形而上的对事物的抽象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它看到的是整片森林,而软件则是集人类活动经验之精华,具有极强操作性的智能化工具。它的对象是树木甚至枝叶。作为森林和树木的关系,软件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自然和人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我们把哲学的思辨方法和软件的成功与失败经验联系起来研究,我们会发现软件发展的一个巨大的潜在力和更大的空间。
本文上篇将政治经济学,管理学,文化等视角来揭示软件失败的原因。而本文的下篇则从经济学的角度  对软件的业态,开发模式,市场模式,赢利模式等全方位去揭示软件成功的方向。希望抛砖引玉,和博友们分享。并请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E-mail:baoxx@zjunitech.com
 
(二)
我们先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有一个工厂原来全部都是以手工生产方式为主,劳动生产率低下。后来工厂引进了十台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再后来引进了先进的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从手工到机器再到流水线,管理者为此设计了适用手工,机器,自动化不同阶段的管理流程,管理制度及管理模式。每一个阶段生产力及生产要素的变化,都给企业带来了显著的效益回报。
还是这个企业,它不仅仅满足于企业自动化,它要实施企业的信息化,于是决定上ERP管理软件的项目。当开发方要求企业提出自己的需求时,企业根据实施自动化的基础上所存在的管理弱点,提出了“以电脑代替手工”的现实需求,同时,在开发方“成功案例”的引导下,企业默认了开发方推荐的向全面信息化发展的预期需求,经过数月的努力,开发方为企业量身定制了一套ERP软件。试运行后,企业发现在自动化基础上提出的现实需求和软件上马后产生的现实需求有很大的差异。而预期需求的实施则偏离了当初的“预期”。令人困惑的是,原来企业在手工,机器,自动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的管理需求,可以通过现有管理机制对传统的管理流程,方法,制度等去不断总结,不断适应,不断完善的方法,现在不灵了。因为所有的管理模式已经固化在软件里面。当企业向开发方提出应该按完善的,能用的标准来验收产品时,开发方则拒绝了这个请求,因为它已按合同履行了调研,设计,编程和测试义务,提供了合同标准的产品。再说成本预算也超支了。除非再增加投资。企业面临着将就使用,继续开发还是停止项目的痛苦抉择。
双方都没有错,可是项目失败了。
失败的焦点就在于:一是标准之争。需求方以能用为标准,衡量的杠杆是思想;开发方以合同为标准,衡量的杠杆是技术。衡量杠杆的错位,使双方互相接近的方向发生了错位。其实,双方的距离已经不远了,但总是擦肩而过。二是需求之争。企业不能预期上软件后会产生新的现实需求,而开发方引导的预期需求又不适合企业新的管理需求。当企业发现这个问题时,需求已被格式化和物化。这就是思想与技术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原因。但这只是表象特征。我们还可以从深层次去探究其的原因。(待续)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