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好声音》看产品设计与运营

来源:互联网 发布:东方网络(002175)股吧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20:56
   这个夏天最火爆的选秀节目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中国好声音》!

   9.30号晚上,好声音最后一场决赛落下帷幕,一个夏天的激情歌唱暂时告一段落。虽然总决赛里无数的广告和混乱的投票方式让观众非常不满,但是回头来看好声音在整个夏天的历程,不得不竖起大拇指,好声音团队确实打造了一款非常棒非常棒的电视节目。作为好声音和互联网产品的双料粉丝,我有个新奇的想法,不妨把《中国好声音》看作一款互联网产品,从产品设计和运营角度来评说一下它的8点出彩之处。


1. 好声音 + 好导师 ——产品核心能力
   
   
   
   每款好产品都有最出众的核心能力,比如播放器的解码质量,视频网站的连接速度等。
   我们为什么看音乐节目,最根本的目的是听歌。如果歌难听,哪怕再多花哨噱头,也不会引起巨大关注。因此,对参选学员的千挑万选是必须的,节目制作人到酒吧、音乐学院,甚至街头乐队中去发觉好声音,邀请他们来参加节目。很多人的声音都极富特点,可以说是真正的好声音。同时,乐队、灯光、舞美都是请国内顶级团队打造。这还不够,为了将这个核心功能做到极致,它们第一次使用了制播分离,利用后期处理将学员的声音进行打磨,真正做到:观众一听声音就被震撼。
   除此之外,导师作为另一项核心能力,也必须是重量级的。那英、刘欢、庾澄庆、杨坤,四名超强实力派歌手,各具特色,应该说已经足够震撼。不过,相比起来,杨坤在影响力和实力上还是稍微差了点,在学员选择导师时,就会有所体现。


2. 导师制度 ——产品特色功能
    
  
   如果一个产品没有特色功能,只是算是中规中矩。要做“好产品”,一定要有区别于同类产品的地方。
   选秀节目,我们早已不陌生。04年“超级女声”从天而降,音乐选秀就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电视台冒出来。要想让自己的节目出彩,必须要有完全不同的地方,“好声音”的亮点就在于—— 导师制度。导师制度不仅很好的替代了短信投票的民选,更是取代了现场的主持人。

   对于选秀节目,民选应该是最能激发起观众热情的,比如05年让人咋舌的“玉米”粉丝团。可惜,广电总局一纸令下,不再允许观众投票的方式来决定冠军归属。既然无法民选,不如用指定继承人的模式。反正在艺术领域,导师、宗派之说由来已久,大家接受起来也毫无难度。
   从实际操作上来看,几位导师除了在个别选择上引起了争议,基本上都能符合民众的预期。其中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庾澄庆死了心要捧吴莫愁,几乎每次莫愁出场,都会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对于一个选秀节目来说,这也不是什么坏事。而且,一旦接受了这个假定,整件事也变得可爱起来。总决赛放莫愁和哈林的视频时,无数人在微博上呼唤“哈林娶了莫愁吧”,可见大家对于这种指定继承人制度并不反感。既然选用了宗派式的导师制度,后面引入媒体投票实在是画蛇添足。

   再者,由于导师的地位在节目中非常强势,主持人的作用被大大的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四个导师在舞台上极为活跃的表现。哈林活泼风骚、那英感性中肯、刘欢学院正统、杨坤有32场,四个导师各有特点,满足了各种类型的观众人群,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话题热潮。这种全新的节目制作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3. 平凡人的音乐梦想 ——产品价值
    
从《中国好声音》看产品设计与运营
   
   每个产品都要有一个可以用一句话表达出来的核心价值观。比如百度,可以说是做最好的中文搜索引擎。那么好声音这个产品的价值是什么呢?平凡人实现音乐梦想。
   上台的每个学员,穿着最普通的衣服,怀揣着一个或美好、或艰辛、或感人的寻梦故事,这样的设定,触动了很多人的内心。平民化、梦想化,给这个音乐秀注入了原动力。可以说,这样的核心价值是整个节目的生命里所在,而制作方也在节目里反复提到这一点。如果缺少了这样的核心,节目将瞬间黯然失色。
   正因为核心价值如此重要,一旦不被认可,便会成为一个最大的笑话。比赛后期,越来越多学员的真实身份被曝光,各种负面新闻乱飞,于是,观众们的反应便不再是感动,而是被蒙骗后的愤怒。这对于节目的长期发展是很不利的。如果好声音还想继续做下去,一定要在这方面有所改变。私以为,吉克隽逸最后的失败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4. "I want you" ——UI设计

  
   任何一个好产品都离不开最合适的UI设计。对于好声音来说,有了学员、导师和好故事,最关键的问题便是,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呈现呢?
   背对舞台的红色座椅,夸张的硕大按钮,是界面;导师拍下按钮、座椅随之转动、“I wantyou”金光闪烁,是交互。舞台上学员欣喜若狂,电视机前观众的情绪被彻底点燃,瞬间引爆节目的高潮。这样的设计,除了惊叹和赞美,无话可说! 


5. 酷我真声音 ——及时处理用户反馈
     从《中国好声音》看产品设计与运营
  
   
     对于一个好产品来说,对用户反馈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想要产生粉丝和提高用户黏性,用心处理用户反馈是基本要求。在这方面,腾讯和小米是互联网公司中的典范,而好声音则是选秀节目中的典范。每期好声音节目的最后,都会有一个十几分钟的小栏目。会让几位学员上台针对近期网友的一些负面评论进行解释。比如徐海星、郑虹、关喆等。
   在我印象中,这是第一次有选秀节目做出这样的举动,体现了节目组对观众的重视。也是它们面对新兴媒体平台做出的的一个积极有效的对策。不仅让学员第一时间解释了一些负面新闻,同时,在无法让观众进行投票参与的情况下,这也是让节目和观众保持互动的一个重要方式。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是可取之举。


6. 淘汰赛的紧密赛程 ——产品快速迭代
    
 
   互联网产品最大的特点之一在于它的快速迭代,频繁的更新和新增功能可以保持用户的兴趣和新鲜感,增加用户的黏性。在这方面,好声音节目在进入淘汰赛之后表现优异。由于没有了座椅转身那一刹那的惊喜,观众急需视觉上、心理上的新爆点,于是便有了淘汰赛紧绷的赛程。16进7,7进4,4选1,每个组只进行了两场比赛就选出了最后的代表。速度之快,让习惯了超女拖沓淘汰赛的观众大呼“受不了”。


7. 微博、SNS上铺天盖地的信息 ——借助社交与新媒体平台进行持续推广

   
   在每一期好声音节目之后,微博和SNS平台上都会有铺天盖地的演唱视频,以及各种各样的讨论。许多人关注好声音便是从在人人网或者新浪微博上发现了一个好声音视频开始的。特别是在节目的前期,观众对节目还不熟知的情况下,制作方的宣传和气势就非常重要。而到后期,每次好声音节目播出时,无论是名人还是草根都会利用微博积极的互动,形成每个星期五晚上的微博热潮。
   一个传统的电视节目,巧妙的利用了新兴媒体和社交平台,进行潮水般的宣传,效果之好,是超过想象的。而且社交平台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热点的持续性,比赛结束后的一个星期的时间里,用户会持续收到来自社交平台的好声音讯息。如果说05年的超女胜在用短信让观众参与互动,那么今年的“好声音”对于新媒体平台的使用也堪称范例。


8. 华少那惊人的40秒 ——如何做广告?
   
  
   
    在互联网产品里怎么做广告才能不影响用户体验呢?华少在好声音里的表现方式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夸张惊人的语速、每期节目持续的重复,让华少这46秒的广告成了今年夏天的一大热点。为什么这个广告没有引起大家的反感呢?原因之一在于华少用自己惊人的实力将原本需要2分钟的广告压缩到了46秒,已经是竭尽全力在为观众着想,观众显然也十分买单。更重要的是,随着节目的继续,华少的46秒广告变成了话题热点,成了一种娱乐方式,大家都来欣赏、模仿。任何事情一旦变成了娱乐,自然就不会再有人反感了。
  这也告诉我们,传统的硬广告形式已经不再有效,如何打造娱乐性更强、更适合新媒体平台传播的广告方式是需要大家一起去琢磨和探索的。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