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如何对商品进行价格定位?(二)

来源:互联网 发布:python 字符串转日期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7 02:01
绕不开的渠道成本

无论什么品类,无论是渠道商还是品牌商,定价策略与成本息息相关。比线下更低的渠道成本,一直以来被视作电子商务的优势。

涨价风波中,一条未证实的“供货商抱怨京东霸王条款”的微博被大量转载,披露京东与供货商约定最低价供货、15%~20%的保底返利、收取进场费和广告费等等内容。营销作家、太子龙童装总经理俞雷转发评论:“苏宁一个旗舰店,选位费200万一年;Key Account渠道,随便一个店1个SKU进场费好几万,陈列费一个堆头一个档期也上万;Department Store要买保底,过年过节还要潜规则,你自己选。”电商对线上渠道成本高涨的怨言,在快消行业出身的俞雷眼中,实在不算什么。

俞雷负责帅康电商时,曾去京东谈合作。俞雷回忆:“基本上他们也提要求,我们压下来了。很多纯电商可能认为开价就达成交易”。另外,俞雷感到纯电商对线下贸易条件知之甚少。无论是百货商场还是3C门店,都是渠道费用高昂,名目繁杂。俞雷细数,除去扣点,还有进大卖场的选位费、节庆费用、导购工资、导购管理费等等。

费用相对较低的家电分销,扣点实际上不是特别高,大家电基本上是10~15个点,小家电20~30 个点。而厨电,这些费用占到成交价的50%~60%。“羊毛出在羊身上”,俞雷说,这些扣点是折扣的另外一种说法。像节庆费用也可以列入市场推广费用。卖场里的店面还有装修费用。国美、苏宁的一般的店面每年都要装修一次。化妆品专柜装修费用非常高,兰蔻的一个专柜就可能需要100多万。服装店费用比较少,俞雷估计男装店需要十几到二十几万,童装则便宜一些。

而快速消费品走线下零售渠道的,费用名目更繁杂:进场费,货架有货架的费用,陈列有陈列的费用。到商场看到摆成一堆的商品,特别吸引人,那都要付钱的。把商品摆到货架最前面,要付钱;甚至,稍微差一点的品牌只是上架都要付钱。

比较线上与线下,费用名目可能不同,但俞雷觉得是一样的道理,他相信:“各渠道到最后成本应该是差不多的。”

线上丧失价格优势的可能

与线下相比,线上渠道费用可谓小巫见大巫。但可以看到的是,线上引流的成本已经越来越高了。“从来就没有便宜的渠道”,俞雷说,资本就是这样,如果有一个产业特别值得投资,就会有大量的资本涌进来,从而让这个产业达到社会的平均值,再往后资本撤出。

线上的变化也日益显著。俞雷认为,淘宝以前虽然成长很快,但只是初级阶段,而现在到了成熟阶段,很多卖家要公司化运作,人员结构、产品结构都不一样。“麦包包多少客服啊,跟线下全国那么多导购一个道理”,俞雷感慨,以前说电商成本低,是因为流量成本低,现在流量成本越来越高。

而传统企业电商,普遍是亏钱在做。像服装,网上利润很低,而线下经销商不满价差问题。解决方案之一是俞雷公司的做法:在线上售卖的童装,与线下分产品做,定价更便宜。公司希望通过这些策略吸引人气和流量,俞雷把对电商的投入当做广告。他预见到,未来流量成本肯定会越来越高,让“广告费”居高不下,难以承受。

任鑫认为,线上价格与线下价格比失去优势,完全有可能。他看到美国其实就到了这样的阶段,线上给消费者提供的价值主要是便利性,而不是便宜低价。另外,从长远来看,某些产品会完全失去优势,“特别是故意失去优势”,比如品牌要管理自己的一致性。

但是,任鑫也看到中国和美国相比,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第一,零售渠道成本过高。零售渠道往往是做房地产的,很多零售巨头其实是房地产巨头,租房给别人卖东西。它们自己的零售渠道,要交乱七八糟的税费,运营成本其实相当高,而且降不下来。电子商务绕开了很多“剥削”,所以可以便宜点,在成本上有优势。

第二,中国有巨大的产能,美国没有。互联网可以帮助前端直接连接到那个产能,必然可以把流通渠道打通,让价格变得更便宜。任鑫认为这样的案例未来可能大量出现。

而在很多领域,线上线下是不具有可比性的。很多产品可能只能存在于线上。任鑫举了裂帛的例子。裂帛风格非常强烈,如果放到写字楼下实体店来卖,一百个人里面可能只有一个人喜欢,转化率会很低,会亏。但是放在网上,是长尾商品,如果只看一亿人的基数,乘以百分之一还是蛮大的比例。像这样的品牌,可以把喜欢其风格的人吸引到网上,给予充足的销售。

对于3C来说,线上与线下价格的比较更为复杂。3C也有线下零售渠道成本过高的问题,但任鑫也看到3C市场非常混乱,线下可以搞各种各样的花样:产品来路有花样、****上有花样,发生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因此网上的运营成本和销售成本未必会比线下低。虽然线上采购量大,但是光论价格的话,线上未必有优势,因为和交税、准入制度等等相关,京东、新蛋等做大的B2C都不得不老老实实经营。考虑到线下的各种花样,线上渠道成本的降低能否使总体成本比线下更低,还没有清楚的结论。

更精细的价格策略

这场关于涨价的讨论,释放了电商商业环境变化的信号。

当然,涨价并非促成商业环境变化的手段,刘爽分析,历次商业模式变革都是以供应链变革来降价、来实现的。例如国美、苏宁,现在毛利18个点,但是在它们之前,百货商场卖3C毛利是25个点左右。变革靠的是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不是涨价。

“价格普涨只是相对以前亏损换规模”,大熊分析,实际上电商跟线下比,只是涨了一部分,而且涨得不离谱。电商回到理性正常的商业环境是一个必然,涨价只是一个组成部分罢了。大熊认为,除了价格回归理性之外,整个的运营都应该回归理性。

回归理性呼声在前,但许多人对电商未来的趋势判断依然谨慎。

过去,电商竞争逻辑是这样的:眼前有钱不赚,是因为想抢市场,抢了市场未来可以赚更多。任鑫认为,如果未来电商仍然按这一套逻辑想,价格不会涨上去,价格战将继续。他判断,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竞争不会变得更温和。虽然资本现在不看好电商,各个电商之间看起来平和了很多,但还有很多传统企业正在摩拳擦掌。任鑫说:“传统企业进电商现在前赴后继,他们又不差钱,再烧一波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可以想见的情形是,大家一边流血一边很痛,一边还是打价格战。任鑫分析,这完全取决于当时的资本状况。以资本而论,一方面是机构资本,一方面是传统经济的资本。如果进场资本足够充沛,电商流血流得起的话,就会继续打价格战,直到其中一些人受不了。

虽然价格战继续的可能性很高,但商业环境的确会起变化。任鑫预计,未来电商将更加注重利润率。当有利润压力还要打价格战的时候,会更注重精细化。比如之前在抢市场的时候,来不及制定精细的价格策略,而是让每个产品经理去跟竞争对手比价:“凡是他们比我们便宜的,就降价比他至少便宜4%”,诸如此类。这样的做法事实上是让产品全线加入价格战。

而更精细化的价格战有更精细的考量。电商可能退一步,细分产品线。看哪些产品是竞争对手销售比较多,自己销售比较少的,就在这上面比他便宜4%;再看哪些产品是曝光度最高的,通过比对产品页面浏览次数可以确定产品,就把价格降下来,而通过其他产品赚钱。打价格战的策略,从盲目瞎打,变成针对性地跟竞争对手打。

在这样的环境中,全线涨价是一步步往后退的结果。假如电商烧钱到一定程度,实在没钱了,参与价格战的盘面会越来越缩。电商可能只挑几个产品,宣传低价,其他的一概卖得贵,多赚点钱。这样一步步、一步步缩,往后退,最后就是全线涨价。

电商价格策略理想的目的,是鱼与熊掌兼得:一边是要让消费者觉得很便宜,要抢市场,要扩张;一边是要赚钱,要维持利润率。价格策略的变化就会依据两边的目标来平衡。在不断调整的策略指导下,运营越做越精细,最终把这两边目标融合起来。任鑫说这其实就是一个平衡:“看你把标尺往哪边挪,不一定一次挪到底。”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