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放封闭观点看 iOS vs Android

来源:互联网 发布:数据库round down函数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21 23:00

最近因为因缘际会,看了好些与创新理论相关的书籍。其中创新理论权威、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汀生所着《创新者的解答》一书,我个人认为颇有意思,尤其对于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孰优孰劣的辩证,对于iOS与Android的胜负或许有点参考价值,在此与各位读者分享与讨论,以下一部分是受到克氏理论的启发,另一部分则是我个人的诠释。

近来iOS与Android两大Smart phone平台之争,颇受注目。有人认为,iOS有统一的界面与互动设计,因此带来较佳的使用者体验,最终必将胜出无疑;相反的,也有不少人(搞不好比前者更多一点)认为Android的开放系统,有助于带来更丰富的content与app,是所谓得道多助,必定能打败iOS,一统smart phone 江山。

两种说法当然都有道理,封闭系统有封闭系统的优点,开放系统有开放系统的优点。有人说,封闭系统就像独裁政体,短期间之内很有效率,但最终将不敌正义的开放系统(正义的民主阵营?)。这样的讲法,乍听之下很容易让人接受,但眼前就有一个很大的反例——正义的 Linux 何时才要打败邪恶的Windows呢?哪有打了这么久,正义的一方不但没赢还被打趴在地上的道理呢?

好,离题了。回到主题。所以世界是现实的,限量是残酷的,并不是开放系统最后就稳赢,应该还有一些其他的决定性因素在。大师说,或许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则可以帮我们判断:当系统性能还不够好的时候,应採取相互依赖性的产品结构(翻译:封闭系统);当系统性能过好时,採取规格化的策略(翻译:开放系统)。

为何系统还不够好的时候,要采用较为封闭的系统?因为要作到规格化,工程师必需遵守许多框架,而必需对效能作出许多妥协。同时,在一项产品草创之时,例如iPad这类的平板电脑,有一个统一的主导者,较能给予统一且完整的使用者体验。

相反的,而为何系统性能过好时,则要采取较开放的系统?因为当性能不再是最优先的事项,规格化将有助于各方开发者之专门化,专注于其最擅长的 component,因而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当然性能最后也有可能电掉封闭系统,以PC硬体为例,Wintel架构最后胜出,原本走完全整合路线的Apple也不得不使用Intel系列的CPU,对hard-core MAC fans或许有种被背叛的感觉也说不定?但由今观之,Apple专注于自己更有把握的部分,而将CPU外包,降低成本,对如今MAC的成功绝对有很大的帮助)

不过,似乎没看到大师对所谓不够好、过好,有更进一步的判断准则。我们以几个实例来看。PC作业系统仍是封闭的Ms的天下,难道作业系统的性能仍然一直处于不够好的状态吗?这似乎与一般人的经验相违背。现今的作业系统比起Win 95时代应该算是相当成熟了,虽然偶尔会当机,使用者体验也不那么完美,但应当称不上是性能还不够好了。相较之下,使用者如今更在乎的或许是应用程式。那么,到底为何正义的Linux还不能打倒Windows?Mr. Valentine’s Day 觉得有几个原因。

首先,开放系统的重要优势之一,在于能够降低成本。但最起码在大东亚地区(可能日韩除外),许多人的作业系统取得成本基本上是个零。相反的,用 Linux系列反而带来无形的学习成本。

第二,PC上的killer application可说是文书处理软体,而文书处理软体有强大的外部性效果,所以除非Ms佛心把Office porting到Linux上,并且功能不打折,也没有相容问题,或者有其他更好的替代产品被开发出来,否则以目前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使用者与其说被Windows绑住不如说是被Office绑住。Office 可以说是Windows此一平台的王牌killer app,是Windows的命根。

我若是Google高层或许会决定全力支援Open Office那类的project,或是以Google而言,更有可能的是倾全力完善这类application的云端版本,也就是 Google Documents,这个project本身赚不到太多钱也无所谓,其成功将如后所述,具有极为重大之战略意义。

以上大概参考了PC的case,我们再讲回来,所以 iOS 跟 Android 到底谁会赢?

诚如Mr. Saturday之前也有提到的,iOS平台其实也不算是个完全封闭的平台,顶多是说,在完全封闭与完全开放的光谱之中,iOS并没有Android那么开放。但话又说回来,诸如App审核一类的policy,Apple 要再放宽其实也不是难事,长期来看开放是趋势,Android 在这点上也没有讨得太多便宜。

就使用者体验来看,Mr. Valentine’s Day 常用的手机是只用过 iphone,但根据观察以及偶尔借用,再加上 Mac OS 给我的良好体验,就个人印象我是想把这部分的给分投给iOS多一点。iOS的整体使用者经验,更为统一、完整,也更为 fancy。另外,若考虑手机本身功能性以外的考量,如消费社会所赋与的符号性,这点Apple就有赢比较大。讲白话一点,Apple比较时尚。Google纯就功能是满好用,我个人也颇爱用,但就是比较难跟时尚连在一起,尽管最近弄了个时尚平台。

但iOS的最大劣势在于killer app掌握在对手Google手上。前阵子Google推出了Google Maps 5.0 for Android,支援向量3D绘图,并且能够离线阅览。Google Maps可以推Android的版本,Gmail当然也不是不行,云端本来就是Google的本行,Apple这亏算是吃大了。当然或许有人是说Apple App Store里面的App,killer app的质量还是足以电一下Android的Market。但这类App平台的根本,是第三方开发者,Android的市佔率如果继续冲高,开发者(当然包括 killer app 开发者)完全可以想像的,目前Apple App Store的质量较佳或许是事实,但称不上什么长期的优势。

综合以上所述,Android在开放系统的得道多助量表上,小胜一些、killer app部分佔到很大便宜,长期来看应该是会继续把iOS打到接近Mac在PC的市佔率,以目前而言约是5%。当然,考量到手机有更多纯功能性以外的考量(就像随身听 or 消费型相机),以及Apple在使用者经验上有独到的功夫,而这是智慧型手机更需着重的部分,长期来看应该是没有5%这么低,Mr. Valentine’s Day 的勉强算是Educated guess要来推测个10% ~ 15%,最后应该是像Mac一样锁定中高阶 or低阶但自以为雅痞的市场。

而Android在没有杀出程咬金的状况之下,应该可以逐步吃下iOS的市场,最终成为市场的领导平台。当然现在是好像已经逆转胜一阵子了啦,只是应该还有继续成长的空间。

以上,胡扯了一些,不知各位读者以为如何?欢迎指教与讨论,Mr. Valentine’s Day 接下来四天前往上海度个小假,如果有需要讨论的会在回台之后回覆,还请大家鞭小力一点。

原文链接:http://mmdays.com/2010/12/24/ios-vs-android/

 

========================================

破坏性创新的核心是主动响应市场变迁

 

破坏性创新是创业者挑战巨头最有胜算的一副牌,这种破坏会很容易让巨头陷入两难境地,不跟可能会丢掉用户,跟会丢掉收入。但这种优势并非来自于勇于自宫的破坏者的远见卓识,只是两类企业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而已,成熟企业会尽量采取利益最大化的策略,迎合利益最大化的客户和投资于利润最丰厚的领域,几乎从未考虑过保卫新市场或低端市场的阵营,而这些市场恰恰是对破坏者极具吸引力的。
  
  但破坏性创新只是新兴公司打垮业界大鳄的一个助力因素,敢于有把自己当成光脚的精神也只是做一个颠覆的创新者的资格,不是所有的领域都适用破坏性创新,更不是所有的成长型策略都会成功。而且市场竞争是动态的,那些已经建立稳固地位的大企业也会抓住破坏性成长的机会,而不是砧板上的肉任由他人宰割。
  
  克里斯坦森将创新分为两种,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这一区别,不同于传统的根本创新和渐进创新之间的区别,它不是着眼于技术创新本身,而是着眼于对“市场变迁”的主动响应。破坏也分两种,新市场破坏和低端市场破坏。企业在建立新成长业务时会对应三个阶段的特点:延续性创新、低端市场破坏性创新和新市场破坏性创新。其中,延续性创新是成熟公司的专利,一味追求延续性创新的公司最终会遭遇某种形式的市场和技术变革,陷入创新者的窘境。
  
  创新者的窘境
  
  在追求增长的过程中,最令人望而却步的风险可能就在于:一旦失利,再获成功的希望便极其渺茫。大部分核心业务成熟的大公司多会选择尽量满足客户需求,大量资源投入到产品的延续性改进中,管理者也常常会放弃利润率很低竞争激烈的低端产品转向高端市场,而忽视了对破坏性技术产品的开发投入。即在既有路线上追求高效率与新的增长空间,追求”正确的做事“。这时的尴尬在于它做的事可能已不正确了。
  
  比如诺基亚,追求成本与极致效率的态度,让核心能力变成了核心障碍,使得诺基亚连续犯下失误。早在2004年,诺基亚便在内部开发出触控技术,但因为这项技术还未被市场验证,且风险成本过高被舍弃。诺基亚犯的错就是把自己的优点极大化后,没留余地让自己冒险,最后在遇到破坏性技术变革和市场结构变化时,成为一百分的输家。
  
  更著名的失败案例可能来自于柯达。柯达一心致力于为胶卷客户提供超越当前市场水平的更优秀的产品性能,但面对数码世界,柯达从没想过造出好的硬件,尽管数码相机最初的发明便始自于这家公司。他们有那么多的事情可以做,但结果却是什么都没有做好。拒绝承认现实,最终就是被现实击垮。
  
  当成熟企业遭到破坏性技术的冲击时,之所以他们还能成功保住领先地位,是因为他们设立了完全独立的部门,特许其建立全新的业务以及全新的业务模式。比如九十年代初的IBM,面对市场地位急剧下挫、巨额亏损和士气低落的危局,郭士纳的基本战略是:保持公司的完整性、改变公司的经济模式、再造业务流程以及出售缺乏生产力的资产,强化IBM作为整体服务提供者的独一无二的定位。 (郭士纳《谁说大象不能跳舞》)再如腾讯,微信是其拿到移动互联网门票的明星产品,但“张小龙的广州研发部本就是相对独立的特区。不在深圳不在北京。离老板远,不属任何BU。这是马化腾几年前放的一个子。是意外之喜。”(程苓峰《与一位CEO聊腾讯》)。 同理再放到已是大富之家的百度身上,“从这种家庭里走出狼的可能性是不大的。狼可以创造资本,可资本增值的任务是狼那种土鳖干不来的,只有鲁滨逊才能把资本成倍放大。 ”(葛甲《百度缺的不是狼性,而是鲁滨逊》)
  
  低端市场破坏
  
  不能以巨头的方式来挑战巨头。破坏性创新者不会为现有的市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引入稍逊一筹的产品或服务来破坏和重新定义当前市场。这种破坏性技术的好处在于——简单、便捷、成本低、更简化的服务以及更好的用户体验,从而迎合低端用户的需求。而一旦在新市场或低端市场站稳脚跟,破坏性创新产品就会启动自身的改良周期向成熟市场进攻。
  
  以经济型酒店为例,奉行做减法的如家和七天在抢占低端市场之后都开始向高端酒店进军,在时机成熟时走向高额利润区,推出服务质量更高的产品,切合更高级别客群的需求。而同时间酒店市场上巨头们在将房间变得更大服务更加多元化,他们的资源分配流程是为延续性创新而设计完善的,根本无法响应这种破坏性创新。
  
  低端市场破坏性竞争导致一个行业的成本被逐渐降低,它是新手挑战巨头的一件利器,但这个策略的挑战之一在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位,创业者要切忌进入边缘利润市场,尤其不要进入无利润区。对市场份额的奋力追求和客户力量的增强,使得很多经营活动和产品的利润下降,甚至使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下降。无利润区是企业的“黑洞”,资金投入之后,便不会产生利润。
  
  格兰仕以价格屠夫形象切入微波炉市场,不断祭出的降价大旗,先后将LG、惠而浦、三星等洋品牌逼出中国微波炉市场。1999年格兰仕占有国内市场70%以上市场份额,但利润率仅为6%。格兰仕在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却没有建立一套盈利模式,这意味着格兰仕也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低价和低端的形象一旦坐定,便很难再向中高端市场市场扩展。由贵变贱市场欢欢喜喜你侬我侬,由贱变贵消费者可不会轻易买账。
  
  新市场破坏策略
  
  新市场破坏策略开发出的市场初期规模不大,与现有市场并不重合,不会让领先企业感到痛苦或者引起警惕,而等到破坏性创新走到终极阶段时,领先企业只会看到葵花宝典的最后一页。新市场破坏者的首要任务是要花时间去培育市场,拉动消费。由于没有其他产品可用以及价格、服务容易被接受,新市场破坏性创新产品很容易创造一代全新的使用人群。即使破坏性产品不如高价产品那么优质,他们也会购买。这些新市场客户对于性能的要求很低。
  
  破坏性创新从不正面攻击主流市场。在智能手机领域,苹果抢占了全球市场,靠的是一套有竞争力的手机生态系统,而非诺基亚耿耿于怀的硬件成本。而且由它开创的移动互联网浪潮又让移动终端成了传统PC眼中的新市场破坏者。
  
  彭博以向投资分析家和券商提供基本财务数据起家,渐渐提高数据和分析质量,随后移向财经新闻业务领域,实际上破坏了道琼斯和路透社的市场。最近它创建了自己的电子网上交易系统,打破了股票交易市场的格局。政府债券的发行商们可以在彭博的系统上进行拍卖,这样一来,又破坏了投资银行的市场。
  
  想要创建新成长业务,你需要建立一个正确的业务模式,为之配备合适的资源、流程和价值观,驾驭好通向成功的各种方向。如果走错了第一步,一定要记得Pivot — 创业家最重要的本领,从你的产品和市场互动的结果,挖掘出一个新的方向,然后调整组织的策略,重新出发。
  
  原发虎嗅 http://www.huxiu.com/article/6364/1.html

 

======================

http://network.chinabyte.com/378/12119878.shtml

IT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早期的大型电脑时期,IT是及其专业的领域,所有的电脑系统都是封闭系统,一个公司提供了从硬件到软件及维修甚至软体改版升级的服务,可以说那时系统的封闭是由于整个产业的不完善所造成的。但是整个IT产业却不断朝向开放的道路上前进,自从IBM PC标准开放以来,IT产业迅速成熟,时至今日完全改变了社会信息的传递模式。标准化的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成熟,是因为在开放的系统中,标准是由几个大厂主导协商出来的,标准制定的过程可以看见各种妥协的影子,甚至有不同的标准互相竞争。理论上经过这种自由市场的运作机制,因为竞争激烈,消费者可以享有最好的标准化产品。而相反封闭系统的厂商在今天产业分工高度专业化和细化的背景下,将导致技术的进步幅度及其缓慢,也难以形成规模。

在IT技术的不断进步中,不乏曾试图把持整个产业链的厂商,但这样的做法往往会随着开放的趋势而使其陷入危机当中,因为从IT系统的发展史来看,开放的脚步从未停过,开放的动力来自于规模经济的需求。一个厂商独揽所有的事情生产出一项产品,或提供一个解决方案,然后面向全世界的行业市场上,这样的技术发展动力永远比不上开发模式,大量厂商共同促进。

==========================

一流企业标准,二流企业专利,三流企业卖服务,四流企业卖产品

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在洽当的时间做洽当的事情。

开放VS封闭:没有永远的真理

http://www.dooland.com/magazine/article_43139.html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