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正的毒奶粉在哪

来源:互联网 发布:网络兼职小说录入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09:32

http://pancaifu.i.sohu.com/blog/view/257240049.htm

 

(给欧洲时报写的评论,标题改了,内容贴到博客上时有改动。这个标题来自于平的著名评论《路边摊贩是光明正大的事业》,谢过。)

 
   一则英国消息,有位华人到伦敦一个超市买奶粉,结果被超市哄了出来,理由是上周到他们那里买了100多罐奶粉,怀疑非法经营,并警告以后不许再进他们家的超市。而这位华人要求超市道歉,因为他上周根本不在伦敦,所谓“100多罐奶粉”子虚乌有。几罐奶粉,引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纠纷,还把“种族歧视”这个敏感词汇也扯了进来。
    事件并不复杂,只要双方坐下来交换证据,理性沟通,不难辨清是非。说超市“种族歧视”,我认为谈不上,如果这就成了歧视,那么香港超过两罐奶粉就坐牢的规定,那该教人如何评价?
   英国这件“小事”,是中国整个奶粉事件在英国的一个投射,而中国的奶粉事件,可是一个复杂的大问题。近期,香港出台规定,凡携带超过两罐奶粉出境的,不仅有巨额罚款,而且最高坐牢两年,这个极为严苛的规定,令两岸民众的口水战达到了非典。中国的“两会”正在举行,中国主管食品安全的高官杨刚放言“现在有些人盲目崇拜外国奶粉”,引起中国民众的愤怒反应。这些事件与纠纷,同样都是持续数年的中国奶粉事件的一部分。
   追根溯源,近期所有奶粉代购问题,都可以回到2008年中国毒奶粉事件,很多婴幼儿在食用三鹿奶粉之后被诊出患有肾结石,先后有4名幼儿死亡,住院者超过万人。而当国家质检总局介入调查后,在伊利、蒙牛、光明在内的22个奶制品企业均检出三聚氰胺。这起丑闻规模之大和为祸之巨都前所未有,给中国国民对国产食品的信心,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丑闻发生之后,如果政府能够采取霹雳手段,彻底清查,除恶务尽,同时安抚民众,启动国家赔偿,中国奶粉企业还有新生的机会。但实际上,事件的解决方式是“中国特色”的,三鹿被宣布破产,对受害者小有补偿,补偿的条件是要求他们不闹事,伊利、蒙牛等奶企巨头或因身为大型国企,或找到央企靠山,除做了一次轻描淡写的公开道歉,均蒙混过关,基本毫发无损。不仅如此,安全部门开始启动维稳模式,对继续寻求国家赔偿的受害者家长进行迫害,对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的维权律师进行抓捕,理由是破坏了社会稳定,同时,宣传部门连下禁令,严厉禁止媒体报道此事,严禁对悲剧进行纪念、反思。就这样,一次严重的食品安全悲剧,就这样从民众的记忆中强行抹去了。
    大部分奶企逃过了惩罚,而且他们也见识了权力的力量。一段时间之后,蒙牛质量问题爆发,这是销量中国排名第一的奶制品企业,此时它已经被央企中粮收购,摇身一变也成为央企了。从丑闻的开始,媒体在报道方面就压力巨大,同样是以稳定的名义。以螳臂挡车的方式与蒙牛抗争的维权人士王小山,甚至受到不明死亡威胁,不得不跑到香港“避风头”。结果,民意没有出现大爆发,丑闻貌似被压了下来,但是,民众再也不信任中国的牛奶和奶粉了。在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政策下,尤其在奶粉企业的强势宣传下,中国再贫穷的家庭,也攒钱让孩子喝上好奶粉,所以,海外奶粉代购潮越来越壮观,终于引起香港妈妈强烈反弹,迫使香港政府出台法律,不惜以损害自由市场和法治的代价,来保护自己的幼儿和妈妈的利益。
   反思中国的毒奶粉事件,其实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化解危机,但迷信权力的人偏偏选了最蛮横的那一个,于是百姓只好用脚投票,跑到海外去买奶粉。香港政府为了保护自己幼儿与母亲的利益,不惜拘捕哄抢奶粉的人,虽失之于过苛,但温暖人心,德国、英国等限制奶粉购买,虽稍违背自由市场之义,却有善待本国民众之实,我完全可以理解。反观国内,在老百姓海外买奶粉四处碰壁的时候,不知人间疾苦的官员和机构,却把责任推给了老百姓,讽刺他们崇洋媚外,盲目崇拜,这不仅违背事实,也背离了执政者最基本的执政操守。
   由此看之,整个奶粉事件,其真正的起源,正在于自私的、不受监督的权力,他们才是真正毒奶粉。在这样的背景下,“崇洋媚外”不仅不是耻辱,反而是一种光明正大的事业,“有奶便是娘”在此时此地毫无疑问是一个真理。

   所谓复兴之路,所谓大国崛起,这个时候想起来,真让人黯然销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