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剧何以成了全民笑柄

来源:互联网 发布:js图片滑过放大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12:0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82949010195ux.html


   八年抗战,一场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与悲壮的反侵略战争,正在通过我们的电视荧屏,为压力山大的中国人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各种恶俗的笑料与段子,而且,似乎还将升级为全球笑话。


   时下,吐槽抗日剧已成全民风尚。一张“手撕鬼子”的照片在网上疯传,血光四溅如天女散花;一个26岁的“横漂”史中鹏突然成了网络红人,因为他以“越猥琐越好”的绝招扮演日本兵,一天在不同剧组成功地死了8次。有好事者根据电视剧中我军消灭日军的比例,测算出横店一年能“杀死”七亿鬼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所以称其为“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一向严肃的《南方周末》最近也刊出了《抗日这门生意》的长篇报道,梳理抗日剧红火的来龙去脉;连海峡对岸的台胞也着了急,《旺报》2月26日发文批评:娱乐化的抗战剧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先烈们的大不敬。


  “什么是中国电视剧的现状?去横店一看,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著名编剧高满堂如是说。为什么战场那么多,八路那么忙,这首先与我们目前的电视剧管理方式大有关系。记得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就把“题材决定论”列为文革遗毒加以批判,但在我们这里:不能拍的题材永远比能拍的要多得多。比如说:反腐不能拍,文革不能拍,鬼片不能拍,警匪剧限制,古装剧限制;在战争剧领域,抗美援朝不能碰,对越反击不让碰;国共对打,拍多了也不利于统战,所以投资商和创作者的一致结论是:只有打鬼子最安全。


   抗日剧真的就最安全吗?那也不一定。这里边还有无数的明规则与潜规则:比如说不能表现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抗战,不能展示日本兵的军事素质,必须体现共产党领导抗日,等等。否则,轻则折腾你,重则毙了你,数千万的投资就可能打了水漂,伤不起啊输不起。我常常感慨的是:在管理者划定的如此狭窄而凶险的夹缝里,我们的创作者竟然还能编造出数以千计、花样翻新的抗战剧,其智商与想象力实在不能不令人叹服。


   拍得多,架不住有人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观众也好这一口,因为“打鬼子过瘾”!新派抗日剧《永不磨灭的番号》和《抗日奇侠》等在多省市都勇夺收视冠军,赚得盆满钵满。这些作品的创作秘籍是:在确保政治正确的前提下,怎么过瘾怎么来。于是,战争被游戏化、娱乐化,日本人被弱智化、畜生化。什么手榴弹打飞机、一个农民秒杀数百日军等,无奇不有;而鬼子都是见女人就奸,见百姓就杀,智商低下,无恶不作。总之,真的不行假的来,正着不行邪着来,投资者求一个落袋为安,创作者为了保住饭碗,而公众则在这种自欺欺人的胜利中享受着意淫的快乐,最终皆大欢喜,乐此不疲。


  因此,抗日剧的火爆并不是一桩简单的娱乐生意,它是现行的文化管控体制下的蛋,是政治、资本和民族主义的共谋,是文化导向、商业投机与愚民教育结合的怪胎,有点荒诞,相当操蛋。可悲的是:这样的奇葩剧并非个案,剧评人李星文曾总结说:“电视剧产业发展到今天,高收视剧形成了四大流派:雷、虐、神、风。雷派霸王闯王分不清,张飞当了岳飞的兵,专以挑战常识为卖点;虐派以畸情畸恋畸零畸残为卖点,把观众的心撕巴了算;神派以意淫和架空见长,不见历史不见现实不见真实人性;风派以山寨和跟风见长,谁牛逼傍谁,谁挣钱复制谁”。抗日剧不过是其中的极品而已。


   抗日剧成了全民笑柄,揭示了现今似乎一片繁荣的影视市场下潜藏的深重危机,这是时代的不幸,也是中国影视工作者的耻辱。同时它也说明:文化体制的改革也到了深水区,不彻底解放思想,改变管理方式,这样的笑话还会批量出现,所谓的文化振兴终究也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