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拖拉星球人”

来源:互联网 发布:js继承的几种方式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7 19:28
           明明前三天能从容做完的事,一定拖到最后三小时才拼命赶工;明明事先安排好的计划,往往因为懒得做而流产;拖拉就是没有责任心吗?其背后究竟是什么?关于“拖延症”,你是否也深有感触?
      通常,当白领小米回家后打开电脑、新建PPT文档、把所有相关工作材料均匀摊铺在桌上时,并不意味着她马上要集中精神投入工作。因为在那之前,她还得做这些事:去开心网烧菜、转帖、看看好友的“最新动态”;上“围脖”晃一圈;吃点零食水果;依次点开网页,看一下今天的新闻和论坛;啊,追看的美剧更新了,要不跟进一集?同时,MSN也那么凑巧地跳出几个对话框……事实上,当她真正摒除杂念决心干活,已是两三个小时之后。最后的最后,她还要先为熬夜冲杯咖啡。
      小米是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咨询顾问,主要工作是帮助其他企业找出发展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但对自身的拖延症,小米却束手无策。她说自己是典型的“拖拉星球人”。
     近期,《晚睡强迫症,其实真的有——医学上的真正名字叫“拖延症”》在网上转载得很火。复旦大学医学院辅导员高海峰写此帖,起初是为治疗医学院学生的拖拉陋习而开出的“药方”,如今却引起众多网民的共鸣。仅开心网的相关转帖,就有大约4万网友表示:“我病得不轻”,“我病入膏肓了”,而豆瓣上,“我们都是拖延症”和“拖延不是故意的”小组,也分别有23530、4606位“拖友”。
    《壹周》记者近日随机抽查了周围40多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年轻人,他们中高达95%的人承认自己有拖拉的习惯。除了工作上的“拖延症”,还包括“早上闹钟7点响,我一定拖到7点半起来”,“上周到期的信用卡账单,我拖到现在还没去交”,“三年前就想去考在职研究生/跳槽,到现在还没行动”,甚至“有时窝在沙发里看片,连厕所都懒得去”,等等。
    大街上、办公室里、电脑前,大部分人有着和小米一样的烦恼——似乎永远克服不了的拖拖拉拉,混杂着内疚、焦躁、逃避等种种复杂情绪,令人沮丧。


高效的网络,拖拉的生活

    “全世界拖延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互联网是罪魁祸首。”《拖延心理学》一书的作者简·博克说,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逃避工作的首要借口和避风港。对此,编导李小刚深有体会。
    “我是做电视节目编导的,从前期到后期,基本一个人完成。前期的过程有制作人盯着,拖拉现象还不太明显。但后期剪辑,得在电脑前坐半天,我就会觉得很枯燥很繁琐——其实这个过程并没有那么枯燥和繁琐,但就是不想做。”在被问及工作拖拉的比例时,他流露出一副对自己无语的神态,说:“每一次。”
    由于家里的电脑配置好,办公室里人多且杂,李小刚早先便向公司申请了回家剪片。起初他的打算是:家里比较静,可以集中精神好好干活。但实际上,在家的工作效率远不如在公司。“我宁可最后一个晚上通宵,也不愿前两天有空时做掉。”
    他这样描述自己后期剪辑的状态:先打开剪辑软件,然后顺手开个网页看小说(或连线打游戏),但心里其实一直惦记着工作。等看网页也看到烦躁的时候,就去剪个十几二十分钟,但很快又觉得厌烦,于是再看小说,或躺在床上啥都不干,发呆。“结果一天下来,没出多少货。”
    他有时甚至既不想工作,也不想睡觉,也不想打游戏,也不想跟朋友聊天……就这么硬生生拖着。“有一次,一个活,我拖了双休日两天,但周一中午领导要审,于是我就从周一凌晨4点剪到中午11点,做完。”
    心理咨询师舒柳敏告诉《壹周》记者:“‘拖延症’其实一直存在,很难根治,但不致命,我也不认为它有一天会被消灭。”
    而随着电脑网络和数码科技产品越来越高级,它们一方面成为人们重要的工作工具,一方面提供了更多回避现实的娱乐便捷,催动“都市拖延人群”的扩展和升级。在网络公司工作的金玉雯就是典型案例。
    “明明可以很从容做完的事情,偏要一直拖……拖到Deadline。比如交一个方案,我总要到交的前一晚才能做好。”
    这天上午,她一进单位就打开了Word文档,然而直至中午,网页点开了无数个,文档上依然一片空白。
    “诱惑太多,尤其是对着电脑。比如我不想做事的时候,在开心网上烧菜烧好久,或者淘宝淘很久……就这样,时间流逝了。如果没有网络,就没啥问题了。”金玉雯说,看电影、写博客、打游戏、和好友聊天,或搜任何一个感兴趣的网页,这些唾手可得的消磨时间方式,个个比“工作”要轻松愉悦得多。
    注销MSN、QQ,关掉所有视频、音乐软件,网页只能用来搜索资料……“或者,索性离开电脑和网络。”有人总结,这样的效率会更高一些吧。的确如此。但遗憾的是,现代社会的很多工作已与这些东西难舍难分。

拖并难受着
      “其实拖延的人并不是所谓的懒惰或没有责任心。”心理学家说。虽然看起来,办事拖拉的人很懒散很率性,但其实,他们的心里并不好受。
     小刚每次剪片时都会涌起的烦躁感金玉雯也有,虽然她“最后冲刺赶工的效率极高”,但层层拖沓带来层层压力。
    “时间紧迫,想尽快完成任务,但偏偏这时其他事情会一起出现,堆在一块儿,压力很大很烦。也因为紧迫,完成过程中遇到问题就要骂娘,脾气很大。如果身边再有人来烦,简直就是暴躁。”
    小米向记者回忆起大学期末复习的经历,以此描述拖延时的典型心态。
    “我成绩一直都不错,所以也不允许自己考太差,最好是百分百复习到家。但每次考前放假,我总是不想看书,即使知道时间来不及,还是会玩其他的。”小米说,这个时候上网看场电影会很负疚,于是她就找那种自以为能很快结束的事:随便看看电视、上个网页什么的。但其实,做任何一件都比看几部电影的时间更久。“比如看新浪女性的八卦情感,这有啥乐趣呢?其实我并不觉得它有意思,只是在备考这件事前,好像突然变得非常有劲,我会花费无数时间去看,然后越接近考试越焦虑。心里又着急又气自己。”
     小米其实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内疚、纠结、着急,觉得时间分分秒秒过去了,自己还是不行动。于是到了临考前一夜,她每每蹲在宿舍走廊通宵看书。“那时大家肯定觉得我特认真,其实不是啊。拖延症的‘我’和内心里要强的‘我’在斗争,其实很痛苦。”
     专家分析,拖延有一些职业上的差异,比如记者、文字工作者更容易拖拉。
    “小样本的研究表明:白领的拖延情况比蓝领严重;被雇佣的白领比自由经营的白领,比如医生和律师拖延情况严重;雇佣情况下,销售人员比经理拖延情况严重。”加拿大的一位心理教授说。
     “手里有活儿的时候,世界是如此多姿而美好,这个电影要看、那本书应该好好读读、想干这想干那……一旦把活儿交掉,这些当时觉得‘啊,不行了,要马上去做’的事,立刻也变得没那么紧迫了。”一位同行这样告诉《壹周》记者。她说,每次越拖到后面,工作就越乱如麻,于是一边担忧:这次完不成任务怎么办?一边想着:下次一定早点干活!“但真到了下次……唉。”
为什么你会拖?
     将现代“拖延症候群”完全怪责于电脑、互联网是不公平的,它们毕竟只是提供了外在的技术可能,而内因则是混合复杂的心理因素。“拖延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一个事件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它的心理学因素很复杂。”简·博克认为。
    “为什么要拖呢?为什么偏偏在这件事上拖呢?”“林紫上海”的心理咨询师舒柳敏向拖延者们连连反问,“大家常常为拖延找诸多借口,但很少考虑它的本身。不是诱惑太多,是我们不够简单。”
    多年前,在新西兰留学的舒柳敏在图书馆里翻到一本当时的畅销书——心理学家萨帕丁博士的《It'sAboutTime》,里面提出了六种典型的拖延风格,令她第一次深入思考“拖延症”的现象。“我们10%-20%的行为都会有拖延现象,‘完全无拖延’意味着他是机器人。”完美主义、过度工作、胆怯易颓废、逃避压力、消极反抗等隐因,都会导致拖延。
    金玉雯分析自己“为什么要拖”的理由是:“其实是潜意识里不想做这个事吧。”
    李小刚的则是:“可能觉得总归能搞定,晚点没关系。有了这个心态打底,再加上不太喜欢,还有本身性格的原因……”“我想可能是面对复杂的事情,有逃避的心态。”小米说。
    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主任医师徐勇看来,“拖延症”的“症”只是一种标签式的说法,它并不能算心理“疾病”,“不是大问题。”他说,通常一个行为背后有15种原因,拖延可能是因为内心害怕失败,怕面对自己;可能是不相信自己可以超越动力,很多事不争取不努力;而那些完美主义者常会拖到最后一刻,是因为他们要求所有事都要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要一次做得很好,所以不能匆匆忙忙开始,必须万事俱备才行。
    舒柳敏用有趣的比喻分析:“有的人思维和行为连接得很近,假设是10米,一旦想了就会去做;但对有些人而言,想和做是两回事,它们之间可以相差400米。在这400米的距离中,会发生很多事:杂讯、干扰、抵触感、往回退的心态……不过有时创作正需要这种距离,短跑10米达不到一种高峰状态,这是为什么作家之类的职业更容易拖延。”
    在社会城市化、商业化的进程中,有个比较重要的拖延原因是:对抗/反抗压力。“为什么限期一定是这个时间?晚一小时世界就毁了吗?”舒柳敏模仿着那些拖延者的口气说。“他们压力越大,就越爱在小事上拖延,以寻求心理的平衡。还有些人不太会谈判,对别人交代的任务不满仍唯唯诺诺,之后便用拖延来反抗。现在的剩男剩女现象,不也是一种拖延吗?”
    她笑称,人发明了钟表,用它来精确划分时间,到头来又为其所累。“商业社会,晚一小时,订单就没了。但也有国家整个节奏缓慢,两点开会三点半才到齐,在他们看来,世界本该如此。”

    不过,心理学家同时指出,别忙着谴责“拖延症”,它也有正面意义。“拖拖拉拉,其实也是一种消解压力,心理排毒的过程。它同时是一个重要信号,提醒你问问自己:是什么妨碍了你去做想做的事?或许你真的不该做那些你拖着不碰的事。”


“拖拉星人”在行动
    拖延者总以回避作为处理焦虑的方式,但徐勇医生指出,这恰是导致焦虑的最主要原因。“回避焦虑就是举债过日子。好比你问我借了一笔钱又想躲,躲是躲不掉的……”
    拖延者自己也知道应该改变。豆瓣“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成员“我要好起来”就和大家分享经验:“现在每当这种时候(一窝进沙发看片就起不来了),我并不会要求自己‘去打扫!’或者‘去洗澡!’而只是对自己说,‘站起来!只要站起来,别的都不用做。’一旦站起来,就打破了困于沙发的状态,接下来,即使还是慢腾腾的,也能把该做的都做了。”
    金玉雯则在老公的帮助下,开始将任务具体化,每周定一个大计划,每天定一些细小的计划,用上OUTLOOK之类的提醒工具,“有一段时间挺有效。”
    还有人开始详细记录自己每天每小时的行为,总结其在工作、阅读、娱乐、发呆等项目上分别花费的时间,最后发现:他一直以来都高估了一些事的难度,而低估了15分钟的价值。“仅仅利用一些边角料时间,我在一个月里看完了《拖延心理学》等7本书,其中有几本看了两遍。”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拖延症+杂务多),他将写一份两小时的报告细分为“每天半小时的一周计划”。
    “死亡倒从不会拖延。”舒柳敏说,试着理清自己拖延的主要原因,正视它,采取有效的方式,才有可能战胜它。“不要再拖延着去改变拖延这个习惯了。”
LINKS链接
拖拉公式:
    U=EV/ID(加拿大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建立)
    E代表你对任务获得成功的信心;V代表你对整个任务感到愉快的程度;I代表你有多容易分心;D代表你多久会获得回报;U代表效率。
    据说这个公式能预测拖延什么时候会发生。通过自己分析分子分母的大小,能帮助人把他们的拖延降到最低。
对抗“拖延”的有效建议:
    1.如果你是性格冲动的人,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一旦想到马上去做,因为等冲动劲头过了,就会有大量杂讯涌进来,阻碍你的行动。
    2.如果你是个慢性子,把一项工作分为若干可付诸行动的小步骤,首先仅仅关注第一步直到把它完成,然后再继续下一步。负担过多会令人产生拖延的念头。
    3.对完美主义者来说,没必要时刻停下来从每一个角度检查每一件事情,“在一个最完美的时间去做这事”的可能从来不会出现,别为未知的将来背负太多压力。
    4.当思维过于活跃时,停下来,让身体动。
    5.也许天气会不好,也许不想出门,也许有一大堆其他必须要做的事……别再为懒惰找借口。更多出门,可以遇到更多新朋友;更多约会,遇到爱人的机会就大大提高。缺席只会使你毫无收获。
    6.把最艰难、最重要的工作放在最开始完成,或把不喜欢的事放在待办事项的第一位。
    7.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极少数重要的事情上。
    8.找个人比赛做同一件事,效率会大大提高。
    9.工作时避免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关掉电话、断开网络、关上门。此外,当周围人拖延或忙于各种非重要事情时,没必要一起陷入这种消极情绪。
    10.脑子里别忙着自责、内疚,而是想“如果去做,需要哪些东西?”并将问题细化,比如“几点?坐在什么样的桌子旁,准备花多长时间,怎么一步步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