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论:经验的哲学观

来源:互联网 发布:mac桌面工具栏不见了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29 18:36

最近一直在思考经验,什么是经验?

摘自百度百科的经验:

经验,在哲学上指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认识的开端。但经验有待于深化,有待上升到理论。

经验的动态观念是要同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经验本身是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根据这个概念,经验是个能动的操作到结果的整个过程。但是,经验能否由静态的结果(静态的理论)再还原出对能动的操作的认识,而不必真实的去实践这个能动的操作。

辩证唯物主义讲经验是认识的开端,也就是经验是不科学的,没有理论化的,只是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此,经验能否教授给他人,现实的状况是,很多人将经验和一些真实的理论著作成书,以此作为传递知识的媒介,读者可以从书上还原作者的经验,这就是读书,经验传授。

然而,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碰到一个问题不会解,搞半天却毫无头绪,是不是因为缺乏经验?
找工作总说要工作经验,工作中可以形成经验,然而读书却很少能获取经验吗?

很显然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对书上的一些理论加以实践,得出理论的支撑环境,也就是理论的应用场景,形成了应用场景到适当理论的对应关系,当再次碰到这样的应用场景时可以套用相应的理论,因此我将场景和理论的对应关系称为一个经验体,经验:{应用场景,适当理论},经验可以不断的累积,那么在经验系统中应用场景就会有很多个具体的,那么当碰到一个具体的场景时,还需要从经验系统中提取具体的场景,这就需要场景对比,越相似的场景越能触发自己的经验。这就可以假想大脑能存储经验,也可以进行场景对比,所以人才能碰到具体的问题来使用具体的经验,真正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将书上的经验读取下来存储到大脑里面,还必须要从书上还原理论的具体应用场景,书本很显然包含了很全面的理论知识,远比从工作中实践的理论要多很多,也唯有搞好书本上的理论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每个人都从工作中来重新取得对书本上的理论的应用场景,就有点绕弯路,若能直接从书本上获取经验,可以更加顺利的开展实践工作。

问题就在于,怎样从书本上直接取得经验,而非是无处使用的理论?

如果单纯的将这个问题理解为,将一个刚出生的人关在黑屋子里,并提供给他所有的书本,并告诉他看书的顺序,当他读完所有的书后,将其立马投入到工作中去,能否找到一种读书的方法,可以让他将书上的理论全部重现到工作中,能很好的解决工作上出现的问题。这样理解是不现实的,这样完全抹杀了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是要根据你当前认知的事物来学习,将学习到的理论与当前的认识联系起来,并加上一些简单的实践,形成新的认知,学完一本书你的认知系统将被放大,再学另一本,将更放大,这就是正反馈过程。

读书是一个哲学的过程,为什么?读书是一个由内到外,由次到主,由小到大,有繁到简的过程。

读书的目标也不仅仅是要理解书上的理论,更要高于其理论。

第一步,要培养抓主的能力,书本上的知识含量都是在一页纸的平面上的,只有通过阅读,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判断主要与次要的知识,梁启超的读书就是将书本上的字句浮凸起来,什么是浮凸,就是分清主次,主要的重点关注,次要的非重点关注,可能书本上主要的知识,会有意的被作者表示出来,加下划线,加框,含背景色,有特意标注,这样的书看起来就比较生动易懂,若没有标注的,你就要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划分主次了,读书的第一步就是培养的分清主次的能力,也就是读书不能求快,要为读到的没一句话细细的推敲主次,并做出重点标记,但如何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划分主次,就是在自己读书的过程中总结到的,比如:根据自己不懂的划分,根据句子里面的一些主要次要的字眼划分。

分清主次的能力是读书的基本能力,也是简单工作生活的基本能力。

第二步,要培养联系的能力,不要认为这是一个哲学的概念,就只在哲学范畴内可用,读书可以顺序读,跳着读,重点读,不管怎么读,我们读过的重点都要能够记忆或记录下来,当书本的其他地方再次提到这个知识时,能够联系到其在书本的哪个地方讲到过,是如何分析的,但联系绝不仅仅指这一点轻微的联系,联系更重要的是将知识点同自己大脑里的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逐渐的形成一个认识网络,由一点可以想到另一点,由另一点可以再想到其他的,这样所形成的一个知识网络是纷繁复杂的,但无疑增强了你对知识的记忆,最古老也是最合理的记忆方法就是:记忆宫殿,其原理就是将所记忆的知识连成一串,也就是心理学上将的记忆编码;同时联系也意味着一种创新,也是创新的原动力,简单型的创新本就是将事物联系起来,造就更有价值的事物,所以很多微创新就在读书的过程中培养起来,不断的联系,坚持联系性的发展。

联系的能力是读书的记忆能力,也是创新生活的不竭动力。

第三步,要培养虚拟实践的能力,所谓的虚拟实践,就是自己假定理论的应用场景,并在这种场景下使用的理论,这种假设是根据自己目前的认知系统,从理论中推理出来的,是正确的应用场景,对理论的仔细剖析就可以分析出其应用场景,一个理论也本就是为解决特定问题的,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应用场景。不少书上也都讲到了这个应用场景,但毫无疑问都被作为非主要内容来阅读,也被老师作为非主要内容来讲解,这无疑是在扼杀的自己的实践性,然而有些书上是没将到的,只是将该记的知识点堆叠起来,那么虚拟实践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同样也有助于经验形成。

终极目标,哲学思考的能力,哲学思考在于思辨,辩证,对书上的理论问一问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论,还能有其他的代替吗,理论是否重复,还有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每个理论是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只有这个理论能解决,站在全局的角度观察后,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经验体就是完全属于你的了,你已经完全的重复了理论的原生作者所做的探索,哲学的思考更是超越了书本,是从局部到整体,由内到外,由粗糙到精华的思考,是一个人的境界,是最基本的思考方法。能到这样的境界的,总会不断的将局部的问题反映到整体的问题,整体的设计内视局部的设计,游刃于内外之间,终成太极。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