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卡的发展变革(二)

来源:互联网 发布:instagram用不了网络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6 17:55

4  接触与非接触物理特性并存

普通的非接触式智能卡将芯片和天线完全封装在卡片内部,与接触式卡相比,非接触卡具有很多优点:1)没有裸露的触点,可避免触点磨损;2)便于卡片印刷;3)操作方便、快捷;4)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从任意角度实现卡片操作;5)提高了卡片和读卡器的使用寿命。

用户卡通常放置在手机内使用,无法像普通的接触式智能卡一样方便地取出使用。因此,支持非接触功能对用户卡就显得尤为重要。

提供非接触功能的用户卡可以极大丰富手机的使用场景,例如:1)公共交通系统,如公共汽车、市内轨道交通、出租车、轮渡等,甚至可能应用于长途车、铁路、飞机等领域;2)日常生活收费,如电话、电表、煤气表、水表、有限电视等;3)公用收费系统,如高速公路、路桥、码头、港口停泊、停车收费、娱乐场所等,特别是可以实现不停车(船)收费;4)金融、证券等交易领域,如银行、邮政、电信、证券交易、商场消费、自助加油等;5)出入口管理系统,如考勤管理、门禁系统等;6)访问控制系统,如贵重设备、密码设备的使用。


图7 非接触用户卡应用场景

4.1 射频接口

支持非接触功能的移动终端和非接触式读卡器间的接口遵从ISO 14443系列标准,供电和通信频率为13.56MHz。数据传输速率范围为106~847kbps(缺省速率为106kbps),这样的高速率接口使得通信时间短,满足非接触交易的要求。通常的操作距离为10cm左右。

ISO14443标准定义了两种信号接口:typeA和typeB。

typeA:发送100%ASK调制修正的Miller编码,传输速率为106kbps;接收副载波调制847.5kHz的Manchester编码。

typeB:发送10%ASK调制数位编码NRZ(不归零制),传输速率106kbps;接收副载波调制847.5kHz数位编码BPSK(二进制相位键控),传输速率为106kbps。

由此可见,typeA和typeB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载波调制程度的不同以及二进制数据编码方法的不同。目前typeA和typeB孰优孰劣尚在争论中,typeA产品具有更高的市场占有率,typeB则在安全性、高速率和适应性方面有更好的前景,更适合于CPU卡。

4.2 机卡接口

4.2.1 SWP/HCI技术

SWP(Single Wire Protocol,单线协议)是由Gemalto公司提出的基于C6引脚的单线连接方案(参见图8),属于物理层协议。简单来说,就是用一根数据线沟通用户卡与NFC芯片,再通过NFC芯片与外部联接。这样,用户卡资源可以被充分利用,而且手机内部改动容易、硬件开发简单。

在SWP方案中,接口界面包括三根线:VCC(C1)、GND(C5)和SWP(C6),其中SWP信号线上基于电压和负载调制原理实现了全双工通讯,这样可以实现用户卡在ISO 7816界面定义下同时支持7816和SWP两个接口,并预留了扩展第三个高速(USB)接口的引脚。

图8 SWP接口

支持SWP的用户卡必须同时支持ISO 7816和SWP两个协议栈,需要用户卡的COS是多任务操作系统,并且这两部分独立管理。在 SWP线上传输的是准数字信号,需要特定的接收和解调电路,信号的噪声容限稍低。SWP传输的波特率可以从106kbps最高上升至2Mbps。从 SWP的定义看,SWP方案同时满足ISO 7816、NFC和大容量高速接口,并且是全双工通讯,可以实现较高波特率。SWP系统地定义了从物理层、链路层到应用层的多层协议,并已成为ETSI标准(TS 102.613)。

HCI(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主机控制器接口)协议属于网络层协议,SWP/HCI协议栈的层次关系参见图9。

图9 SWP/HCI协议栈

HCI协议中定义了Host(主机)之间的接口,包含:1)不同主机通过在Gate(门)间建立Pipe(管道)来交换命令、响应和事件;2)定义了一套HCP(Host Controller Protocol,主机控制器协议)报文机制;3)定义了一套HCP路由机制,负责报文在不同主机间的传递,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对报文进行分片处理。图10给出了用户卡和NFC芯片通过HCI协议进行信息交互的示意图。


图10 HCI协议

4.2.2 双界面技术

从严格意义上说,双界面卡应该是双接口卡(Dual Interface Card),同时在一张卡片上提供接触式和非接触两种与外界交互的接口方式。

双界面卡由芯片和天线构成,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接口共用芯片内的E2PROM存储器、CPU、ROM和RAM等资源。


图11 握奇公司的SIMpass产品

图11是握奇公司推出的一款名为SIMpass的双界面用户卡。SIMpass卡属于典型的多功能卡:支持GSM,CDMA,3G,PBOC 2.0, Calypso等应用标准;支持ISO 7816, ISO 14443 Type A/B, MiFare等协议标准。

5  用户卡性能的飞跃

传统用户卡的内部芯片由CPU(微处理器)、ROM(程序存储器)、RAM(工作存储器)、E2PROM(数据存储器)和I/O(输入/输出)等器件组成(参见图12)。用户卡的物理特性、结构、尺寸及通讯协议都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专门为接触式IC卡制定的标准,包括ISO/IEC 7810、ISO/IEC 7816,GSM11.11和GSM11.14等标准。COS是用户卡的软件平台,COS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用户卡和外界的信息交互,管理用户卡内部的存储器,接收并解释执行手机发给用户卡的命令。

随着用户卡技术的不断发展,卡片在容量、指令处理能力和接口速率等方面都在不断增强,提升了用户卡的整体性能。


图12 用户卡芯片结构

5.1 用户卡的容量显著增加

传统用户卡集成了几个KB的E2PROM及ROM作为非挥发性内存,仅支持数十条短信和数百个用户电话的存储。这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储存要求。

中国移动定义容量超过64M的用户卡为海量用户卡,目前的海量用户卡可以集成MB级甚至GB级容量的闪存。这样,除了以往的鉴权数据外,用户卡还能保存更多其它的内容。不仅支持数千个用户名片和短信的存储,还可以为非智能手机提供更多的功能,诸如电子书阅读、电子词典、生活百科等功能。卡片内可预置开放式实时操作系统和自动运行的程序,可以在智能终端上实现电子商务等复杂功能。

虽然采用第三方支持的可移动存储卡(如MMC卡、SD卡)可以廉价地扩展手机终端的存储能力,但从安全、可移植性等方面来说,具备微处理器的用户卡具有更大的优势。第一,安全保护。与可移动存储卡相比,配备微处理器的用户卡可以进行认证与加密,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第二,可移植性优良。由于可移动存储卡有各种格式参数,因此容易受其制约;而把内容存储在用户卡中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第三,使用用户卡便于移动通信运营商直接访问内容。使用可移动存储卡时,运营商无法直接访问。

5.2 用户卡的处理能力大大增强

最初的用户卡采用8位处理器,指令处理能力差,用户只能使用代码发出指令。如今,用户卡中的CPU已经由最初的8位发展为32位,用户卡的处理能力大大增强。可以实现图形菜单、游戏等,易于用户操作;可以提供各种尖端加密算法,提高卡片安全性能;结合空中下载,实现移动商务与移动增值服务。

第一,STK的应用,使用户操作变得极为轻松,只要在手机屏幕上直接使用相应的功能键就可以执行各种操作。

第二,计算能力的增强使得卡片可以支持信息的加密、备份等功能,提高了用户卡的安全性。

第三,在计算能力提升后,卡片可以提供尖端的加密及数字签名程序,确认用户身份的同时,还能防止用户信息的丢失,为商务操作提供了基础。基于用户卡中的应用软件,客户只要打开手机点击STK菜单,将有关账户、卡号、密码、交易金额等信息输入手机,即可完成各项交易或增值服务。

5.3 用户卡的传输速率大大提高

传统的用户卡仅支持ISO 7816接口,传输速率为9600bps;而现有的大容量用户卡不仅支持终端通过ISO 7816接口访问大容量存储器,并支持通过MMC接口访问大容量存储区,同时还可以转接到USB接口。

在使用MMC接口访问存储器时,其速度可达10Mbps。访问速度的提升不仅提高了用户与卡片之间的交互速度;而且提高了手机终端与网络之间的传输速度,减少了网络丢包、出错的概率。用户卡传输速率的提高为海量信息存储与查询、移动商务、移动增值服务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目前,在一些手机终端,如:DOPOD  D805、BIRD E908、LENOVO  ET600-E上,可以实现MMC高速接口。同时,高速度的存储卡可以通过转接器接入USB口,可以作U盘使用,方便快捷。

6  用户卡安全

用户卡安全受到来自卡片自身性能的约束,包括功耗(依靠终端或读卡器供电)、内存限制等。针对用户卡的各类攻击,向用户卡安全提出了挑战。

6.1 攻击方式

针对用户卡的攻击方式,大致分为三类:

  
1)侵入式攻击(Invasive Attack):这类攻击直接对芯片内部进行攻击,甚至修改芯片内的电路。侵入式攻击通常耗时较长,需要昂贵的设备加以配合。因此,攻击范围主要限定在芯片制造商或拥有强大科研能力的科研机构。

2. 半侵入式攻击(Semi-Invasive Attack):这类攻击也是针对芯片内部展开,但是不会对芯片进行修改。

3. 非侵入式攻击(Non-Invasive Attack):这类攻击不会破坏卡体或芯片,一般通过观测管脚信号或借助其它可能的漏洞。

6.2 安全算法

用户卡内通常预置的安全算法包括:DES、3DES、AES及RSA算法。表1列出了对这4种算法的简单对比情况。

6.3 安全特性

用户卡下述的几个特点,同安全密切相关:

1)外部通信:接触式用户卡通常利用5个管脚,根据ISO/IEC 7816标准同外部设备通信。其中,I/O管脚负责数据信息的传递;

2)安全协处理器:为了提高用户卡的性能,往往采用协处理器完成安全运算功能,例如RSA计算;

3)随机数生成器:负责卡片中随机数的生成;

4)芯片特征:攻击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移除芯片的保护层,直接查看芯片的内部结构。

6.4 用户卡克隆

在GSM网络中,用户卡和网络侧配合完成鉴权来防止未经授权的接入,从而保护运营商和合法用户双方的权益。

GSM网络通过A3算法运算获得鉴权验证值,通过A8算法运算获得会话密钥。实现A3/A8的算法可以有多种,例如COMP128-1/2/3、IDEA、AES或运营商自主专用算法等。目前,很多运营商使用了COMP128-1算法。但是COMP128-1算法具有“碰撞”的先天安全缺陷。所谓“碰撞”,就是对于两个不同的明文输入,经过密码算法的密码运算后却得到了相同的输出。用户卡克隆就是利用COMP128-1算法的漏洞,实现了对用户卡的克隆。

目前,少数运营商在用户卡上采用一些了一些安全机制来防止COMP128-1算法被破解,例如:采用增强型Ki解决方案、索引随机数方案。部分运营商已经升级到COMP128-2或COMP128-3算法;部分运营商采用自主算法,例如Vodafone公司。

这些措施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用户卡克隆带来的不良影响,但是随着用户卡克隆技术的发展和硬件计算能力的提高,用户卡克隆现象还不时影响着运营商和合法用户的权益。要从根本上杜绝用户卡克隆现象,除了提高算法本身的强度外,还需加强用户卡的管理,例如:加强卡分销渠道管理,规范空白卡市场,严格控制写卡过程,研究诊断向用户发放用户卡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完善用户卡发放流程与管理机制(如有效期、所有权、损坏责任等)。

7  用户卡生命周期管理

7.1 用户卡生命周期

ISO 10202-1标准将智能卡的生命周期划分为5个阶段(各阶段的变迁流程参见图13):


图13 用户卡生命周期

第1阶段(芯片和卡片生产阶段):此阶段包含卡片芯片设计、卡片操作系统设计、卡体的生产和将芯片镶嵌于卡体中。

第2阶段(卡片准备阶段):将卡片操作系统加载到芯片中。

第3阶段(应用准备阶段):规划卡片上的应用程序,初始化应用的个人化数据。

第4阶段(卡片使用阶段):开始使用卡片(启用某应用程序或锁定某应用程序)。

第5阶段(终止卡阶段):锁定卡片所有应用程序,锁定卡片。

在图13中,根据用户卡的特点,增加了卡片检测环节,该环节贯穿于用户卡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7.2用户卡生命周期管理平台

一个完整的用户卡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应能涵盖用户卡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如图14所示,包括:1)用户卡数据生成管理系统(简称卡管系统);2)用户卡检测环境;3)全网OTA系统。


图14 用户卡生命周期管理平台

7.2.1 卡管系统

卡管系统统一生成用户卡数据,规划卡数据的传送环节。通过设计自动化数据匹配和发放功能,可以解决人工分发非实时性的问题。

卡管系统提供远程写卡、空中写卡(包括接触式和非接触式)功能,使卡的生产环节和码号资源申请、分配环节合理分离,实现码号资源的动态、实时利用。

7.2.2 OTA系统

全网OTA系统是一个分级架构,可以实现多应用(CMS2AC)宽带下载:

1)研究用户卡存储空间、数据及运算等能力的统筹利用、分配等策略。

2)实现宽带下载需求,支持多应用间的安全访问控制,传递良好的用户感受。

3)实现全网业务OTA、支持业务漫游、省际传递OTA信息。

7.2.3 用户卡检测

整个测试体系可以划分为基础类测试和业务类测试:

1)基础类测试

-          认证及基础能力检测;

-          适用于有限公司实施的专业检测,要求采用专用设备,检测项目齐全,对检测条件要求严格;

-          对应于中国移动业务卡质量控制的“分级检测体系”的一级测试;

-          测试项目包括:电气物理性能测试、基本电信功能测试、STK/USAT功能测试、SIM卡芯片及COS版本测试和SIM卡空间测试。

2)业务类测试

-          全网业务认证测试;

-          适用于中国移动定制的新业务要求的实现测试,要求充分测试机卡兼容性,并进而对终端的兼容性提出评级要求;

-          测试项目包括:OTA支撑功能测试、应用及菜单测试和机卡兼容性测试。

8  总结

自第一张用户卡面世以来,短短十几年时间里,移动通信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传统电信领域,用户卡的发展经历了1G、2G、3G时代。多应用及非接触功能的丰富,以及用户卡本身容量、性能的提升,促使了用户卡迈向新的领域。

用户卡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隐患,如安全问题、配套平台的建设问题,这都为用户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1] 也称为SAT(SIM Application Toolkit),或统称为CAT(Card Application Toolkit)。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