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后中国新经济

来源:互联网 发布:mac鼠标拆解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1 06:17
随着市场意识的深入人心,中国未来几年将向更成熟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凸现浓厚的“新经济”色彩,债券市场改革、人民币汇率放开与金融业从主体到产品的快速发展等将成为未来五年的亮点。
  张宁/文
  2006年,中国发生了很多令人欣喜的变化,面对未来,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又一个质变:从部分经济部门具有国际竞争力向全方位逼近世界先进水平过渡。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人均GDP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本届政府开始重视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施政哲学、很多新思路也很有前瞻性地命中了要害的背景下,2007年将是中国经济继续稳定发展的一年,利率的小幅提高和人民币稳步升值将适度地给增长刹车,GDP的增长应在9.5-10%之间,股市的震荡会相对减少。随着市场意识的深入人心,中国未来几年将向更成熟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凸现浓厚的“新经济”色彩,债券市场改革、人民币汇率放开与金融业从主体到产品的快速发展等将成为未来5年的亮点。
  民族金融业振兴2006初现端倪
  2006年,中国经济继续高速行驶,宏观上看,国力持续增强,GDP快速增长,通货膨胀威胁不大,很多长期形成的结构性问题也得到改革。在金融领域,股改基本完成,股市涨幅居世界前列;银行改革成果明显,全球资本追捧国有银行;汇率进一步松动,向合理的内在均衡点过渡。此外,贫富悬殊、环境、生态、卫生等至关重要的问题引起政府和舆论的关注;很多新的、必要的法律法规开始在制定和执行中。对于近期的中国经济而言,尚看不到很大的可预见风险。
  过去几年,最令我痛心的事情之一是国内体制问题造成金融市场资源流失海外,大量优质国有和民营资产纷纷海外上市,而中国本土投资者只能选择低利率的固定收益类投资储蓄产品。2006年,股改的完成,解决了很多困扰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层结构问题,从而奠定了发展以人民币为基础、立足于本土的金融市场的根基。结构性的改革不但最终成就了5年熊市之后的牛市,更具长远意义的是,大型优质国企回归A股使得中国的资源在以自主货币为单位的市场融资和交易,为国家长期的金融安全提供了一个必要的保障。而中国民族金融产业的振兴也就是从人民币本币金融市场的全面振兴开始展开的,这绝不只是上证指数上涨这么简单。
  老生常谈的2007经济趋势
  2007年将是中国经济继续稳定发展的一年,利率的小幅提高和人民币继续稳步升值将适度地给增长刹车,使通货膨胀的压力相对减少。经济增长潜力基于制度改革而能量不断释放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将起到微调作用。由于国内外的风险因素并未凸显,预计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应在9.5-10%之间。
  对于股市,唯一所能预见的是监管者不会完全不对指数施加影响,再加上政府换届年和奥运前夜等因素,股市的震荡会相对减少。人民币会在2007年继续稳步升值,升幅应超过6%,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会低于7.3。从市场结构改革与创新的角度看,当前的政治周期由于是小换届年,有些事情可能不会进展过于缓慢。
  “新经济”背景下的焦点问题
  这一轮中国经济增长与上几次不同,明显带有“新经济”的色彩。若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一轮增长比作几棵大树得到茁壮成长的话,这一轮增长就已将中国经济连成一片森林了,而且,这一大片森林的扩展已不会轻易被内在和外在的因素所阻拦了。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产业有能力向世界最高水平接近和挑战。这种趋势来源于整个社会系统的成熟,几乎每个环节都能得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服务。而最后,随着高端服务业如法律、会计、金融服务的发展成熟,将对经济的自我发展协调作用的发挥提供巨大的保障。
  在“新经济”下,连左派的定义也与以前不同了。从前,中国的左派是指墨守计划经济教条、从根本上反对市场的力量,现在,左右之分则与国际上的一般定义类似,取决于在政策上更倾向于保护弱势群体的程度。中国的市场力量已经深植于国内外各个利益团体的脑子里,以至于我们越来越少听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争论了。
  市场经济是一部非常复杂的机器,需要无数的软硬件,如各种法律制度、社会习俗、各类专业人才以及政府、赢利、非赢利等各种机构,还有一个将各个有形、无形的部分有机地组合到一起的、非常繁琐的系统。改革刚刚开始时,百废待兴,如今,经过近30年的积累,市场经济系统初具雏形,中国已经逐步具备了可以依法办事、建立现代管理模式、实施现代会计制度、建立现代金融体制的社会基础,并有足够的、能理解并执行这套系统的法官、检察官、律师、CEO、CFO、会计师、投资者、银行家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未来几年将会向更成熟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问题得到矫正的股市,未来几年会在结构和规模上健康发展,所出现的将只是正常市场的波动。
  就整个金融市场来看,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债券市场了:一是利率的市场化问题,一是发行主体与规模的市场化问题。利率非市场化造成了多方面的后果:高风险的主体和项目得不到资金而无法进行,社会资源配置得不到及时科学的调节,投资组合方面也没有一类非常重要的投资品种。随着央行、商业银行、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的专业化,整个市场将能比较从容地面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市场调节机制。对于债券发行的主题与规模进行限制这样明显带有计划经济痕迹的政策,相信随着市场经济思想的深入、其他重要改革的完成,也将会在各部委利益竞争与协调下最终突破。其他债券类产品,如抵押债、证券化、市政债等也将会逐渐形成。在现有的新社会经济系统下,一个走向成熟的债券市场最晚在2012年前会成形。
  再就是目前成为焦点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假如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不出现大的危机,人民币将在政府的控制下延续升值趋势,在未来的5年中应有至少20-30%的升幅。我相信,在中国债券市场改革初步完成后,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将会逐渐变成现实;而政府在改革上必将按先债市、再放开人民币这个次序进行,否则可能会出现金融危机。
  还有一个我希望呼吁的话题,就是外资准入和内资准入问题。在我看来,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是迟早的事情,由此也会建立多元的竞争格局,引入新经验、新管理、新概念,对冲击原有体制的惰性有着很大的帮助。但一个似乎被忽视的问题是,在对外开放之前,是不是应该在一些准入行业先放行中国公民进入。以金融业为例,人才是这个行业最重要的资产,假如金融业在国企管理改革没有什么进展、国内专业人士不能成为企业股东的情况下全面开放,将会造成整个民族金融产业的悲剧。有人认为,上世纪90年代末金融业对民营企业的开放非常失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深究其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上次金融业开放所设定的门槛并非专业、信誉、责任等,而是很高的资金槛。试想,当年仅有的一些专业人士怎可能有足够的资金去尝试进入金融业?从前的教训,正可以为新一轮的金融业对内开放提供借鉴。
  培育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和谐心态
  中国进行经济改革已有30年,人们在这漫长又短暂的3个十年里经历了多次大喜大悲,时而焦虑、时而欣喜、时而恐惧、时而忘情。尽管目前不同的社会群体可能仍然心态不一,但中国已不可阻挡地迈入了强国的快速路。
  在世界经济史上,中国经济发展的轨道可谓独树一帜,并无直接先例可循。再加上中国从具有相对确定性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人们对于不确定性往往怀有一种恐惧感,如对物价上涨的恐惧、对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恐惧、对丧失民族产业的恐惧、对分配不平均的恐惧等。这种种恐惧也对改革的进程和路径、经济运行的状况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上述调整正是维持市场这个调节杠杆作用的有力手段,如汇率的调节,实际上是不用通货膨胀的方法使一国生活水平相对他国上升的、成本最低的调节手段。
  我自觉对经济规律略知一二,也还经常被过度的情绪所影响。很多人的这种心态结合起来,对科学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无疑更会起到负面的作用。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同样有许多人持悲观看法,然而,正如前述,经济是一个大系统,每个零部件建立、相互磨合需要很长时间,而当整个机器相对成熟之后,经济自然向好,但这个时候,也不要过分亢奋,因为再好的机器也会出问题,正如中国当前经济固然抢眼,背后也还存在着环境等很多问题。所以,作为经济参与者,最好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和谐心态,更平和地看待经济发展中的必然周期和波动。成就这种境界,不仅可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指数,多数人心态和谐之后,经济改革的障碍也会相对减少,市场的震荡幅度同样会减少。个人如何以和谐的心态来面对经济的问题,或许可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生活相结合的一个精彩研究案例。
  中国经济以独特的方式在崛起。这30年来,世界的很多变化都由来自中国的源动力推动,在经济学上,中国也成为让人们不断产生从未有过的思考的源泉。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