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的现代‘毕昇’

来源:互联网 发布:高德地图poi数据 抓取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8 16:10
“他是当代‘毕昇’,他让中文汉字出版技术飞跃了五十年。”
在他成功之后,类似上面这样的赞誉数不胜数。但如果我们把时光的轮盘回拨,当1967年陈堃銶嫁给王选时,身边人都感到惊讶:你怎么嫁给了一个“半死不活”的人?
1937年,王选出生于上海。17岁时考入北京大学,后进入计算数学专业。这个专业在当时颇为冷门,那时候绝大多数中国人甚至连计算机是什么都不知道。
王选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并参与到当时一个叫做“红旗计算机”的项目开发之中。由于对计算机的痴迷和对这个项目的热情,王选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最终身体累病,不得不在1961年回上海修养。
这个小“助教”就这样暂时离开了北大和计算机领域,悄无声息。
进入到70年代后,由于国内出版业的大发展,传统的活字印刷排版效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就在整个科技界都在为这件事头疼的时候,已经养病长达十年之久的王选忽然宣布,他想用一种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
当一个消失了十年的北大助教说出这样“豪言壮语”的时候,你应该能想象到,迎接他的肯定不是鲜花和掌声。
王选所说的“方法”,就是后来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通过把每个汉字编成特定编码,来实现是铅块到电脑数据的转变。
“我觉得这是一个数学问题”,王选说。但在别人看来,王选的方案无疑于痴人说梦。
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1975年起步,到1989年方案成熟产品落地,王选整整被质疑和嘲讽了14年。那也是他人生压力最大的时期。
和宋代的毕昇不同,王选除了要挑战自己,还要时时面对来自国外的压力。当时国外排版公司盯上了中国巨大的市场,开始研发针对中文的激光照排系统。王选自己坦承,如果产品再晚几年,可能就完全没有机会了。
那也就意味着,中国的汉字出版市场和技术将完全被国外公司占据。
时间拖得越久,对王选的压力也越大。原本的几家合作单位也由怀疑转为直接退出——没了报社的参与,激光照排系统就无法验证和改进。
到了1987年,经济日报又找到了王选。对他来说这几乎是最后的机会,但由于长期缺乏实战验证,初期合作时,排出来的报纸总有错误,导致报社每天都要刊登致歉信给读者。
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央电视台”在激光照排里,一度总是被错误显示为“中央电视合”,当时很多人联名要求报社放弃王选的这套系统,宁可回到效率低下的铅字排版,或者花更高价钱买国外产品。
为了给自己,也给中国流传了上千年的印刷术争取最后的机会,王选和印刷厂立下军令状,二十天内解决所有问题。
经过又一段废寝忘食的攻关,王选的系统终于稳定了下来。不久以后,几乎所有的国外印刷出版公司都退出了中国市场。
中国的出版印刷业,在毕昇之后经历了千年,再次回到了世界前列。激光照排技术后来的大范围应用,也让中国的出版印刷彻底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
回顾那不平凡的十四年,王选说,“要学会如何在骂声中成长。”
成功之后的王选不再是人们眼中不知天高地厚的妄人,他成为了“国家英雄”,身边的掌声经久不息。后来北大成立了方正集团,再后来,王选被推荐为董事局主席。
但他并不贪恋权位,也毫不在意所谓的权威,反而更乐于提携年轻人。
1993年春节前,激光照排系统出现一个问题,很久没有得到解决。王选利用春节期间用心做出了一套十几页的改进方案,交给了项目的负责人。结果这位年轻的项目负责人同样拿出了一个更简洁的方案,作为公司的领导和老师,王选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的成果。
“对于计算机这种新兴学科领域,不掌握或不熟悉重要的技术细节,是容易犯瞎指挥错误的……我的创造高峰已过,今后衡量自己贡献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发现了多少青年才俊。”
2000年,王选不幸被确诊患上了癌症。在接到通知的第三天,他就写下了遗嘱,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在有生之年,为此做了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
在那一代中国科研人的身上,你总会找到这种相似的,简单又纯粹的热情和信仰。
那一年中国刚刚跨进新世纪,对于这位老人来说,却没办法陪她走更远的路了。
2006年,王选因病去世。在生命最后时刻,他选择停止输血,“留给更需要的人”。终其一生,他荣誉等身,获得的国内外的奖项和名誉不计其数。和年轻时遭遇的身体磨难和质疑砥砺相比,他完美的诠释了“有志者事竟成”的全部含义。
“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 这是他留给后来者的寄语。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