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教案之我见

来源:互联网 发布:什么专业学单片机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6 18:32
 

备课、教案之我见

        1、备课与写教案的关系

    “备课”和“教案”的概念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内涵、外延:

    1、广义上说,教师的学习和生活都应该是备课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因为教师也是以自己的所有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一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后这样说:“对这一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2、一般地,备课是指为制定学年、学期和课时教学计划(或教学设计)所做的短期课前准备,通过备课所作出的这些计划就是教案(而无论是否形成了书面的文稿)。教师能够完成优质的公开课却拿不出可供观摩的教案文稿,这种情况也曾有的,显然,这位教师对怎样授课做了精心的设计,但只是落实到了课堂上、却没有落实到字面上。对此,我们不可以说他没备课就做出了这堂优质课。

    3、特别的,教案是上述这些教学计划(有时特指课时教学计划)的书面文稿,备课就是写教案的全过程(包括构思的过程和书写的过程)。甚至于认为,教案本上没有字就是没备课。

    笔者认为:

    1、为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计,“备课”和“教案”都取其最广泛的内涵才有意义,即:备课就是“准备课程”,教案就是“教学方案”。若此,“教案”和“写教案”就是两个概念;读专业书与做教学计划(教学设计)都是“备课”,只是性质有所不同。

    2、无论如何界定“备课”和“教案”的概念,我们都可以说:教案既是备课的产物也是备课的任务;教案仅仅是备课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写教案的备课是不完整的,但写教案并不是备课的全部,甚至还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2、写教案成为备课“重中之重”是历史的误区

    备课一般需要备大纲(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设计教学流程和书写教案。也许是由于在具体实践中只有所写出的教案文稿是最具体、最易把握的,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案文稿当作评估教师备课情况的主要指标而纳入教学常规的检查,且认定不写教案就是没有备课,以至“写教案”成为备课的“重中之重”。

    上课、批改、备课周而复始,教师的教学工作是繁重的,对于基础和素质还不是很强和非得把课上好的教师更是这样,“身体很累、时间很紧”几乎是所有教师共同的感受。钻研教材、确定课时目标、了解学生情况、考虑教法学法、搜集资料、准备物件等都是备课阶段所必不可缺的工作,但当“写教案”成为“重中之重”时也只好忍痛淡化而舍本求末,以缺乏头脑思考的机械手工抄写来完成教案。这样的教案书写主要地不是为了上课而是为了应付检查,领导的教案检查也仅仅便利了教学的管理却未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工作。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乐于奉献的教师将工作向业余时间延伸,严谨执着地完成整个过程并从中获益,但我们没有理由、也不会忍心对每个教师都提出这种要求。

    笔者认为将教案及其升级版——“教学设计”纳入管理常规且一刀切,必然导致只看重教案的狭义而忽视了教案更广的内涵,最容易培育教师备课的惰性且徒耗时间精力,最容易钳制扼杀教师的创新和个性;检查教师备课情况的最有效办法应该是说课和听课而不是看教案。

        3、新的课改需要怎样写教案

    在过去照本宣科、一言堂的课堂教授方法中,写教案对于上好一堂课是非常重要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么。而新课改的课堂结构热衷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其非预设性和不确定性日益鲜明和强烈,精心设计的教案文稿常常不得不根据课堂情境的状态发展而临机改变,甚至于教师的教案写的越精细、越具体越难以跳出既定计划的窠臼,除非“高明之师”毅然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所写的教案文稿主要是教师为上课而准备的个人使用材料,是否取整齐划一的格式和项目都不重要。我不知道生物教案该不该写、该怎样写,我想强调的是:与课程标准相对应的备课形式是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必须落实的教学任务,也是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任何教学目标必须体现课程三方面的功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必须依据学生认知基础和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既不能不到位,又不能要求过高。学习目标不一定以文字或条目的形式出示,但必须使学生明确。

    ⑵设计教学流程:一般包括创设情境、引导探索、自主探究、拓展延伸,主要作用是理清思路,使教师在上课时对教学过程的大体轮廓了然于胸,必须设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还要为教师表现课堂教学机智留足空间。

    ⑶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备课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前的反思可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教学中的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的进行,课后反思(即教后感)使教师总结得失、汲取经验,为下次教学所用,而且有可能把教学经验理论化,以提高自身修养和教学价值。

    另外,课例(教学案例)是课后对教学实况予以整理的文字、音像资料,其中也可以包括自己的教后感(反思)和他人的点评,一般用来发表、交流和资料保存。师生间、学生间的对话和交互只能在课后予以补记,所以,课例足以体现但显然不是课前就能做得出来的教学设计,我们提倡补记教后感而课例则不是必须的。总之,课例(教学案例)不可与教案(教学设计)混为一谈。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