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假设

来源:互联网 发布:厄米矩阵的性质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23:55

会计学基础

会计假设

一、会计假设的含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会计人员面对的是大量的、不确定的和未被确切认知的交易或事项,为了进行客观的会计核算,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必须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和空间等方面作出合理的设定。这些设定虽然是人为的假设,但是,它们并非毫无根据的臆造,而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总结出来为大家所公认的、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的假设。有了这些假设为前提,使会计工作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比较理想的环境中,从而使会计核算具有一定的依据。

会计假设 是会计确认与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本前提。

所以,会计假设又称会计基本前提。2006年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的会计假设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和货币计量。这也是国际通行的会计假设。

二、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或会计个体) 是会计信息反映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一般也可解释为是实行会计核算的单位。会计主体假设规范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第五条规定:“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里的“本身”就是会计主体,即会计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企业是最典型的会计主体。除了企业之外,只要是实行独立核算的单位,都是会计主体。

认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与计量、记录和报告的重要前提。

1、明确会计主体,就明确了会计核算的立场,划定了会计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围。

会计只有对那些影响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而那些不影响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核算中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2、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如:公司老板个人家庭的财务收支属于其私人的账,不应与公司的账混为一谈;同样,公司老板投入到公司的资本或者公司向老板分配的利润,则属于公司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记入公司的账,而不能算到公司老板私人的账。

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不包括自然人)一定是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母公司和子公司都是法律主体,同时也都是会计主体;而总公司和分公司则不同,总公司是会计主体也是法律主体,而分公司只是会计主体,却不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不仅仅局限于企业,任何经济上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甚至某个企事业单位的一个分支机构,都可以是会计主体。因此,一个法律主体可以有多个会计主体(如分公司、车间)。

三、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 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

《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第六条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这一假设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假定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是不会破产清算的;二是假定该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无法确定其结束的时间。因此,会计人员可以在此前提下选择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持续经营的假设,为会计中许多业务的处理提供了依据,如债权债务关系的处理、折旧的计提、费用的分摊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企业的命运前途难料,不能持续经营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因此,需要企业定期对其持续经营基本前提做出分析和判断。如果有充分的理由可以判断企业不能持续经营,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和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并在企业财务报告中做出相应披露。如果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时还假定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并仍按照持续经营的基本假设选择会计核算方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而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进行错误的经济决策。

三、会计期间

会计期间(又称会计分期) 是将持续经营的时期,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结算和决算期间。

按持续经营假设,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进行下去,如果这样分析企业的经营是否成功,最精确的方法只能是等到企业最终歇业时,将企业的净资产与投资人原来投入的资本进行比较。这样,实际等于生产经营时期不算账,显然行不通,因为企业股东需要评价投资效果,管理层要对经营决策进行评价和修正,国家要征税,银行以及其他债权人需要评估企业风险与偿债能力。因此,不论是企业内部还是外部的利害关系人,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或者决策,都要求会计人员定期编制财务报表,提供“现时有用”的财务信息。

《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第七条规定:“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是指月度、季度和半年度的报告期。年度和中期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如从公历1月1日起至 12月31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

会计期间假设,是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前提下,为了能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而作出的假设。有了会计期间假设,才便于提供企业期初与期末财务状况的变化情况、本期与以前各期的经营成果的对比性信息,从而向企业内部管理层提供企业改善经营、持续发展的途径,也为企业外部的利害关系方揭示企业长期发展的趋势。此外,正是由于会计分期假设,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出现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 是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确认与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经营及经营成果。

假设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会计对不同时期的经济业务作出确认与货币计量记录并进行比较,才有了理论依据。所以,货币计量假设又可称币值不变假设,或货币计量与币值不变假设。

货币之所以成为会计信息的基本工具,是因为它具有下列功能:

(1)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一种价值尺度,无论实物、劳动还是其他财富形式,都可以用货币量度来表示,而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都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核算计量和经营管理。

(2)货币是交易媒介,是对会计主体经济活动从价值方面进行记录的最好的单位。

(3)货币可以作为信用的衡量尺度和延期支付的标准,是借贷合同或者其他长期性契约赖以产生和顺利履行的基础。

(4)货币作为财富的一种标志,是企业组织投入与产出的最终形式。

因此,用货币计量进行确认与计量、记录和报告、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成果是一种必然选择。

货币计量也有其局限性,它意味着财务报表的内容只限于那些能够用货币来计量的经济活动。对于那些只能用文字描述的信息,如管理层的水平、雇员的品质、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等等,不论是好是坏,货币计量都无能为力。上述非货币计量信息可能恰恰是对企业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信息,企业外部的利害关系人对此也极为关注。从这个意义上看,会计数字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描绘就可能是不全面的,因此,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在财务报表列报中也注重文字的描述,而且是以单独一章(第六章)规定,要求对任何可能影响到理解真实财务状况的因素都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充分披露,“附注”是财务报表构成的一个部分。

企业通常应选择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企业记账本位币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除非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企业选择哪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时,还应考虑币值稳定的前提,即一种价值变动频繁的货币不宜作为记账本位币。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