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后的编程感悟

来源:互联网 发布:网络的外部性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7 07:59

原文链接 

转眼都毕业大半年了,想想觉得时间过的挺快的,想不通为什么小时候时间就过的那么慢呢?好吧,回归正题,工作之后写了一些代码,对于以前特别想了解的实际软件项目写代码的方式有了一些认识,很不一样的认识。

1.软件工程就是渣:这句话不是我说的,专利是晓辉的哈,记得是他工作后的某一天在微博中的吐槽。这句话可能说的有点过,但是它完美表达了很多我们这些刚毕业写程序童鞋的心声,学校学的东西能够联系实际的太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去互联网公司的居多,这里大多数产品都是顺势而为,时效性特别强,时机很重要,错过了大多数情况就是一败涂地,微博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做这样的产品,一开始是不可能有一套特别完善的产品方案的,市场环境决定着唯一不变的就是需求变化本身,所以在技术层面,重点不是一开始就按照软件工程的思路一步一步的做,而是速度迭代,基本上一周一个版本,这样的情况下,不会一开始就建立一个非常完善的技术体系,而是在反复的迭代中重构梳理,调整架构,逐步形成体系。但是这也不是说刚开始就不考虑技术架构了,对于已有需求的分析还是要全面并且可扩展,另外bug必须得收敛,不能发散,不然后后面就收不住了。

2.想清楚了再写:学生时代的时候有个不好的习惯,来了一个项目,刚开始比较兴奋,看看需求,抡起袖子就干,最多数据库设计好了就直接上代码写业务逻辑了。现在回头来看,这个习惯很不好,很多业务逻辑根本没有想清楚,改改停停,停停改改,其实是很影响效率的。用老大的话说:没有想清楚就写,一定会错;想清楚了再写,才有可能会对。以前为什么会这么鲁莽的写代码并且没有发现问题呢?我想主要原因是学校做的项目都比较小,写着写着也八九不离十了。最近写的东西就有意的多想一些,想好了再写,明显就效率高很多。数据库根据需求第一次设计的时候一定不是完善的,认真分析PRD中每一步业务逻辑的流程时,就会发现很多疏漏,以此来完善数据库设计。

今天就写这么多吧,欢迎留言分享大家的经验和感悟。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