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头立体成像资料记录--SLAM和MonoSLAM

来源:互联网 发布:05~06赛季科比数据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18:07




SFM和vSLAM基本讨论的是同一问题,不过SFM是vision方向的叫法,而vSLAM是robotics方向的叫法,vSLAM所谓的mapping,我们vision方向叫structure,vSLAM所谓的location,我们vision方向叫camera pose。但是从出发点考虑的话,SFM主要是要完成3D reconstuction,而vSLAM主要是要完成localization。从方法论的角度上考虑的话,传统的SFM是不要求prediction的,但是对于vSLAM而言prediction是必须的,因为vSLAM的终极目标是要real-time navigation,而对于传统SFM而言,real-time是不要求的。而传统的vSLAM也把主要精力放在prediction上面,而且是借助非camera的外界的手段来predict,例如acceleration sensor。而传统SFM则把精力放在feature tracking上面了。直到最近,SFM开始利用图片间的optical flow做prediction,而vSLAM则更加的注重了feature tracking。所以就目前而言两个领域似有大融和趋势。。。



MonoSLAM的概念来自于SLAM(wiki),是Robotics中的一种定位算法,全称是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让机器人知道自己在那里(Localization),可以用GPS,但是误差有点大(5米左右?),而且还必须在室外。怎么才能让机器人在室内,或者更精确地知道自己的位置呢?SLAM就是一种方法。

基本的想法是,如果我是一个机器人,我知道两个定点1:(x1,y1)和定点2:(x2,y2),我现在可以看见定点1,测量一下,离它5米,把头向右转过30度角后,可以看见离定点2,测量一下,离它10米。然后解一个三角形,我就知道自己在那里了(Localization),位置准确度和测量精度有关(转角,距离),通常可以控制在很小。

但是问题又来了,每次我走几步,就得回头看看定点1和定点2,才知道自己在哪里。这一步三回头的走法,真是一件非常二的事情。于是聪明勤劳勇敢的博士生们想出来一个方法,在第一步的时候,一旦我知道自己在哪里,我就添加几个定点:定点3,定点4,定点5……。因为知道自己的坐标,我可以测量出这些新定点离我多远,加上自己的坐标,就知道这些定点在哪里(Mapping)。以后的定位(Localization)就可以用这些新定点。多了这些定点后,以后再走路,哇身边都是定点,腰不酸腿不疼,知道自己在哪里了。

所以SLAM就是指,同时(Simultaneous)知道自己的位置(Localization)和(And…) 新的定点的位置((feature) Mapping)。因为不管是测量距离,还是计算自己的转角,或记录行走的距离(利用Odometer)都会有noise,而直接计算SLAM,noise会叠加。所以一般SLAM要有一个Kalman Filter的过程。ICRA 10的一篇文章就讨论了为什么需要Filter. (ICRA 10: Why Filter?) .如果对SLAM还有兴趣,可以看看这个Oxford的Summer School。

而MonoSLAM,是Andrew Davison提出来的利用一个摄像头来做SLAM的方法,也叫Real-Time Structure From Motion。在这里,定点变成了visual feature,测量定点的位置转变为match feature, then triangulate. 一个2004年的demo 。当摄像头在空间里忘乎所以地移动时,MonoSLAM都可以利用feature matching,知道摄像头的位置,和那些feature的位置。demo中的右图的黄线,是camera的trajectory。而椭圆表示对于新加的feature的不确定性。paper

可以看到在demo中,虽然知道摄像头的位置,但是mapping的feature很少很稀疏,这样不好不强大。经过了6年,随着CPU,GPU越来越可怕,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Andrew Davison这个组终于在CVPR 10搞出了dense live MonoSLAM:利用GPU计算PTAM,然后Mesh成Surfeace。请看demo。有点长,请耐心,最后的小车的激情一跃很精彩。project page

SLAM和MonoSLAM在网上都有很多现成的code。像MRPT (跨平台),Andrew Davison的SceneLib(Linux),还有C#版本的。

Davison在ICCV 2011上搞出了DTAM,不基于features这次人家,直接dense every pixel了;而Pollefeys更是在ICCV 2013上搞出了Live Metric 3D Reconstruction on Mobile Phones,基于PTAM的mapping和tracking,前面结合了visual-inertial信息,后面3d modeling。

怎么破!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