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抢Waze:除了地图还有什么?

来源:互联网 发布:sew减速机选型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14:26

转:点击打开链接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兴起,尤其是其中都包含了GPS传感器,这为Waze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他们开始开发可以在手机使用的App,当用户输入目的地之后,Waze开启GPS导航并提供当前路况下最便捷的路线,而这些路况信息都来自于所有运行了Waze客户端的用户。

硅谷的“10亿美元俱乐部”现在又多了一个新的创业公司—Waze。

这家2008年创立于以色列的地图和导航服务公司,在过去半年的传言中被苹果和Facebook轮番追逐,不过,有点出人意料的是,最终成功的买家却是Google。

6月13日,Waze的首席执行官Noam Bardin在他的博客上发布了这个消息,而Google地图与Google地球产品副总裁Brian McClendon很快在官方博客上确认了这起收购,然而他并没有公布最终的价格,但包括以色列媒体和美国科技媒体的信息源都透露,Google将为此付出10亿至13亿美元—这将会是Google公司历史上规模第四大的一笔交易。

就在此前的几个月里,Facebook一直都在竞购者中领先,据以色列商业日报Calcalist的报道,双方经过了6个月的谈判后已在展开尽职调查。但就在5月底,这家报纸又称由于办公地址的分歧而破裂—Facebook希望Waze的员工转移到其美国总部,而Waze研发部门则想留在以色列。

从最终的声明看,最后加入的Google显然同意了这一点,Waze研发团队不用迁移,并仍保持独立运营。另一方面,相比之前苹果的5亿和Facebook的8亿美元,Google的出价也使得Waze很可能是今年继Tumblr之后第二家被巨头收购的10亿级别的科技创业公司。

这家公司目前的员工有115人,只有11人在硅谷,其他都在以色列的Raanana。但Waze在全球190个国家已拥有近5000万用户,而在去年年底这个数字还只是3600万。

这也正是引起科技巨头们兴趣的原因之一。与通常的地图应用不同的是,后者通常只是提供路线的导航,而Waze则依靠用户提交的实时数据信息来进行路况导航。

7年前,现任Waze首席技术官的Ehud Shabtai还只是一名普通的软件工程师,那时他刚刚为自己的iPAQ PDA上安装了导航软件,但之后的使用却让他感到失望。它们虽然能够提供完整的地图,却无法提供道路维修或者限速区域的任何指示。

于是他自己开发了一个名为Freemap的开源软件,并免费发送给其他用户,让大家互相提供信息。由于在以色列,当时要获得最新的路面地图很困难,而且软件还非常昂贵,所以Freemap慢慢受到欢迎并成为当地一个交通信息中心,但后来这个应用遭到以色列地图提供商的强制终止。不过Ehud却认准了这个思路—应该从驾驶者们那里收集数据,因为他们提供的是实时更新的路况。

2008年他和另外两位创始人Uri Levine和Amir Shinar,共同创办了名为Linqmap的公司并获得了1200万美元的投资,后来它改名为Waze。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兴起,尤其是其中都包含了GPS传感器,这为Waze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他们开始开发可以在手机使用的App,当用户输入目的地之后,Waze开启GPS导航并提供当前路况下最便捷的路线,而这些路况信息都来自于所有运行了Waze客户端的用户。

“Waze会保持追踪那些通过GPS定位接入应用的车辆的行驶路线,这样我们就知道他们在什么路上,他们行驶了多远,他们到达目的地要多久。”Waze总裁Uri Levine说。

这种GPS数据的“众包”与目前通常的路况获得方法类似,通过出租车、长途汽车或物流车等车辆的GPS数据,从而得出车辆所在位置、车头方向、速度等信息以计算出实时路况。但在这些基础信息之外,Waze从一开始就希望让更多的驾驶者主动参与进来。

“在这类互动应用里,有90%的用户是被动接收的,但有9%的用户有时主动,1%的用户非常活跃,这些活跃用户会报告交通堵塞、事故和限速路段的情况,那也是我们最为依赖的用户”。Levine解释道。

为了吸引更多活跃用户,Waze很早就加入了社交和游戏属性,用户提交路况后账户会获得点数和升级,当点数达到一定层级,这名用户就有机会被提升为Waze在该地区或大区的管理人员。用户也可以创建或加入本地的驾驶小组,这样就可以在应用地图上看到组内车辆的行驶路线并交流。同时Waze已经打通Foursquare、Twitter和Facebook,用户从而可以签到、发推和看看有什么Facebook好友在周围。

在驾驶者规模逐渐增大的同时,Waze也吸引了很多在线的志愿者地图编辑—前者提供交通路况,后者更新地图细节—他们可以随时对地图进行修改和完善,而监管则由地区的管理人员来负责。到今年Waze的社区拥有超过7万名会员。

在此之前,第一个全球性的的众包地图是OpenStreetMap(OSM),它的整个机制就像维基百科一样。虽然Waze出于商业的考虑没有接入OSM的数据,但众多的参与者使得它的地图已经可以做到24小时更新一次。

相比而言,Google几乎在十年前就开始坚持每天更新,但它与Waze最大的不同在于,到后来绝大部分Google地图测绘所需的飞机、汽车、卫星、雪地摩托、徒步旅行者以及地理学家,都是其自有的,一个非官方的估计是Google每年在地图上的投入在5亿至10亿美元之间。

不过Google至今仍未开放它这方面的API,它当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在今年2月,Google在印度启动了持续一个多月的地图数据众包竞赛Mapathon 2013,目的就是让本地居民加入到Google地图的数据完善中来。

最近一次Waze在公众面前展现出相比Google所特有的能力是去年美国的桑迪飓风。 当时由于受灾区的加油站停电无法联络,联邦应急管理协会(FEMA)找到Waze合作,通过Waze用户提供的数据找出了纽约、新泽西地区汽油短缺的加油站。

Waze在一小时后增加了一个加油站点评的功能,之后用户迅速提供了大量的评论,包括是否有油、要排多久队。FEMA把从Waze那里得到的数据同步到了Google的Crisis Maps上,并且迅速补充了那些缺油的地方。

尽管如此,许多人并不看好这笔收购,包括另外一家地图服务Skobber的联合创始人Marcus Thielking就认为,以这个价格展开收购没有意义。而赞成者则大多相信,Waze的大量实时性数据将会和Google地图互补。甚至还有人提到了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Waze显然能成为其数据拼图里的重要一块。

长远来看这些都有可能,但如果回到Waze的商业模式上,短期内双方互相选择的一个更为实际和可能的考虑仍然是广告。

Waze至今全部的收入都来自于广告,但这家公司从未透露过具体的收入是多少。它们的资金压力或许不大,包括初创时的1200万在内,它们在其后的3年间共获得6700万美元的投资。Waze的App一直是免费的,但他们也一直在探索如何盈利。

最开始Waze管理层的计划是卖数据,然后广告免费,但很快他们发现很少有公司会买数据,潜在的数据购买对象都是类似政府组织或者车队公司,但它们的市场正在衰落。到2010年,他们决定放弃数据而聚焦在社区上,在这方面做得不错,而这也让他们决定重新看回广告市场。从2011年开始,Waze在以色列开始探索商业模式。

“我们最初是想建立一个与Groupon类似的广告模式,但发现我们并不希望成为交易的一部分。后来我们又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广告模式,同时也犯了无数的错误,”Waze首席执行官Noam Bardin后来对《福布斯》回忆说,“后来我们觉得,用户每天出行并不是在寻求一笔交易,对Waze而言人们打开这个应用的原因还是为节省时间。”Waze的结论是,广告也应该尽量满足这个需求。

直到去年11月,Waze才正式启动了Waze Ads,它会根据用户输入的目的地地址,提供沿途的一些商家的广告和优惠券,以及提示可以下载该商家App的消息。Waze选择了按照展示量而非点击量来收费。

而这对Google来说也很重要,广告商愿意花费在搜索广告上的费用正在下降,而在快速增长的移动领域,Google的情况也并不乐观—人们更依赖于应用程序而不再是搜索框了。

在之前的一次公开演讲中,Bardin认为“地图对于移动端的意义,就像搜索在Web端一样”。而他当时认为Google成功地解决了Web时代的广告问题,但移动时代Waze充满机会。他也承认,如何聚集足够的广告商,如何聚集用户,并将双方完美地匹配在一起,Waze还没有想好。

不过现在,他们不再是竞争对手。Bardin在他13日的那篇博客里说,选择出售是要避免上市所带来的麻烦,“相比之下,我们更愿意将时间花在各位用户的身上。”但接下来的难题,就是如何将Google基于“文本”和Waze基于“位置”的能力结合起来了。


(编辑:朱逸)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