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例模板说明

来源:互联网 发布:手机淘宝5.3.2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16:42
参与者:用例图中该用例的参与者,通常是业务操作的触发者和施与对象(如外部系统)。

触发事件:谁干了什么,触发了这个用例。

前置条件:在触发该用例相关操作前必须达到的条件。

事件流:这是用例说明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详细描述了该用例可能出现的所有流程。
1. 基本流程:另一个名称更能表达它的意义:最佳流程(The Best Flow)。它描述的是该用例以最佳的、最正常的方式流转,没有出现任何异常,并且最终成功完成操作的流程。基本流程在编写时,应当通过数字对流程中的每一步进行编号。
2. 扩展流程:或者叫“分支流程”,它描述的是基本流程在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分支。扩展流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应当是在基本流程的某一步骤发生的分支,因此它的编号规则是“基本流程号+序号”。基本流程号就是发生分支的那一个基本流程的编号。在同一个基本流程上发生多个分支时,它们的序号从1依次开始编号。
另一种情况是,某个扩展流程本身拥有多个步骤,这时应当在“基本流程号+自身序号”的基础上再添加序号,如“2.1.1”。
扩展流程在描述时,应当首先描述进入这个分支的条件,即“如果××则××”、“当××时××”。
3. 异常流程:就是发生异常情况时的处理流程。注意,用例说明是站在用例角度进行的说明,因此这里并不是我们通常一样的发生程序异常的处理流程,而是用户在处理业务操作时发生的异常情况,如:如果顾客不能提供身份证,则••••••

后置条件:又称为“成功保证”,就是执行基本流程获得成功以后所达到的状态(条件)。后置条件往往体现的是执行该用例的最终目的。如:完成用户档案的填写并提交。

非功能需求:简称为“URPS+”,即可用性(Usability)、可靠性(Reliability)、性能(Performance)、可支持性(Supportability)以及其它(+)。这一部分的需求分析相当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略,后面我们再详细讨论。

假设与约束:就是隐藏于业务功能中的各项规则与条件,如各种逻辑条件、计算公式、环境限制等等。

优先级:没啥可说的,最关键的是怎么去评定。这里我卖一个官子,在需求评审阶段,我会给大家一个比较准确而又可操作的评定方法。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