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odb–journal探究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客现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24 06:04

Mongodb在1.8版本之后开始支持journal,就是我们常说的redo log,用于故障恢复和持久化。

一、启动

启动journal功能使用mongod –journal选项,也可以关闭–nojournal,在2.0之后的版本,journal都是默认打开的,以确保数据安全。在version < 2.0 或者32位的系统上都是默认关闭的 。因为打开journal会使用更多的内存(下面会详细介绍),而32位系统支持的内存太小,所以关闭了。
由于Mongodb会事先初始化journal空间,而且在初始化完成之前是不会打开监听端口的,所以启动后可能会有一段时间连不上,不用紧张,查看日志,待journal初始化完成之后再连接。这里也建议,尽量使用ext4或者xfs等文件系统,诸如ext3这样的文件系统,初始化磁盘会非常慢,你会看到启动mongod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停留在打印日志的状态,而用ext4会瞬间完成而且Mongodb在运行时对db的空间也采用预分配的机制,所以使用更高级的文件系统是很有帮助的,防止磁盘引起的高并发下拥堵问题。

二、文件、恢复和备份

journal存放在数据文件的/journal/文件夹下,运行时的文件一般是这样的

15795819_135090443129yb

其中j.32,j.33是使用中的journal文件,当单个文件达到1GB的时候,就会创建一个新的文件,旧文件不会循环使用,自动删除。lsn保存最后使用的journal序列号,是个2进制文件,跟mysql-bin.index作用差不多。prealloc.2是还未使用的初始化的journal文件。使用db.shutdownServer()和kill -2关闭的系统,也就是clean shutdown,journal文件夹下除prealloc.*文件 都会被删除。       如果系统掉电或者运行时死机,再启动时,mongo就会使用journal进行恢复,不用运行repair。
我们可以将journal,oplog,data做快照备份,在数据丢失的时候,可以恢复到最近的状态,保证安全。盛大的云计算系统就是这样做的,同时使用go语言做异步备份,有机会可以跟他们交流。

三、批量提交

journal除了故障恢复的作用之外,还可以提高写入的性能,批量提交(batch-commit),journal一般默认100ms刷新一次,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写入都可以一次提交,是单事务的,全部成功或者全部失败。关于刷新时间,它是可以更改,上一篇博客有介绍,范围是2-300ms,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mongodb提供了journal延迟测试的函数,

db.runCommand(“journalLatencyTest”):

15795819_1350904432Zftx

在实际运行中,刷新时间是–journalCommitInterval设置和延迟测试中较大的一个。         不得不吐槽一下,有的服务器磁盘有cache却没有电池,情何以堪,在不走cache的情况下,延迟相当大,图中就是不走cache的情况。mongo也是支持ssd的,有条件可以使用。在比较繁忙的系统上,当journal和data放在一个volume上的时候,这个值也会比较大。
查看journal运行情况
db.serverStatus():

15795819_1350904432p0mi

commits:在journalCommitInterval时间内提交的操作数。
journaledMB:在journalCommitInterval时间内写到journal文件中的数据量 。
writeToDataFilesMB:在journalCommitInterval时间内从journal刷新到磁盘的数据量 。
compression:v>2.0,表示客户端提交写入到journal的数据的压缩比率,注意,写入到journal的数据并不是全部的数据。( journaled_size_of_data / uncompressed_size_of_data ) 。
commitsInWriteLock:在有写锁的情况下提交的数量,这表示写的压力很大。
earlyCommits:表示在journalCommitInterval之前的时间,mongod请求提交的次数。用这个参数确定journalCommitInterval是不是设置的过长。
dur.timeMS.prepLogBuffer:写journal的准备时间,时间越短,说明journal的性能越好 。 dur.timeMS.writeToJournal:真正的写入到journal的时间,比较抽象,因为写入到journal要经历很多步骤,之后会讲解。


dur.timeMS.writeToDataFiles:刷新journal到磁盘的时间,文件系统和磁盘会影响写入性能。
dur.timeMS.remapPrivateView:重新映射数据到PrivateView的时间,数据越小,性能越好。这个之后会介绍,这也是为什么journal会使用更多内存的原因,因为journal会另外使用一个叫PrivateView的内存区域。


因为journal会另外使用一个叫PrivateView的内存区域


journal的工作原理:
    首先要知道在这个原理中,存在着两个file,两个view。

两个file是 data file 和 journal file,两个view是 shared view 和 private view。两个file是对磁盘而言的,而两个view是对内存而言的
工作原理
data file---系统启动时----->shared view---开启了journal----->private view ---100ms----->journal file---应用到----->shared file---60s/每----->data file


启动服务后,MongoDB请求操作系统将Data file映射到Shared view,此时操作系统只管映射这个动作,并不将数据加载到Shared view中,而是由MongoDB在需要时再将数据进行加载到Shared view。在不开启journal的系统中,数据直接写入shared view,然后返回,
系统每60s刷新这块内存到磁盘。如果系统开启了journal功能,MongoDB再请求操作系统将Shared view映射到Private view,之后MongDB对数据的读写操作都是直接操作的Private view,
mongodb默认每100ms刷新privateView到journal,这个过程称为“group commit”.接下来,Journal file中记录的写操作会应用在Shared view上:默认每隔60秒,MongoDB请求操作系统将Shared view刷新输出到Data file:数据就被写入到数据文件了。
这时MongoDB还会将Journal file中已输出到Data file的写操作删除掉(由于MongoDB在将Journal file中写操作放到Shared view时,是通过了一个前指针和一个后指针来操作的,所以MongoDB知道哪些写操作是被放到Shared view了的,哪些没有)。
最后,MongoDB还会例行地如一开始一样,将Shared view映射到Private view,以保持一致性(也是防止Private view变得太过于脏了)。
Mongodb的隔离级别是read_uncommitted,不管使用不使用journal,都是以内存中的数据为准,只不过,不开启journal,数据从shared view读取,开启journal,数据从private view读取。


Journal file中记录的是原生的操作(raw operation),这些原生的操作可以使MongoDB完成以下操作:
    对文档的插入/更新(document insertion/updates)
    对索引的修改(index modifications)
    对命名空间文件的修改(changes to the namespace files)
这些原生操作告诉了Journal file数据变化发生在Data file的什么位置。至此,MongoDB上发生的写事件可以被认为是安全的了,因为这些写操作已经被记录在了Journal file上,即使服务器掉电了,在下次启动MongoDB时,Journal file上的写操作将会被重演。


开启journal的系统中,写操作从请求到写入磁盘共经历5个步骤,在serverStatus()中已经列出各个步骤消耗的时间。
①、Write to privateView
②、prepLogBuffer
③、WritetoJournal
④、WritetoDataFile
⑤、RemaptoPrivateView



1、preplogbuffer:
Private view(PV) 中的数据并不是直接刷新到journal文件,而是通过一个中间内存块(journalbuffer,或者alogned buffer)一部分一部分的刷新到journal,这样可以提高并发。preplogbuffer即是将PV中的数据写入到aligned buffer中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两部分,basic write 操作和非 basic write操作(e.g.create file)。一次preplogbuffer是以一个commitJob为一个单位,可能会有很多个commitJob写入到aligned buffer,然后提交。一个commitJob中包含多个basic write 和非basic write 操作,basic write是存在Writeintent结构体中的,Writeintent记录了写操作的地址信息。非basic write 操作存在一个vector中


Aligned buffer 有自己的结构,这也是写入到journalfile中的结构。包含Jheader,JsectHeader lsn,Durop,JSectFooter:


每个JsectHeader之间的Durop是属于一个事务范围,一起提交,一起成功,一起失败,即all-or-nothing.上篇文章中介绍的lsn文件,就是记录这个lsn号。
2、WritetoJournal:
writetoJournal操作是将alignedbuffer刷新到JournalFile的过程。默认100ms刷新一次,由--journalCommitInterval 参数控制。writetoJournal会做一些checksum验证,将alignedbuffer进行压缩,然后将压缩过后的alignedbuffer写入到磁盘。写入磁盘后将删除已经满的Journal文件,更新lsn号到lsn文件。写操作到这一步就是安全的了,因为数据已经在磁盘上,如果使用getlasterror(j=true),这一步即可返回。
3、WritetoDataFile:
WritetoDataFile是将未压缩的aligned buffer写入到shared view的过程,然后由操作系统刷新到磁盘文件中。WritetoDataFile首先会对aligned buffer进行严格的验证,确保没有改变过,然后解析aligned buffer,通过memcpy函数拷贝到shareview
4、RemaptoprivateView:
RemaptoprivateView会将持久化的数据重新映射到PV,以减小PV的大小,防止它不断扩大,按照源码上说,RemaptoprivateView会两秒钟重新映射一次,大约有1000个view,不是一次全做完,而是一部分一部分的做。由于读操作是读取PV,所以在映射完成之后会有短暂的时间读取磁盘。
经过这四步,一个写操作就完成了,journal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并不像想象中的会丢数据,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和维护。

总结:

mongodb在使用journal之后,备份,容灾得到保障,批量提交也使得写入更加快速(不持久化的不算)。我们也需要选用较高级的文件系统和磁盘还有更多的内存来保障journal的良好运行。下一篇博客会着重介绍journal的数据结构和工作原理。


################################################################

journal 日志也就是常说的redo log,用于故障恢复和持久化。默认是打开的。

Mongodb会事先初始化journal空间,而且在初始化完成之前是不会打开监控端口的。Mongodb在运行时对db的空间也是采用预分配的机制。

journal 存放在数据文件的/journal文件夹下。  journal文件是以“j._”开头命名的
j_xx 这样的文件代表正在使用的中的journal文件。单个文件达到1G的时候,会创建一个新的文件,旧文件不会删除也不会循环使用。
lsn文件保存最后使用的journal序列号,是个二进制文件,它实际保存的是系统启动后到现在的一个时间戳。

prealloc.x代表还未使用的初始化的journal文件。

0 0
原创粉丝点击